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新闻 >> 省内新闻 >> 正文
河南古民居如何实现活态保护
http://www.hnta.cn 2009-10-27 8:50:5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当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广东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民居类世界文化遗产相继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热门旅游地时,以大气稳重闻名的河南民居也在谋求新的“突围”。10月25日,“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河南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所倡导的“传统民居与文化研究”、“传统村镇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开发”等议题,成为两岸三地近200名与会学者和专家的热点话题,河南官宦府第的代表安阳马丕瑶府第、豫商文化的代表康百万庄园及三门峡地坑院、焦作古村落寨卜昌村等传统民居,也正在通过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等路径,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活态保护:从“输血”到“造血”
  手捧厚厚的《河南民居》,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左满常感慨不已:“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的民居也是一张文化旅游名片。”左满常介绍,极具古城特色的传统民居、历史街巷是开封一道独特的风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刘家宅院、田家大院、双龙巷、徐府街、行宫角、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等,处处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作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左满常对河南民居有着独到的研究。在他看来,河南传统民居具有正统、大气的风范,细微之处彰显着文化底蕴和建筑美学。“这正是游客‘稀罕’民居的原因。”左满常说,河南传统民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现代人重拾农耕文明,激发出与现代生活迥异的心灵感受。
  “对于古民居,要合理保护与科学开发并重。”左满常说,实践证明,古建筑、古民居需要自身创造价值,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形成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不能光靠政府部门‘输血’,也要自己‘造血’,如此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在左满常看来,河南民居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府第、庄园、普通民居,其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是迥然有别的,只有找准定位,才能科学开发。对于散落在太行山、伏牛山上的石头村等特色民居,左满常建议,首先要合理规划,其次必须划分保护区、过渡区和新建区,以传统手法、现代建法保留心灵家园和文化景观。“民居不利用也不行。”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局古建专家组副组长张家泰认为,活态保护是让古代建筑焕发生机的“秘籍”之一。张家泰说,近年来,黄河边上的窑洞变成了旅馆、餐馆,不仅成为特色旅游项目,而且有利于窑洞这一传统民居生生不息,“活”在现代文明里,还潜移默化推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赢。通过旅游产业、文化事业,将文化建筑用于文化推广,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
  “在开发利用当中,要注意不能破坏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张家泰说,窑洞的开发利用不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如空气稀薄的窑洞后方可以安装通风口,更利于健康。当年对新安县的千唐志斋进行保护时,正是采用自然排风的科学手段,使极度潮湿的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文化归宿:为心灵找个“家”
  “怀旧是人类高尚的情愫,古老的心灵更需要保护。”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陈震东教授的开场白,让与会专家、学者思考着中国民居的文化坐标和精神价值。
  “民居是一切建筑的老祖宗。”陈震东说,我国传统民居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产物,同时,它也是特定文化、特定民俗的产物,“民居是有感情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耕文明固有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消失。在当今中国的城乡建设中,一方面,大量原生态的传统民居建筑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街村、民居的保护往往面临种种尴尬局面。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教授认为,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对其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会有借鉴与启示。
  文明永续:建筑精神再思考
  到祖国宝岛台湾旅游的大陆游客,往往不愿错过有400多年历史、供奉妈祖的庙宇“澎湖天后宫”,从庙内珍藏的一梁一柱、碑石铭文,依稀可辨先民们先落脚澎湖,然后奔向台湾的足迹。虽然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现存的古代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居多,但是,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台湾的建筑师同样肩负起应尽的责任。来自台湾的学者阎亚宁博士介绍,在台湾,为了保护文物,建筑师必须经过特别的培训,每年有600多位建筑师争取这样的培训,以便从事古代建筑的保护工作。
  阎亚宁说,去年,国际文化纪念物暨历史场所委员会通过了《魁北克宣言》,提出建筑精神的再思考,也就是人、建筑、文化的重新认知,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研究,才能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黄蓓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