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朱仙镇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腕”,鼎盛时期,和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同为全国“四大名镇”。但如今,在其他三个名镇都续写辉煌的映衬下,朱仙镇的衰落显得尤为可惜。
值得期待的是,在“文化强省”理念的推动下,朱仙镇新一轮的复兴计划已拉开帷幕。
新机遇
省委书记批示重塑名镇风采
8月12日上午,开封县朱仙镇党委书记郑连成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办公桌上堆放着几张朱仙镇平面图,郑连成和河南省建设厅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坐在平面图边讨论着,在随后的几天里,专家们将完成朱仙镇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规划。
像这样忙碌的场景,在朱仙镇已持续半年了。4月15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加快朱仙镇发展,重塑名镇风采的情况调查》上作了重要批示。6月中旬,省发改委会同省委宣传部、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等单位来到这里调研。8月3日,副省长张大卫带领省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这里。
“这几个月以来,从市里到县里,最重要的工作恐怕就是如何开发朱仙镇了。”朱仙镇一位干部说。
而现在的朱仙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镇里的两条凸凹不平的主干道,已经变身为平坦的柏油马路,岳飞庙里,七八个建筑工人正在后院修葺一处景点的房顶。
“河南提出打造文化产业,这样的机会对于朱仙镇来说,不多!”朱仙镇镇长尚剑飞说,“这个机遇,我们不能再丧失了。”
辉煌史
曾位列全国四大名镇
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曾经的辉煌无比耀眼。
据郑连成介绍,朱仙镇最辉煌的时候应该在明末清初,明末时,贾鲁河开通,河水自北南下,穿镇而过。在镇外的贾鲁河上,设有一个闸门,舟船从朱仙镇南下,经淮河可远达扬州。作为当时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进入开封的所有商品都要在朱仙镇下船。
当年的朱仙镇确实不愧为一方商业重镇。据史料记载,晋、陕、甘、皖、闽诸地的商人往来镇中,票号、典当、手工业作坊等一派繁茂。
据载,朱仙镇最繁华的时候,全镇面积25平方公里,街道72条,庙宇130多座,商户5万多家,人口27万。明末清初,当河南人口300万左右时,朱仙镇就有20余万人,全河南十五分之一的人口聚集在这里——当时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有区区10个。
鼎盛时期,朱仙镇和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同时并称为当时的全国四大名镇。
而如今,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中,唯独朱仙镇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镇。昔日的运粮河现在已近干涸,大街小巷到处是推着车的小摊贩,喇叭里传出单调的叫卖声,往日名镇已淹没在北方普通的集镇中,找不到曾经辉煌的印记。
分析朱仙镇衰落的原因,镇长尚剑飞说,“兴也运粮河,败也运粮河。”
据《开封县志》载,从公元1194年到公元1944年的750年间,黄河在开封县境内决溢多达371次,泥沙淤积让贾鲁河床逐年抬高,运粮河堵塞了。
朱仙镇的水运地位被其他地方替代。1904年和1912年,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分别开通。中国整个南北交通路线发生改变,朱仙镇逐渐失去了水陆交通的作用,逐渐走向衰败。
复兴路
数次谋求突围都折戟沉沙
尽管衰落了,但朱仙镇的文化底蕴依然悠久厚重。
800多年前,岳飞在这里大破金兀术并忍痛班师回朝,这里的岳飞庙与汤阴、武昌和杭州的岳飞庙并称为全国四大岳飞庙,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名扬天下,从民间工艺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公认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2002年,朱仙镇被评为“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项目国家计委已立项。中西合璧的清真寺如同一件雕刻精美的艺术品,目前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放眼全国的镇,在文化旅游资源上能够赶上朱仙镇的并不多。”郑连成说。
意识到了这么多的资源以后,朱仙镇开始了漫漫的复兴之路。
郑连成说,谋求朱仙镇复兴,有案可查的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当时这里就成立了“恢复重建朱仙镇委员会”,但后来因战乱不了了之。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朱仙镇政府就制定出了一个“超常规、大跨度”的发展战略,计划在两三年内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但在后来被称为“不自量力的冒进”。
2002年,朱仙镇又开始谋求复兴,镇里计划拓宽改造仿穆斯林一条街、修建清真寺广场、建设木版年画民俗村和木版年画一条街,此外,还有运粮河的清淤、一河两岸商业街以及镇内几条街区门面房的仿古改造等工程。一共下来,预算资金需1765万元。但当时镇里只能拿出300万元。“因为没有资金,建设步伐缓慢。”一位政府人士说。
探败因
“环境”和“人”的阻碍
朱仙镇自身的条件,也阻碍了其复兴。
目前,朱仙镇各景点尚无一处合格的停车场和水冲式厕所。原开封市旅游局局长高力正曾说:“我可以将团队介绍给你们朱仙镇,但旅游车辆停哪儿?客人如果要上厕所,我再用车将客人拉回开封吗?”
“朱仙镇没有特色。名气虽大,但没多少值得看的东西。”一位曾到过朱仙镇的游客说,“老房子扒得多,仅有一些仿古建筑,镇区没有统一的规划,说古不古,说现代不现代,看上去乱糟糟的。”
更奇怪的是,朱仙镇离开封市仅有20多公里,但就在这么短的距离里,竟还有一个收费站。一个收费站,隔断了朱仙镇和开封、郑州的联系。
一位朱仙镇政府工作人员分析,朱仙镇发展不起来,跟“人”也有关系,“很多上级领导来到朱仙镇,对朱仙镇的发展提出很多思路,但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有人说要这样,有人说要那样,结果什么都没有做成。没有总体的规划,或者规划后根本不实行。”这位工作人员说。
他举了个例子,1993年,北京的一家公司在朱仙镇开建“开封东京文化影视城”,工程处于关键阶段时,县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一夜之间朱仙镇主要领导换了。这个项目就停建了,合作方无奈撤走,结果几百亩土地白白闲置到现在,政府每年要拿出70多万来补偿农民。而后来,杭州出现的影视城,就是原版复制了朱仙镇这个影视城的规划,结果杭州的影视城红红火火。“如果这个影视城能够建起来,朱仙镇也不会到如今这个地步。”这位工作人员说。
新目标
3年打造
中原文化旅游休闲古镇
郑连成告诉记者,在河南“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省里对朱仙镇的情况很重视,要下大力气再塑朱仙镇。
目前在新一轮的复兴机遇面前,朱仙镇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定位:打造中原文化旅游休闲古镇。
8月3日,副省长张大卫在朱仙镇调研时,郑连成阐述朱仙镇的复兴计划后,也明确表示“希望得到省里支持”。
“具体就是要资金和政策。”郑连成说。这些要求包括请省里聘请优秀的规划专家做规划,对朱仙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凡是朱仙镇纳入国家、省市的项目,建设资金由项目资金解决,没有纳入的,请省市县按照60%∶30%∶10%的比例来解决。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则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外来资金解决,所以在政策上,建议省里在用地上和税收上给予支持……
“我算过了,1个多亿基础投入就够了。”郑连成说,“3年的时间,朱仙镇就能在河南的旅游景点中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