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扶贫 >> 工作推进情况 >> 正文
围绕“一群一带”布局 创新“双三加”脱贫
鹤壁市旅游局
http://www.hnta.cn 2017/11/10 15:31:48 来源: 点击:

    在省旅游局的关怀指导下,按照鹤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确立了“立足太行山区古村落、古民居和丰富多彩的自然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带脱贫”的造血式旅游扶贫开发思路,创新“双三加”脱贫模式(“景区+村+贫困户”景区带村带户模式、“旅游公司+农户+贫困户”公司带户模式),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建成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19个,26个乡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7076名贫困群众和30个贫困村实现双脱贫。市旅游局下派第一书记的桑园村被市委书记确定为“扶贫联系点”,今年6月8日,省委谢伏瞻书记专程到鹤壁桑园村、王家辿村调研旅游扶贫工作并给予热情赞誉。
    一、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重在精准、贵在持续、难在带动。我市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发展思路,聘请专家精准把脉,发动群众广泛论证,突出区域特色亮点,科学编制行动计划,围绕全市“一群一带(南太行古村落群、淇县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总体布局,确立了鹤山区“北斗七星”旅游格局、淇滨区“一藤五瓜”发展理念、山城区红色旅游展示区、淇县太行山东麓美丽乡村示范带。先后编制了《“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旅游保护性发展规划》、《淇县南太行古村落群保护和美丽乡村旅游带发展总体规划》等,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图。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确保同步实现小康。
    二、创新模式,实施“双三加”脱贫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将旅游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科学定位发展主题和方向,采取多种模式,激发发展活力,使旅游与脱贫绑定联结,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不返贫。一是实施“景区+村+贫困户”景区带村带户模式。凉水泉村与古灵山景区合作,每年仅租赁房屋、林地等就使贫困户户均增收2.3万元。卧羊湾、杨圮屯村也是这种模式的受益村。二是实施“旅游公司+农户+贫困户”公司带户模式。淇滨区桑园小镇引进西安鼎兴集团,注册鹤壁市太淇旅游公司,营运后游客天天爆满,“五一”期间客流量超过13万人,“十一”期间游客达13.5万人次。使37名贫困劳力年均增收18000元,解决就业岗位220余个,同时引爆了淇河沿线乡村旅游的发展,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约为45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益上亿元,带动了桑园村及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淇县赵庄村村委与农户成立公司,鹤山区狐尾沟组建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入股经营,每户年均保底收入2万元。
    三、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金字招牌
    结合各村现有资源,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特、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要求,做到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贫困户持续增收。一是利用山水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淇县发挥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和原生态植被良好的优势,淇滨区利用淇河生态湿地公园的金字招牌,发展农家乐、农家小屋等特色餐饮、住宿。如纣王殿、石老公村利用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发展农家乐;桑园小镇建设集商业、旅游、休闲、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河口村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住宿、餐饮和特色种植、采摘等项目,引导贫困户参与、增加收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二是依托乡风民情,开发地域特色旅游。打造了“民俗秦街”“花海油城”“水美纣王殿”“情义石老公”“凉水泉石头城”以及“赵庄味道”等特色旅游品牌。王家辿完善古村落环境设施,将农耕文明和百年石屋有机结合,开展了“我到山村过大年”等旅游主题活动;赵庄村以展示豫北饮食文化为抓手,以建设小吃一条街为载体,打造赵庄味道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龙宫村依托“九门相照”建筑群、西杨邑村和施家沟村依托明清古建筑,积极开发古村落旅游,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三是挖掘乡土文化,开发土特产品。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带动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同时,还直接带动了当地土特产品的销售。培育出了“东齐红油香椿”“西顶黄金小米”“施家沟红薯粉条”“高洞沟甜杏”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王家辿村民注册了“古辿”“辿里”“齐家寨”等商品商标,笨鸡蛋、小米等农副产品已经通过网络销售到了深圳、重庆等地。四是挖掘文化底蕴,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山城区以“石林会议旧址”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194户贫困户从事旅游服务,人均月增收2000元。淇县东掌村发挥山水人文优势,打造艺术东掌,已成为郑州大学、省教育学院等多家高校的写生基地。王家辿荣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四、精准施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做文章,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脱贫能力。一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整合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累计投入5亿余元,完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提升了接待能力和水平。二是举办节会,聚集人气。我们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原金色乡村旅游季”、“鹤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推介会暨自驾游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邀请晋冀鲁豫重点旅行社、自驾游协会、户外组织以及全国性新闻、网络媒体记者参加。每年都举办“四季游鹤壁”赏花、摘果等主题节会活动50多场次,还推出王家辿“香椿节”西顶“山楂节”、油城“梨花节”纣王殿“山花节”赵庄村“油菜花节”和“庆丰收打鞭节”以及灵山小镇“音乐文化节”、秦街的“淇河休闲采摘之旅”等旅游大餐。利用节会活动村民销售土特产及山货增加收入,贫困户李海群做烩菜日收入达3000元。三是借力金融,助推发展。东掌村33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165万元,入股天信凤桐公司,打造农业旅游综合体,将带动周边3个村400多户贫困户脱贫。四是拓展服务,促进就业。在乡村旅游业带动下,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和加工、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农业观光采摘、娱乐和广告传媒等旅游从业贫困人口达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五、扶贫先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体从“等、靠、要”转变为主动参与经营,从“输血”转变为“造血”,为精准扶贫增添了动力。姬家山乡“农家乐”和客栈达到35家,参与配套服务人员达到300多户;赵庄75户村民集资30万元入股“赵庄味道”,成为利益共同体,大家感觉脱贫致富有奔头,干劲十足。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如王家辿村以前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近几年村里发展了乡村旅游,有30多人回村就业创业,桑园、赵庄、河口等村都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人员回流现象,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效应逐步显现。
    鹤壁乡村旅游扶贫已形成共识,通过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在省旅游局的关怀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围绕“一群一带”,继续探索创新“双三加”新路径,为全省加快旅游扶贫脱贫积累新经验、作出新贡献,为十九大描绘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