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新闻 >> 省内新闻 >> 正文
民俗“站起来”谁建“大舞台”?
http://www.hnta.cn 2009-2-10 8:50:50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民间艺术 元宵节 河南 民俗文化 特写

民间艺术 元宵节 河南 民俗文化 特写

    /编/前/
    春晚火了赵本山,赵本山火了二人转。据悉,赵本山通过打造“绿色二人转”,使这项近三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由东北逐步走向全国,同时,“刘老根大舞台”也带动了东北的文化旅游热。
    中原大地同样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春节及元宵节期间,记者深入山乡水郭、田间地头,和父老乡亲一起过大年,发现了许多别致有趣又稀罕的原生态民俗。透过记者的一组组“特写镜头”,期待这些美好的民俗像春晚一首歌曲中唱的那样——站起来,闯世界!
    焦作
    元宵火龙舞盛世
    □记者 郭长秀 通讯员 李亚锋 文图
    从古至今绵延两千多年,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要组织多条火龙闹新春。龙台村“火龙”造型古朴奇特,极像麒麟,实属罕见。观看龙台村“火龙舞”的表演,也成了当地人元宵节的主要娱乐活动。辘轳圈、三叠脊、龙上桌、龙口喷火、龙缠柱等造型奇特、动作惊险、招式丰富、气势宏伟,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场面十分壮观。其独特的造型及叙事性的表演情节,深受群众喜欢,素有“天下火龙一绝”之称。
    信阳
    罗山皮影弄春潮

    □首席记者何正权通讯员翁应峰文图
    正月初三上午,信阳市罗山县莽张乡王楼村一个场院里,一台皮影戏正在上演。记者随后采访了豫南皮影戏曲界的全能技艺继承者李世宏。
    李世宏说:“罗山皮影制作的方法独特,皮影表演由5人或8人组成,全箱道具120套,曲目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600多个。”皮影戏独有的西腔唱法,不受某种戏曲音乐的局限,豫南风味的山歌、民歌、灯歌等随意选取,唱腔选择宽泛,深受群众喜爱。
    “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李世宏说,想娴熟地把影人玩于股掌之间,并非易事。“操纵影人靠的是手、眼、耳的配合,并要根据剧情发展完成动、静、喜、怒、哀、乐……做到十根手指操纵三根竹竿带动影人来变换下一个动作,动作间衔接紧凑并滴水不漏,同时两耳还要听后台的伴唱词。”
    信阳市文化局局长潘林告诉记者,近年来,罗山皮影和花鼓戏等民间文化演艺团体发展迅猛,激活了农村大舞台,中央电视台都特地赶到罗山摄制专题片。
    2008年,罗山皮影、信阳民歌双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郑州
    百年麒麟舞中原

   □记者 辛渐
    大年初一上午9时许,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一只硕大的麒麟摇着大脑袋来到中牟县黄店乡的庵陈村,麒麟舞这种停歇了多年的传统吉庆舞蹈,如今绽放出新的魅力。
    舞动麒麟头的是陈文照,舞动尾部的是陈丙辰,陈石山则负责敲锣打鼓,3位老人分别已经81岁、77岁和75岁。由于3人年事已高,只是带了个头,很快将舞具交给了几位年轻人。
    “麒麟舞是村里的祖辈流传下来的宝贝,我们村向县文化馆做了申请,打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支书陈彦杰说。
    南阳
    鞭打春牛庆立春
    □首席记者郭启朝通讯员王晓杰
    大年初一这天上午,内乡县衙博物馆门前热闹非凡,身着古装的演员们在此表演《鞭打春牛》节目。
    “古代,每年的立春之日,内乡县衙的知县都要在县衙大堂前举行大型的鞭打春牛活动。虽然2009年的立春是2月4日,即农历正月初十,但我们在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表演这个节目。”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李茗公告诉记者。
    博物馆的大门、仪门都已敞开,面对全县百姓开放,大堂前还设着香案,摆着祭品,闻讯赶来的百姓们手执彩旗,敲着锣,打着鼓,渲染着气氛。
    刹那间,锣鼓暂停,场内鸦雀无声。此时,只见身着古代县官服装的“知县”率官民面北而跪,开始祭祀春牛和芒神。随后,“知县”手拿鼓槌连击大鼓三次,而众官民则执彩杖绕牛三圈,礼房胥吏高唱:鞭春!
    此时,县官则应声将春牛肚子击破,只见藏在牛肚内的五谷、红枣、核桃等食物纷纷落地,众官及百姓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许昌
    一“筹”莫展觅传人
    □记者 杜文育
    “它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兼备笛子和洞箫两种乐器的长处。如今能演奏这种乐器的在许昌市仅有两个人。”2月1日,许昌市群艺馆书记宋军如是说。
    宋军说的这种乐器叫筹。2007年,在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筹”音乐名列其中。
    筹的难学限制了它的普及,一般人根本就吹不响,被专业音乐工作者发现之时,筹已经濒临灭绝。25岁的薛永光是目前许昌市能够演奏筹的两人之一,他演奏的筹独奏曲《古刹春阳》、《踏雪寻梅》在全国连获殊荣。
    新乡
    “马皮舞”重现新姿
    □记者 刘新萍
    获嘉县徐营镇杜官滩村的“马皮舞”,是一种全国罕见的,唯有杜官滩村还保留着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舞蹈。虽然2004年即被列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名录,但会此种民间舞蹈技艺的传人甚少。正月初五,记者前往探访。
    在村西头一块空闲场地上,一名50多岁的中年汉子,手执一条长约6米的巨鞭不停地挥舞,另有8名青年男女,分穿红裤褂和黄裤褂,肩上背着一个红漆木架,上面饰有一朵大红花和两排铜铃,围着舞鞭者,或跑圈,或分立两旁,变着各种队形。另有手持青刀的男子和持棍者,与舞鞭者对打,摆出“鹰击长空”、“麒麟踏雪”等造型。
    “马皮舞”又称“巨鞭马皮舞”、“金龙马皮舞”,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获嘉县境内,相传于明代,由杜氏先人创作。
    徐营镇党委书记孙壮当即表示,今后镇里会支持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共3页  1 2 3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