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境旅游者丢了国家的脸吗?
http://www.hnta.cn 2015/6/2 9:54:07 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次
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的行为屡遭曝光和诟病,成为中国舆论场上的一个心结。中国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主张加强对出境游参团人员的教育和劝说,并要求旅行社承担一定的责任。
近日《纽约时报》援引一名中国游客的话,称一些外国旅游景点面临“中国入侵”。中国游客蜂拥而至的景象有时的确蛮突出的,引来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评论。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对本国游客在外不文明之举的反思是及时和用心的,中国主流媒体和网站反复批评这种现象,有时某位国人在外的不文明表现遭到图片甚至视频曝光,能够在国内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招来潮水般的谴责。这充分显示我们很在意自己国家的集体形象,勤于反思。
对外打交道时的这种状态是好的,严于律己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同时我们也想就文化交流的真实规律做些探讨,探究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表现的实际程度,让这个问题的整体呈现更加全面和客观。
应当说,舆论指出的那些问题有些可以坐实为不文明之举,如在古迹上刻字留念,乱扔垃圾,购物交费不排队,照相者攀爬雕塑等等。但也有一些属于文化习惯不同,比如说话声音大,就餐时互相敬酒造成喧哗,喜欢成群结队逛店,有时扫光小店的某种商品等。
前一类不文明行为在中国国内也被视为“公害”,不断成为整治行动的对象。从国内情况看,反对这类不文明行为已是舆论和绝大多数公众的共识。这样的表现如今在国内旅游点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它们在国外出现率减少的基础。
加上旅游团的教育和提醒,大多数中国游客出国后有“要注意行为举止”“别给中国人丢脸”的意识,旅游团成员这方面的相互影响也会起一些作用。因此出国旅游者的平均表现一般情况下会比他们在国内旅游时更加注意,很刺眼的、在国内也会被戳脊梁骨的不文明举止并不多,被国内互联网曝光并造成轰动的那些行为并非普遍现象。
至于那些“大声说话”、旅游团员之间喜欢热闹氛围等反映文化差异的行为,它们的“不文明性”更多是从欧美文化视角的定性。中国旅游者在一个小地方集中出现对当地生活带来的“困扰”,尤其有作多种评价的空间。人员交流的大幅增加会带来文化的摩擦和交集,接受大批中国旅游者的外部城市会有复杂的心情,但反感和拒绝决非其中的主导性情绪。
像香港少数极端者那样公开抵制内地游客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世界各城市对中国内地游客总体上持欢迎态度,它们对向中国内地做出境游推销非常积极。
文明不是一个标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崛起时,美国人去欧洲也曾被嘲讽,马克•吐温描写欧洲的小说里曾感叹美国人“不文明”。国力强盛的民族更容易把自己的习惯作为“文明”加以推广,但这方面是会演变的。中国人在国内一些无害的风俗习惯会与外部文化元素不断碰撞,未来或许谁都不是“完全的自己”。
欧洲的商店过去周末通常是要关门的,现在受了中国和东方的影响,很多商店周末也开门迎客,餐饮业还出现了24小时店,这就是东方人勤劳的胜利,它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中国人需要就不文明举止反思,但我们也要知道,外部世界对中国旅游者并没有那么讨厌。对外来旅游者未能做到入乡随俗,甚至有些不文明举止,旅游热点地区都有一定承受力。我们应自我严格要求,鞭策自己进步,但不必因一时没做好而很不自在,甚至妄自菲薄。
近日《纽约时报》援引一名中国游客的话,称一些外国旅游景点面临“中国入侵”。中国游客蜂拥而至的景象有时的确蛮突出的,引来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评论。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对本国游客在外不文明之举的反思是及时和用心的,中国主流媒体和网站反复批评这种现象,有时某位国人在外的不文明表现遭到图片甚至视频曝光,能够在国内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招来潮水般的谴责。这充分显示我们很在意自己国家的集体形象,勤于反思。
对外打交道时的这种状态是好的,严于律己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同时我们也想就文化交流的真实规律做些探讨,探究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表现的实际程度,让这个问题的整体呈现更加全面和客观。
应当说,舆论指出的那些问题有些可以坐实为不文明之举,如在古迹上刻字留念,乱扔垃圾,购物交费不排队,照相者攀爬雕塑等等。但也有一些属于文化习惯不同,比如说话声音大,就餐时互相敬酒造成喧哗,喜欢成群结队逛店,有时扫光小店的某种商品等。
前一类不文明行为在中国国内也被视为“公害”,不断成为整治行动的对象。从国内情况看,反对这类不文明行为已是舆论和绝大多数公众的共识。这样的表现如今在国内旅游点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它们在国外出现率减少的基础。
加上旅游团的教育和提醒,大多数中国游客出国后有“要注意行为举止”“别给中国人丢脸”的意识,旅游团成员这方面的相互影响也会起一些作用。因此出国旅游者的平均表现一般情况下会比他们在国内旅游时更加注意,很刺眼的、在国内也会被戳脊梁骨的不文明举止并不多,被国内互联网曝光并造成轰动的那些行为并非普遍现象。
至于那些“大声说话”、旅游团员之间喜欢热闹氛围等反映文化差异的行为,它们的“不文明性”更多是从欧美文化视角的定性。中国旅游者在一个小地方集中出现对当地生活带来的“困扰”,尤其有作多种评价的空间。人员交流的大幅增加会带来文化的摩擦和交集,接受大批中国旅游者的外部城市会有复杂的心情,但反感和拒绝决非其中的主导性情绪。
像香港少数极端者那样公开抵制内地游客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世界各城市对中国内地游客总体上持欢迎态度,它们对向中国内地做出境游推销非常积极。
文明不是一个标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崛起时,美国人去欧洲也曾被嘲讽,马克•吐温描写欧洲的小说里曾感叹美国人“不文明”。国力强盛的民族更容易把自己的习惯作为“文明”加以推广,但这方面是会演变的。中国人在国内一些无害的风俗习惯会与外部文化元素不断碰撞,未来或许谁都不是“完全的自己”。
欧洲的商店过去周末通常是要关门的,现在受了中国和东方的影响,很多商店周末也开门迎客,餐饮业还出现了24小时店,这就是东方人勤劳的胜利,它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中国人需要就不文明举止反思,但我们也要知道,外部世界对中国旅游者并没有那么讨厌。对外来旅游者未能做到入乡随俗,甚至有些不文明举止,旅游热点地区都有一定承受力。我们应自我严格要求,鞭策自己进步,但不必因一时没做好而很不自在,甚至妄自菲薄。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游客自立文明出游“军令状” 2015/5/28 10:36:26
- 参加即能入选 景区别用“信得过”为高票价背书 2015/5/27 15:30:38
- “信得过”的标杆 应该掌握在游客手里 2015/5/26 11:10:46
- 价格“信不过” 景区该不该罚? 2015/5/26 11:09:48
- 在线旅游企业需要什么人?拿什么来留住人才? 2015/5/25 10:30:38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