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为您服务 >> 常识 >> 正文
暑期游如何防“阴招”?列举市场频现的旅游陷阱
http://www.hnta.cn 2011-7-13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陷阱四 网购机票被要求提前交保证金

  近日,国家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发布了游客遭遇网购机票陷阱的案例。张先生计划去旅游,在网上买完机票后,接到一个自称是订票中心客服人员的电话,告知张先生购买的机票因未缴纳保证金被冻结,而解冻则需要450元的保证金。因为对方所说航班时间与张先生本应搭乘的航班时间有明显出入,张先生才避免了上当受骗。

  又如,刘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两张特价机票,在即将完成网银交易时,网页显示“网络速度慢,付款未完成,请再付一次”,刘女士先后三次通过网银转账,多付了2700多元。随后刘女士联系客服,对方告之需到ATM机上操作,结果又被转走了一笔钱。

  ○支招:

  国家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机票不存在缴纳保证金、通过柜员机操作的情况,如遇要求缴纳保证金、ATM机转账的购票方式,旅游者需警惕。再者,正规的网站下方都会有ICP备案的信息,合法的代理商都会有CATA(民航运输协会)的认证资质。而山寨网站质量、标识制作粗糙,公司的地址、简介等信息不详或页面无法打开,提供的机票预订电话大多是400号码,而不留座机号码,消费者需慎重选择购票网站。

  陷阱五 模糊字眼频现出境游合同

  在国家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曾发布的警示案例中,不乏出境游中频现的猫腻。比如,蔡先生参加旅行团去新马泰旅游,旅游中住宿的酒店与“五星级”标准相差甚远,仔细看合同才发现写的是“某某五星级连锁酒店或同级”;参加自费潜水活动,广告宣传30分钟的潜水将会看到五光十色的海底珊瑚,结果却只有15分钟的水底面包喂小鱼。

  此类陷阱往往藏于广告中,比如不写明酒店的星级标准,以含糊字眼带过,或是广告中含有夸张性的字眼,让游客对产品的信息感到模棱两可。

  ○支招:

  国家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发出警示,提醒旅游者应当与出境游组团社签订规范、完备的合同,对旅游行程中交通、住宿、餐饮服务和游览项目、购物次数等进行明确约定,拒绝合同中出现“准×星级”、“×星级或同级”等模糊用语。

  记者手记 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每到旅游旺季,出行如何防止旅游陷阱的相关文章就会频现报端。一方面是曝光业界丑态,以起到舆论监督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掉进陷阱。实际上,要消费者免遭诸多陷阱所造成的伤害,良好的旅游消费习惯就是有效保护自身利益的金钟罩和铁布衫。

  当“零负团费”、“强行购物”、假冒网站,黑旅行社等等市场毒瘤频现,除了旅游业界需要改过自新以外,消费者也应该反省自己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消费习惯与心理。比如盲从低价、心存侥幸不买保险、权利受侵害不及时投诉维权、不善于取证、不听取正确出行指引,不认真仔细阅读旅游合同,甚至不签合同……而正是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让不良商家企业为谋眼前之利,钻市场的空子,亏的还是消费者本身。

  在旅游正日渐成为普及的消费形式时,良好消费习惯必然要养成,这不仅有利于形成理性消费观,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当我们开始习惯不再以价格作为衡量线路好坏的主要或是唯一标准,开始学会参团前重视起旅游合同的签署,出门前视出游风险买份意外保险,懂得辨别正规与非正规旅行社、航空、酒店、网站等机构,养成品牌消费习惯,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或能全速前行。

 

 

作者:周人果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