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特产同质化折射旅游经济弊端
http://www.hnta.cn 2014/10/8 10:33:37 来源:第一旅游网 点击:次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人民日报》)。
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江苏的景区叫苏绣,在湖南的景区叫湘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家——浙江义乌。全国景区兜售的所谓特产,十之八九来自义乌,这一现象早已存在多年。有经验的旅客早就发现,到景区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糟糕的是,这些所谓特产,很多连个定制版都算不上,全无纪念意义。
其实又何止是景区商店里的特产不特,你去看看那些景区里的美食街、步行街,从建筑的外观、街道的规划,到小吃的种类、店铺的品牌,全国各地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潮下,城市建设尚且千城一面,景区特产义乌批发,自然更无可怪。旅游经济的富矿,被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死死盯着的,眼下除了门票收入还是门票收入,其他皆停留在卖店铺赚租金的层次,管你经营者卖些什么特产、卖怎样的天价,反正骗一个是一个。
在某些景区,游客倘若进店看了却不买,小则挨骂大则挨打。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景区管理混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那些所谓特产越来越忽悠不了游客。在国民旅游观念勃兴与旅游服务普遍低质矛盾的背景下,但凡有些名气的景区,因为游客基数庞大,仍可沉浸在人傻钱多的疯狂掘金美梦里;但随着人们旅游观念日趋理性和旅游需求的提高,想靠廉价的批发货冒充地方特产骗钱,必然越来越难。放大到整个景区层面,如果除了门票死贵之外,还千城一面,啥真正特色也没有,总有一天也会被游客抛弃。
在忙到数钱都数不过来的黄金周,很多所谓著名景区毫无危机感可言,自然更无所谓谋求长远发展的考虑——只要门票能涨价,管他游客游得开不开心;只要旅游商品卖得出去,管他特色含量几何……殊不知,真正的旅游经济,是建立在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服务提升基础上的一整套完整产业链,旅游要让人游的是风景而不是人头,要让人享受的是服务而不是怒气,要让人体验的是特色而不是千城一面、千店一货。
数据显示,景区门票调价后,几家主要景点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率都有所增长,部分毛利率甚至超过60%,高于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可是,单单着眼于门票暴利,无视景区资源保护,无视旅游服务质量,无视特色产品保护和创意产品开发,走的注定不会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是一种最原始、最粗糙、最急功近利的低层次旅游经济之路。景区特产不特,看似一个小问题,实则折射出很多地方旅游发展思路的落后。相比门票不断涨价屡遭舆论炮轰,像景区特产这种既好挣,游客也乐意掏钱买的生意,反而没人真正上心,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重视当地文化
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在挖掘旅游资源时,要基于地方文化做足人文资源的开发。像很多传统手艺的重新振兴,需要发掘继承人将手艺继续发扬光大,真正把地方特色做足。另外,还要注重当地特色产品品牌的培养,有了知名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销路,游客也就不必担心买到的特色产品不够特色了,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力。最后,只有在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和制作特色纪念品时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旅游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把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取得共赢的结果。
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江苏的景区叫苏绣,在湖南的景区叫湘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家——浙江义乌。全国景区兜售的所谓特产,十之八九来自义乌,这一现象早已存在多年。有经验的旅客早就发现,到景区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糟糕的是,这些所谓特产,很多连个定制版都算不上,全无纪念意义。
其实又何止是景区商店里的特产不特,你去看看那些景区里的美食街、步行街,从建筑的外观、街道的规划,到小吃的种类、店铺的品牌,全国各地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潮下,城市建设尚且千城一面,景区特产义乌批发,自然更无可怪。旅游经济的富矿,被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死死盯着的,眼下除了门票收入还是门票收入,其他皆停留在卖店铺赚租金的层次,管你经营者卖些什么特产、卖怎样的天价,反正骗一个是一个。
在某些景区,游客倘若进店看了却不买,小则挨骂大则挨打。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景区管理混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那些所谓特产越来越忽悠不了游客。在国民旅游观念勃兴与旅游服务普遍低质矛盾的背景下,但凡有些名气的景区,因为游客基数庞大,仍可沉浸在人傻钱多的疯狂掘金美梦里;但随着人们旅游观念日趋理性和旅游需求的提高,想靠廉价的批发货冒充地方特产骗钱,必然越来越难。放大到整个景区层面,如果除了门票死贵之外,还千城一面,啥真正特色也没有,总有一天也会被游客抛弃。
在忙到数钱都数不过来的黄金周,很多所谓著名景区毫无危机感可言,自然更无所谓谋求长远发展的考虑——只要门票能涨价,管他游客游得开不开心;只要旅游商品卖得出去,管他特色含量几何……殊不知,真正的旅游经济,是建立在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服务提升基础上的一整套完整产业链,旅游要让人游的是风景而不是人头,要让人享受的是服务而不是怒气,要让人体验的是特色而不是千城一面、千店一货。
数据显示,景区门票调价后,几家主要景点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率都有所增长,部分毛利率甚至超过60%,高于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可是,单单着眼于门票暴利,无视景区资源保护,无视旅游服务质量,无视特色产品保护和创意产品开发,走的注定不会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是一种最原始、最粗糙、最急功近利的低层次旅游经济之路。景区特产不特,看似一个小问题,实则折射出很多地方旅游发展思路的落后。相比门票不断涨价屡遭舆论炮轰,像景区特产这种既好挣,游客也乐意掏钱买的生意,反而没人真正上心,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重视当地文化
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在挖掘旅游资源时,要基于地方文化做足人文资源的开发。像很多传统手艺的重新振兴,需要发掘继承人将手艺继续发扬光大,真正把地方特色做足。另外,还要注重当地特色产品品牌的培养,有了知名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销路,游客也就不必担心买到的特色产品不够特色了,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力。最后,只有在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和制作特色纪念品时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旅游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把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取得共赢的结果。
作者:盛翔 毛旭松 通讯员:徐鹏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领导要做表率带头休带薪假 2014/10/8 10:36:16
- 大中型企业壮大守法旅游法方可纲举目张 2014/9/29 11:16:19
- 文明旅游:内行教化,外施约束 2014/9/29 11:14:12
- 景区喊亏 游客嫌贵 2014/9/28 11:25:01
- 千亿美元旅游逆差令人警醒 2014/9/28 11:23:41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