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科学介入旅游差距在哪里?
http://www.hnta.cn 2014/4/4 16:06:12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编者的话:2013年初的一场世界地质公园“摘牌危机”让中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黄牌”,督促三家景区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整改,并表示,由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估局再次对这三家世界地质公园的状况进行正式而全面的检查评估,若不能通过,它们将会从世界地质公园网中被除名。

    为了解个中情况,记者采访了事件主角之一的张家界市世界地质公园,危机过去一年,他们是否已经完成整改?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源恰恰是旅游地学知识的欠缺,到底该如何弥补?景区守住了这块“金字招牌”,还将面临怎样的、更加严峻的考验?科学真正介入旅游到底还有怎样的差距?

一张“黄牌”催生全面整改

    一年前,一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的“黄牌”警告,让张家界成为业内外瞩目的“焦点”。这张黄牌指出张家界在宣传科普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亟待进一步完善。

    随后,张家界客观对待检查中的问题,积极投入整改,从世界地质公园的Logo更新、科普教材的通俗化编印、环境教育项目开展、溶洞环境保护、加大导游培训等十个方面着手提出整改规划,并拟定《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两年改进实施工作方案》,意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4年4月底之前,我们整个公园398平方公里内开展的各项整改项目将全部完成,届时以饱满的热情来迎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估局的全面检查。”张家界市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向良群如是说。

    谈及全面整改的开展情况时,向良群向记者着重介绍了几方面的具体实施步骤。在标示系统方面,张家界请专业公司重新做了设计,“新出炉的Logo已经做了推介,并且在网站等媒介全面上线了;景区内的标示标牌也被重新设计后在园区内重新定点安放,这些都将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

    张家界景区的突出特色就是喀斯特地貌,在学术上被称为岩溶地貌,而对于景区的核心景点——溶洞环境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向良群介绍,张家界采取了八项措施来应对,其中包括洞中全部使用冷光源,减少光照损害;严格控制导游破坏洞内景观;维修工作尽量安排在洞外等等。

    除此之外,在科普宣传方面,张家界也下了大力气,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编印一套中英文科普读物,以及用于免费发放的科普知识学习手册。据了解,2013年9月,张家界还发布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公约》。目前,刚刚编译完成,在走审查程序的“张家界地貌宣传册”和准备予以校对的12分钟宣传片也将很快与游客见面,而在某种程度上为了验收宣教成果,张家界还在中小学生中组织了科普知识电视大赛。

    如果说前面的整改内容还处于基础层面建设上的话,那么导游的培训无疑使张家界景区的整改有了一个更贴近游客的出口,“我们给几千名导游发资料,一起学习地质、地貌知识,”向良群说,“这培训前后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如今,导游不仅能够为游客进行地学知识方面的讲解,面对游客感兴趣的地质结构问题,他们也表现得比以前更自信了。”

    而为了能让这些枯燥的知识迅速被吸收,张家界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们请编辑把深奥的书本知识用卡通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讲这个地质经年累月的演变,就可以把它拟人化成一位年迈的“老爷爷”,讲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他的“儿子”、“孙子”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在全面整改工作接近尾声之时,回首张家界从风口浪尖上走来的这一路,向良群坦言,困难还是不小的,“我们地质公园的面积大,资金也比较紧张,但是再大的困难,只要人肯干,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一年,张家界专注整改,也没有忽视了旅游的发展,张家界乡村音乐节、张家界天门山世界翼装飞行世锦赛等活动让这里赚足了眼球,“我们希望更多的游客可以来到张家界,欣赏这里的美景,并慢慢体会到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变化。”

    接下来,张家界计划要投入更多精力开展研究工作,“张家界与中科院成立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专门对张家界地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另外,还将专注于地质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也许,有的游客在看到一个壮丽如张家界的景区会忽视掉这里的地质地貌,只剩下内心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了,但是“加强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却是我们景区的责任和义务,”向良群说,“无论是否再次评估,何时再次评估都不重要,无论如何,整改必须要做,因为这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的游客。”

一门科学服务旅游行业

    “如今,科学介入旅游还不够,特别是在观光旅游这一块,景区推的、导游介绍的,不是传说就是神话,旅游要赶快走向科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教授在谈到当今旅游景区的现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和形成演化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它主要包括了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大气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测绘学等学科。

    “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为适应旅游业,特别是专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而率先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正是陈安泽。

    1985年,陈安泽牵头成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将“旅游地学”的定义列入会章,即“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在他看来,旅游与地学的结合除了学理上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旅游者们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的绝美风光之时,还可以获得自然科学知识,“旅游应该是一个大课堂,导游应该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景区有使命去完成传播知识的义务。”

    事实上,“地质公园”这个概念,也是旅游地学家在为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地质公园的提出更领先于世界地质公园。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各种旅游场所的大量建立,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各种主题公园、各种旅游区点等。旅游地学工作者开始思考建立有地学特色的旅游公园,1985年4月,在陈安泽主持下成立的“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上,提出应创设“地学公园”。

    同年10月,旅游地学工作者在“全国地质自然遗产保护区会议”上,向地矿部门提出建立“武陵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至此,“国家地质公园”一词浮出水面。

    随后,有着特殊地貌的景区陆续申报“中国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有100个成员,分布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拥有29个席位,具有绝对优势。

    陈安泽介绍,地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和地质学两个概念,它们与旅游结合,会形成两条不同的路子,分别为旅游规划和旅游地质学知识,“前者是有经济上的回报,后者则需要用心去普及。”

    早期,陈安泽也有过旅游地学知识普及的实践,效果还出乎意料地好。上世纪80年代,北京少年宫有个“地质爱好小组”,陈安泽作为专业老师利用周末就带着学生们去京郊的景点,边游玩边讲地学知识,孩子们很有兴趣。

    而让陈安泽最为有成就感的还是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的全国性夏令营,他带着学生到名山大川游览,摸着石头、指着岩洞做讲解,“2005年左右,我们去到重庆的武隆景区,在岩洞里讨论祖母石形成的原因,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就一路跟着我们,越听越入迷,都不肯去别的景点了。所以说,开展地学普及是有必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旅游行业,特别是地质公园等景区也有义务提供讲解等服务,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但针对有人提出的游客不想听一说,陈安泽不以为然,“这恰恰是考验你怎么讲,我们不是通篇枯燥地上课,那种方式激发不起旅行者的兴趣,而是应该一点点慢慢引导。”

一种信心陪伴游客成长

    事实上,不止于地学与旅游的结合,纵观目前国内不少景区,头上都顶着地质公园、文化遗产等金字牌匾,而事实上,他们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作为旅游行业佼佼者的义务?这是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面对着业内出现的“重评选、创收,轻保护、科普”的现象,陈安泽接受采访时表现出了一种焦虑,“如果景区仅仅不具备普及科学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加强培训来弥补,但可怕的是,景区受利益驱动而瞎编滥造地打造产品,甚至宣扬封建迷信。”

    针对时下博兴的旅游规划,陈安泽指出,有些项目中隐含着三个层面,“造势”、“造钱”、“造假”,“他们通过无中生有去抢夺游客市场,长此以往会让人们觉得中国的旅游景点就没有真实的东西了,这将是信任的溃败。”年过八旬的陈安泽为旅游地学贡献了一辈子,他说,“现在,我就有两个愿望,一是把地球科学知识注入到旅游中去;二是让这些景区真正地按照地质公园的理念去操作。”最后,陈安泽补充道,“但是真正按照这个理念去做的是不多的。”

    一直在湖南的“旅游第一线”从事导游工作的刘洋告诉记者,他在这行做了十几年,眼看着游客的素质在提升,还是应该对我们的行业充满希望的,“早年,我带团的游客都关心一些传说、神话,但是近年来,游客已经表现出了对旅游自然科学的兴趣,他们更想知道张家界奇特的地貌、高山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对迷信景观趋之若鹜了。”

    为了能够向游客展示专业的一面,为游客解惑,景区为导游们集中做了地学方面的培训,他们自己也没有放松学习,刘洋说,游客的兴趣很短暂,所以,他不得不在导游词上字斟句酌,“游客真正去听科学知识的注意力就只有5-10分钟,普及知识得抓住这黄金的时间段。”继而,他信心满满地说,“但我相信,在未来,旅游与科学会结合得越来越好。”

    有在旅游地学上不断钻研的团队,有在改善自身服务的景区,更有广大一线导游的专业讲解,再加上国人素质的提升,我们有理由,也该有信心,旅游回归科学只是个时间问题,而我们一起更努力一些,那么就会到达得更快一些。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