西河湾位于新县周河乡,全村1222人,辖12个村民组,面积约7.12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深山区,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8户410人,是省级贫困村。但是这里集古老的村落、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为一体,被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河南最美村落”。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民居和田园的生活是这里的特色。近年来,全村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形成“政府主导+合作社带动+运营公司管理+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有力加大了全村脱贫致富步伐。一些颇具特色的思路与做法在实践中凝结成新时期脱贫攻坚的“西河经验”。
一是修旧如旧唤醒古村风貌。2013年,依托“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专门聘请了北京绿十字协会、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国内顶尖规划设计团队,对村落景观布局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全村的给排水、旅游公厕、休闲步道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景观化改造提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民居外观进行修缮,在室内和外围适度融入现代生活元素,达到保留乡土味道和乡村原始风貌的效果;将废弃的粮库改造为粮油文化博物馆,展示古法榨油、土布纺织等传统工艺,传承当地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打造了“古枫杨”咖啡厅、森林剧场、苗寨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成了蔓乡水舍精品酒店、“国际青年旅馆”、集装箱酒店、星空帐篷等多处特色民宿。古风古韵的“画里乡村”一经形成便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沉寂已久的小山村逐渐被唤醒,成为人们追忆童年、寻觅乡愁的梦里老家,2016年西河湾成功举办年全国首届乡村复兴论坛,2017年获评为3A级旅游景区。三年来,古村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30万人次。
二是合作入股激活乡村经济。乡村美了、游客多了,在外成功人士纷纷选择回乡创业。西河村党支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村民成立“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引入运营公司对景区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入股参与全村的旅游开发建设,让村民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股东”和“主角”。同时利用合作社集体旅游收益进行二次投资,实施到户增收扶贫项目。发展油茶、板栗等有机农业10余类;注册“西河湾”地名商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20多种;流转山场、耕地4800余亩,完成低产油茶园改造,全村油茶(干籽)年产量达120吨,人均油茶年收入3000元;建成河北迁西优质板栗基地200亩河,发展葛根、金银花种植园600亩。合作入股模式实现了联组发展、整村推进,村级经济体量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日渐凸显。
三是产业延伸带动群众脱贫。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兴起。合作社通过与北京“农家女”、新县电商协会以及林业、农业等部门深度合作,开展农村电商以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群众创业、就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村民纷纷利用自家小院开办乡村农家乐、家庭旅馆、精品民宿,利用农村淘宝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利用天然溪流水域开办水上乐园等。三年来全村已建成红色主题餐厅、西河人家、海兰之家等豫风楚韵农家餐馆40多家,打造木槿饭、观音豆腐等品类丰富、层次多元的特色菜肴20余种,户年均营业额达10万元以上。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留守贫困户全部参与集体餐厅、农家乐帮厨就业,月基本工资1500元。乡村旅游及相关延伸产业带动全村101户362人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三年的建设,西河村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且成效明显。省长陈润儿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其他领导同志先后到西河视察,并对西河旅游扶贫的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古村落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西河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全村累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2亿多元,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一个拥有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大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 旅游协会扶贫情况总结 2017/12/30 15:52:16
- 企业引领添活力 产业扶贫富乡亲 2017/12/30 15:14:22
- 南阳王府饭店2017年度扶贫工作总结 2017/12/30 11:31:22
- 南阳国际饭店脱贫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2017/12/30 11:24:49
- 南阳宾馆扶贫工作年度总结 2017/12/30 11: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