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宝泉景区旅游开发助推精准扶贫
宝泉景区位于薄壁镇西北部太行山区之中,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西沟、东寨、平甸、潭头四个行政村, 15个自然村,共有453户,1789口人,零散分居在海拔900多米的太行山中,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结构单一。此地区山路难行、信息闭塞,村民脱贫能力低、致富门路少,生存生活环境差、教育卫生极其落后,是我省“三山一滩”中太行山的精准扶贫重点。
2012年,全国人大代表、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春江集团党委书记裴春亮,为了实现人生的二次创业,致富不忘家乡,决定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太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能够在辉县的最东边把太行丘陵地区的裴寨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同样能够带领辉县最西边太行深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这个区域尽管有一定的资源,但由于没有太大优势,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致使这里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落后,春江集团作为一家有担当的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承担起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责任。
一、创新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
(一)率先突破精准扶贫的重点。以裴春亮同志为首的春江集团党支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深入到贫困的南太行山区的山间小道、村庄院落,摸清民情民意。根据山区实际情况,春江集团迅速组建河南宝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决心通过开发太行山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使贫困的乡亲早一天过上幸福的日子。河南宝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筹资5.6亿元开发建设宝泉景区,经过三年多的开发经营已将宝泉景区打造成年接待量突破200万游客的国家4A级景区,2017年4月份单月接待游客达40万,并登上了全国旅游最佳安全景区“红榜”。河南宝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又出资8000万元建设“宝泉花园”精准扶贫工程,建设18栋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居民楼,配套学校、幼儿园、养老院、超市等及绿化美化基础设施。2016年8月,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4栋电梯住宅楼竣工,104户村民喜迁新居。住宅楼全部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山区人居环境,解决山区居民出行难、看病难、入学难、购物难等民生问题。
(二)加强培训促进“家门口就业”。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帮扶,不仅要扶贫、富口袋,更要扶智、富脑袋。一是组织教育培训强素质。宝泉景区对符合招工条件的村民进行岗前思想和商业经营服务礼仪培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享受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着力提高村民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学会文明服务礼仪。为提升经营商户的素质,专门邀请工商部门对从业人员规范经营进行培训,树立文明经商的良好形象。二是促进家门口就业。吸引周边村庄的大学生、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在家门口就业,景区安置大巴、观光车司机及保安、片区管理等各类岗位农村青年达80余人,使他们既能工作挣钱又能照顾家人,破解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
(三)实施“能人带动”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宝泉景区内有40多家商户,大都属于有经商意识和经营本领的“能人”。景区重视发挥这些“能人”的作用,带动周边上千户、近万人从事餐饮、超市、工艺品、土特产等商业经营,使每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宝泉旅游的红火,有力激发和增强了乡亲们的经商致富意识,每到商铺招租,村民们争先恐后,以往的犹豫不决现象不见了。景区特别重视帮扶困难群体,先后安置家庭困难、没有技术、务农或失业的人员以及四五十岁人员等56人,在宝泉景区从事保洁、绿化管理和后勤等工作。对因病残或年迈等致贫的困难弱势群体,给予热心帮扶。周玉萍是薄壁镇西沟村人,身患残疾,10年前,因儿子不幸遭遇车祸住院治疗,家里背负了10多万元的外债。作为交通闭塞、靠天吃饭的山里人,外债的压力使她喘不过气来。2014年8月,宝泉景区正式开发运营,旅游业为山里人带来了希望。周玉萍在景区的关心照顾下,顺利地承包了玉女瀑景点的独家经营权。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外债全部还清了,儿子娶上了媳妇,还买了汽车,她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景区在“百企万户”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就业,至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贫困户共计增收20万元,带贫企业自身运行规范、有产业支撑、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能力强。
(四)激活乡村服务业带动“大众创业”。宝泉景区重视发挥文化旅游扶贫的市场优势、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走“旅游+民俗+特产”的综合发展之路,引导景区周边及乡村旅游村(社区)贫困户参与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景区环境维护、接待服务等,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一业兴、百业旺”,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扩大,周边的西沈庄、东沈庄、周庄近千户开始在家门口自主创业,当起了老板,经营起了超市、饭庄、农家宾馆、各类小吃与生态果园,与两年前沉寂贫困相比,这片土地宛如闹市,村民们学会了用带着浓重太行口音的家乡话,向游客推销自家产的小米、核桃、蜂蜜、山鸡蛋、山杏等土特产品。旅游扶贫给乡亲们带来了发家致富和创造精彩人生的机会,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促进旅游精准扶贫多元发展。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到2020年全国17%-20%的贫困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的目标。宝泉景区提出“决不能让村民住着新房子,过着穷日子”,积极搭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增收致富平台。一是扶贫搬迁温暖山区村民。开发宝泉景区,首先想到的是让山区分散居住的村民通过扶贫搬迁,早一天过上好日子。为此,裴春亮出资为搬迁村民建好住宅楼,安排搬迁村民在宝泉景区就业,带动村民就地参与文化旅游经营服务,从事农家乐餐饮、民俗纪念品开发、土特产销售、特色种植养殖等,并为搬迁村民代管、代种、代耕、代养,实现了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离乡不离土、有活干、有钱赚,使搬迁村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二是激励贫困户勤劳致富。着力培养贫困户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意识和本领,让贫困户参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实行土地流转优惠政策。流转宝泉景区村民土地,除给予经济补偿外,宝泉景区林地补贴、退耕还林款、粮食直补款、生态公益林款等惠农政策仍由村民享有。四是解决村民融资难问题。为了解决群众发展文化旅游和高效农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河南宝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春江集团参股的珠江村镇银行,下设了8个网点,把银行办到了田间地头和经营摊位,为村民及时提供了500万元的免息贷款,有力地支持了高效农业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五是保护生态留住乡愁。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加大植被、水质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突出乡土特色,保护文化遗存和传统农耕文化,将农村淳朴的风俗带入规范化的旅游管理服务中,使文化旅游扶贫与太行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相融合,让游客感受到浓浓乡愁。
二、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主要经验
(一)尽快让农民富起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愿景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为愿景目标,将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突出“精准扶贫”主题。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功能设计中把“精准扶贫”放在首位,着力开发红色乡村游,在太行山区建设宝泉景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旅游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推动农地资源资本化,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热情。二是营造旅游精准扶贫浓厚氛围。运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宝泉景区,提高宝泉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旅游精准扶贫。三是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文化旅游团队对接,创作符合地域民俗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扶持旅游纪念品开发,支持外向型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促进宝泉景区附近村民很快富了起来。
(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人才保障。宝泉景区重视加强旅游精准扶贫教育培训,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加强旅游行业职业经理队伍培训;推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积极开展科技和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市场经营、科学种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提供合格人才。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重要支撑。宝泉景区重视加强旅游精准扶贫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环境、饮食、卫生、农业生产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综合功能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彻底改变了山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使山青水秀、美丽富裕的南太行镶嵌在巍巍中原。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产业植入,以大旅游大产业大项目为抓手,强化旅游脱贫。三年来,宝泉景区已发展为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国家4A级景区,2017年4月份单月接待游客达40万,并登上了全国旅游最佳安全景区“红榜”。目前,宝泉景区总投资约100亿的太行瑶溪水镇、白陉商旅古镇、沈庄文旅小镇和崖上太行旅游观光带等重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宝泉旅游正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变,日益完善的旅游产业,必将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旅游扶贫的强大支撑。
(二)乐业增收,形成旅游致富新格局。广开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实行了四个鼓励。一个是鼓励部分经济能人,直接开办农家乐、民宿等,以直接经营收入增收;第二是鼓励一部分村民参与接待服务,实现劳动力转移,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下,通过身份转变增收;第三是鼓励土地、果树流转经营,化零为整,增加收入。第四是鼓励村民将那些具有农业生态特色的有机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增加收入。
(三)产业融合,形成旅游产业新格局。一业兴,百业旺。围绕交通、餐饮、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开发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定位旅游脱贫的关键所在。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加快产业升级,使资源资本化,价值最大化,打造一批在中原地区有影响力的旅游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和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样板工程。
-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精准扶贫 2017/11/10 15: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