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社会性和旅游管理模式的变化要求我们摆脱“小旅游”的思维和方式,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发展机制。
1.成立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借鉴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的模式,应将西安市旅游局改建为西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增加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职能,强化服务监管职能,创新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创新政府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同时,强化各区(县)、有关开发区旅游主管部门职能。
2.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建议市财政从明年开始,设立5000万元的旅游宣传营销经费和1.5亿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后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确保西安旅游业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率先发展。
3.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绩效考核机制。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市级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
4.相关部门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政策。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要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政策;驻西安金融、铁路、航空、税务等系统和垂直管理部门,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政策。
二、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旅游发展增添活力
文化旅游是西安旅游发展的重心。西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把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作为西安今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1.项目带动,打造精品。积极推进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阿房宫考古遗址、昆明池遗址、杜陵遗址、秦文化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步伐。对以创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利用各种休闲健身场所,促进传统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转变。适度发展和利用歌舞娱乐场所,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需求。
2.鼓励创意,树立品牌。在全市范围内打造若干个宗教和文物旅游景点、赏花采摘和踏青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体验基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促进集演出、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文化演艺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再打造一台反映西安古都历史文化的大型旅游演艺节目。科学策划编撰文化旅游系列宣传品,重点支持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推出乡村旅游文化精品。对有突出贡献的旅游文化产品,安排一定经费给予奖励。
3.培育人才,增强活力。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确立若干文化旅游实践基地,促进大专院校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形成文化与山水产品“两轮驱动”
西安长期以来以文物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全部是文物观光型,今后要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
1.努力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文物观光型产品要朝着体验化精品化方向升级,进一步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增加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打造享誉国际市场的华夏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2.大力开发秦岭北麓山水休闲旅游产品。依托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整合资源,树立品牌,近期重点开发翠华山—南五台、朱雀—太平两大景区,加快建设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做大楼观道文化展示区,在全国打响西安秦岭山地休闲体验旅游牌,打造秦岭北麓温泉养生度假旅游产品。
四、坚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举,调整客源结构
目前西安旅游客源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商务客少。我们要努力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性旅游会展中心城市,增加高端游客的数量。
1.加强会展旅游的政企合作。市旅游部门要联合市会展办及有关区(县)、开发区,与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开展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市会展品牌。设立支持会展旅游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商务会展旅游市场。
2.促进会展与旅游互动发展。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将国际会展项目的申办与西安旅游海外宣传营销有机结合,将精品旅游和大型会展相结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的模式。
五、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近年来,西安旅游市场秩序总体是好的,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使游客满意度从全国第37位提升至14位,要继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
1.坚持依法治旅,不断加强和完善旅游监管体制建设。我们要提前启动《西安市旅游条例》的修订工作。继续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管理,探索和完善退出机制并形成常态化。进一步完善“旅游诚信信用榜制度”。
2.坚持联合执法,形成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的合力。成立西安市旅游执法支队,组建各区(县)、有关开发区旅游执法大队,强化属地管理。在西安市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领导小组名下,成立西安市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与西安市旅游执法支队合署办公,不另行增设人员),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坚持突出重点,勇于解决难点问题。重点对宾馆饭店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和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进行规范,对诱导消费、强迫消费行为、非法“一日游”及“黑导”、“黑社”进行坚决查处。
六、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善产品开发与服务模式
1.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加快数字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在西安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实用信息导航等功能。以手机终端为依托,向手机用户提供西安地区各种旅游信息。
2.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旅游营销并改进行业管理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营销,特别是对境外市场的营销。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各旅游企业运营状况直报系统,实现公共系统资源的交换共享。
3.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发新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改进游客消费结构。加强对旅游商品、纪念品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和专利保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开发更多的富有西安地域文化特色和技术含量的旅游商品、纪念品。
七、建设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综合提升旅游服务满意度
1.建立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旅游信息覆盖面。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在立项的基础上,优先推进西安智能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全面优化提升旅游咨询系统建设,构建市—区(县)—旅游企业三级旅游咨询网络。优化以西安旅游网站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
2.建设多元化的大交通体系,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在西安铁路北客站、西安火车站建设西安旅游集散中心,争取两年内建成投入营运。进一步提高国际开放度和通达性,积极开通并扩大国际直达航线数量。完善提升交通场站的国际旅游服务功能,并实现各交通方式间的便捷换乘。实施景区畅通工程。
3.提升城市服务品质,满足大众和高端等多元化需求。按照国际化标准,建设通往景区及主要旅游接待服务场所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旅游交通导览图。建设自驾游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扶持自驾游俱乐部等服务企业设立公益性的自驾游咨询与服务网点。继续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建立城市解读系统,在历史文化遗存点设立解读标识。完善和拓展西安步行系统建设,丰富现有步行街区业态。建立旅游便民租赁系统,提供租车、公共自行车等便捷服务。
4.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及时向旅游者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加强对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旅游安全检查。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安全处理机制。不断推动旅游保险保障体系建设。
- 景区微电影营销热的冷思考 2012-11-28 15:32:37
- 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2012-11-28 15:11:39
- “花园城市”的魅力之源 2012-11-26 15:50:11
- 新加坡的城镇发展路径 2012-11-26 15:48:13
- 鲁迅故里·沈园:点滴美好留回忆 2012-11-26 15:41:1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