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新闻 >> 省内新闻 >> 正文
民俗“站起来”谁建“大舞台”?
http://www.hnta.cn 2009-2-10 8:50:50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濮阳
    千方百“技”走天下
    □记者 陈伟
    2月1日上午,中国杂技之乡之一的濮阳市岳村乡东北庄村格外热闹,多名杂技青年现场竞技,赢得众人一片喝彩声。东北庄村杂技艺术学校校长、杂技传承人刘中伟介绍,濮阳民间杂技在三国时期就已流行,到清朝咸丰年间始出现以东北庄村“乔家班”为代表的杂技艺术团体,不仅游历了半个中国,还漂洋过海,赴朝鲜、日本和俄国进行演出,归国后,被慈禧太后称为“有胆识、有骨气”的艺术团体予以赏赐。新中国成立后,“乔家班”被改成濮阳县杂技团,后又改成濮阳市杂技团,在国际、国内重大杂技比赛中频频获奖。 
    三门峡
    邢家沟花鼓唱春风

    □记者甲蕤通讯员尚根荣
    邢家沟是陕县张茅乡的一个塬上小村,邢家沟花鼓历史悠久,源于清代。
    如今的邢家沟花鼓,由80多人组成,春节期间一般在本村挨家挨户表演,唱曲的内容有反映时政的《交犁耙》,有反映情感的《十大想》,还有规劝教育人的《十大劝》以及反映穷苦农民生活的《闹长工》等,此外,他们有时也把当地的民谣儿歌穿插到花鼓舞蹈之中,与跳舞的人打趣逗乐,调节气氛。花鼓唱词多为方言俚语,曲调多属俗曲小调,无乐器伴奏,一人主唱,2~3人伴唱。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在新时期仍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周口
    官会响锣响神州

    □记者于扬通讯员李洲
    官会响锣,这一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民间文化艺术,每年春节都会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民俗表演。春节期间,记者驱车来到项城市官会镇探访官会响锣。今年70多岁的李老汉自豪地说,他20多岁就开始学习官会响锣,目前学会的表演形式有10多种,大年初一他们在村头进行了气势恢宏的表演,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观看。
    据了解,官会响锣始于清乾隆时期,1999年12月,根据官会响锣改编的《锣龙》赴京参加演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官会响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官会响锣已成为我们春节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项城市官会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伟表示。
    商丘
    渐行渐远二夹弦?

    □记者陈海峰实习生曹杰
    二夹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记者在睢县后台乡阎庄村找到了二夹弦传承人、90岁的老艺人彭素鸾,她回忆说,二夹弦的曲调优美流畅,唱腔委婉细腻,生、旦、净、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点,有《贺后骂殿》、《孟姜女》等50多种传统剧目,唱上半个月也唱不完。
    现在的“睢州二夹弦剧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民间传统业余剧团,虽春、冬季节依然活跃在各种庙会和庆典活动中,但年轻人学唱二夹弦的越来越少。由于老艺人的去世和转行,许多剧目、曲牌无人继承,无人整理,造成了剧目、曲牌甚至板式的湮灭。二夹弦的保护、振兴有赖于市场开拓,既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重视民间的智慧和首创精神。
    安阳
    曲沟抬阁华夏奇
    □首席记者张志立
    一座座流动的舞台,如天上神殿,乘着夜色凌空而来。春节期间,“曲沟抬阁”衣袂飘飞的迎新春表演,让市民看得眼花缭乱。
    安阳曲沟的“抬阁”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是为了欢送孔子而创作的歌舞形式,以“精、奇、绝、妙”著称,最初只有四驾抬阁,主要表演《钟馗嫁妹》、《八仙庆寿》、《九老图》、《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白蛇传》等神话故事,到后来增加到八驾。
    如今的“曲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安阳已成为“中国抬阁文化之乡”。现在“曲沟抬阁”的足迹已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
    鹤壁
    浚县社火跻身“国宝”
    □记者谷武民 通讯员马珂
    浚县社火是正月古庙会这幅画卷最亮丽的一笔。2月1日,记者走进浚县城镇西街村时,73岁的李顺波正在指导村里的社火表演队操练。老人说,每一个村的社火套路都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教延续下来的。
    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说,浚县社火有几千年历史了。在过去,浚县的社火会有火神会、老君会等,正月初九、十五、十六为社火的高潮。浚县社火规模大、分布广,现有60多家。
    记者了解到,至今浚县社火大赛已举办了20多届,2009年将办成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性的社火大赛,对此,浚县文化馆馆长郑继青极为欣慰:“这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的社火表演,肯定会越来越火。”
    漯河
    铜器舞敲响新生活

    □首席记者刘广超通讯员王文杰
    大年初七一大早,欢快的锣鼓声在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前问十村上空敲响。
    今年72岁的张保安告诉记者,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现在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天天走街串巷为乡亲们表演。
    “俺村的铜器舞可有年头了,听老辈人说,起源于清朝末叶太平天国年间。俺村2000多人,60%的村民都能在铜器敲响时随乐起舞。”铜器舞表演队的领队张国忠说。
    “铜器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陪同采访的问十乡党委书记李晓丽说,该乡组织村民成立了“铜乐会”,建立了专门的铜器舞档案,聘请相关专家在农闲时组织村民排练,使这种艺术能够生生不息。 
    
共3页  1 2 3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