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嵩山旅游圈何日破茧成蝶
http://www.hnta.cn 2009-12-22 9:35:46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
素有“众山之祖、天下之中、三水之源、五岳之宗”美誉的中岳嵩山文化厚重,散落在大嵩山地区的文化景点多达数十处。然而,多年来受体制机制所困,拥有世界一流文化资源的大嵩山旅游却步履迟滞。为此,业内人士疾呼,应尽快整合资源,突破瓶颈,重塑中华文化圣山,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亟待重塑的“文化圣山”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期称“崇高”、“崇山”,西周时始称“中岳嵩山”,横跨河南荥阳、新密、巩义、登封、偃师、伊川、洛阳等市县,全长60多公里。据考证,嵩山的形成有35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以古嵩山为核心,西起伊河、东至贾鲁河、南抵汝河、北到古黄河的大嵩山地区,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嵩山地区已经是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此外,嵩山地区还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此后,汉武帝、武则天、乾隆等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巡礼于嵩山,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人墨客及李聃、达摩、玄奘等高僧名师研文习武、吟诗题字、传经布道于嵩山……
绵延不绝、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给嵩山地区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程朱理学发祥地嵩阳书院、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元代古观星台、玄奘故里、杜甫故里、大宋皇陵、康百万庄园……统计数据显示,仅嵩山主体所在地登封市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国家文物局命名的001至004号文物均在嵩山脚下,可以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可以在嵩山找到佐证。
大嵩山以其居中而冠五岳,以其久远而奥妙无穷,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专家周昆叔于2002年提出了“大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并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2009嵩山文化研究会年会上,周昆叔和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杨焕成、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等一批长期致力于嵩山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提出“嵩山文化甲天下”的观点,认为素有“众山之祖、天下之中、三水之源、五岳之宗”美誉的中岳嵩山完全具备中华文化圣山的资格。
周昆叔更是认为,重塑中华文化圣山应该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家工程,是追本溯源、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大问题。知名旅游专家杨乃济教授则认为,珍藏着无数文化瑰宝的大嵩山理应打造成为展示东方文化神韵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文化圣山”遗失文化财富
在五岳当中,嵩山文化的古老丰富有目共睹,然而受体制机制所困,嵩山旅游却走在了同是五岳的泰山之后。2008年泰山旅游总人数达306万人次,而嵩山的整体旅游人数远低于此。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少林寺景区,游客接待量虽然每年不断攀升,却仍敌不过新兴景区焦作云台山。位于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星台、杜甫故里、玄奘故里等景区更是乏人问津。
中国文化中极具传奇魅力的西游文化诞生在嵩山脚下休水河畔的玄奘故里。而如今,玄奘故里所在地洛阳偃师市却到处乌烟瘴气,随处可见挖山采石的不和谐场景,以前清澈的休水河现已难觅踪迹。记者不止一次到玄奘故里探访,仅见过寥寥几个游客。据景区看门的老人介绍,现在景区每年连员工工资都难以下发。而同样是主打西游文化的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去年旅游人数超过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感叹。
被尊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出生在嵩山脚下的巩义市。几年前,记者到杜甫故里采访时看到的是个又脏又臭的垃圾场,只有两块石碑矗立于此,一派凄惨荒凉。直到去年,当地政府才开始了对杜甫故里的大规模修缮。而与此同时,远在中国西南的成都市杜甫草堂景区,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数早已突破百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在2007年就已达到3300万元。
记者不久前在位于登封市的元代古观星台采访时看到,这里没有几个游人参观,只有工作人员无聊地打着瞌睡。早在1991年,这里就已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天文博物院”,但一直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利用。即便在全世界太空探索热的今天,这个世界最古老的“探月基地”,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年的参观人数只有区区几千人。
凡此种种,在大嵩山地区屡见不鲜。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资源,却不得不面对如此窘境,人们不禁诘问:大嵩山旅游怎么了?
亟待重塑的“文化圣山”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期称“崇高”、“崇山”,西周时始称“中岳嵩山”,横跨河南荥阳、新密、巩义、登封、偃师、伊川、洛阳等市县,全长60多公里。据考证,嵩山的形成有35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以古嵩山为核心,西起伊河、东至贾鲁河、南抵汝河、北到古黄河的大嵩山地区,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嵩山地区已经是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此外,嵩山地区还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此后,汉武帝、武则天、乾隆等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巡礼于嵩山,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人墨客及李聃、达摩、玄奘等高僧名师研文习武、吟诗题字、传经布道于嵩山……
绵延不绝、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给嵩山地区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程朱理学发祥地嵩阳书院、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元代古观星台、玄奘故里、杜甫故里、大宋皇陵、康百万庄园……统计数据显示,仅嵩山主体所在地登封市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国家文物局命名的001至004号文物均在嵩山脚下,可以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可以在嵩山找到佐证。
大嵩山以其居中而冠五岳,以其久远而奥妙无穷,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专家周昆叔于2002年提出了“大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并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2009嵩山文化研究会年会上,周昆叔和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杨焕成、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等一批长期致力于嵩山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提出“嵩山文化甲天下”的观点,认为素有“众山之祖、天下之中、三水之源、五岳之宗”美誉的中岳嵩山完全具备中华文化圣山的资格。
周昆叔更是认为,重塑中华文化圣山应该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家工程,是追本溯源、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大问题。知名旅游专家杨乃济教授则认为,珍藏着无数文化瑰宝的大嵩山理应打造成为展示东方文化神韵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文化圣山”遗失文化财富
在五岳当中,嵩山文化的古老丰富有目共睹,然而受体制机制所困,嵩山旅游却走在了同是五岳的泰山之后。2008年泰山旅游总人数达306万人次,而嵩山的整体旅游人数远低于此。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少林寺景区,游客接待量虽然每年不断攀升,却仍敌不过新兴景区焦作云台山。位于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星台、杜甫故里、玄奘故里等景区更是乏人问津。
中国文化中极具传奇魅力的西游文化诞生在嵩山脚下休水河畔的玄奘故里。而如今,玄奘故里所在地洛阳偃师市却到处乌烟瘴气,随处可见挖山采石的不和谐场景,以前清澈的休水河现已难觅踪迹。记者不止一次到玄奘故里探访,仅见过寥寥几个游客。据景区看门的老人介绍,现在景区每年连员工工资都难以下发。而同样是主打西游文化的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去年旅游人数超过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感叹。
被尊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出生在嵩山脚下的巩义市。几年前,记者到杜甫故里采访时看到的是个又脏又臭的垃圾场,只有两块石碑矗立于此,一派凄惨荒凉。直到去年,当地政府才开始了对杜甫故里的大规模修缮。而与此同时,远在中国西南的成都市杜甫草堂景区,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数早已突破百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在2007年就已达到3300万元。
记者不久前在位于登封市的元代古观星台采访时看到,这里没有几个游人参观,只有工作人员无聊地打着瞌睡。早在1991年,这里就已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天文博物院”,但一直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利用。即便在全世界太空探索热的今天,这个世界最古老的“探月基地”,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年的参观人数只有区区几千人。
凡此种种,在大嵩山地区屡见不鲜。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资源,却不得不面对如此窘境,人们不禁诘问:大嵩山旅游怎么了?
作者:张明灿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中原文化宝岛行”代表团离台返郑 2009-12-22 8:38:38
- “中原文化宝岛行”旅游交流合作会在台举行 2009-12-18 8:45:58
- 云台山风景区吹响“申遗”号角 2009-12-17 9:38:42
- 孔玉芳:希望明年有10万河南人赴台旅游 2009-12-16 8:58:50
- 大型乐舞《河洛风》台北亮相 2009-12-16 8:45:22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