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参加“揭开考古发掘神秘面纱——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活动的大学生在荥阳关帝庙遗址的活动结束后还赶到了正在发掘中的新郑胡庄墓地参观,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马俊才介绍说,以2座带封土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级大墓为主的这个大片墓地是郑韩故城外围的重要墓地之一,经过两年的发掘,有不少重大的发现,尤其是陵园形态,填补了东周列国王侯陵墓的发现空白。据记者了解,根据专家应该原址保护胡庄大墓的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有可能在此地改线。
大墓疑似韩王陵
新郑胡庄墓地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之西,是郑韩故城外围的重要墓地之一。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从墓地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0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中小型东周墓葬330座,其中春秋墓葬35座,战国墓葬276座,时代不明的6座,推断是早期郑国的家族墓地和韩国的家族墓地。共出土青铜、铁、玉、骨、陶等各种文物500余件,其中以玉鞘青铜短剑最为珍贵。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大片墓地中间,有两个巨大的墓坑,墓道已经清理出一部分,墓冢内部最关键部分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胡庄墓地考古发掘领队马俊才介绍说,这两座带封土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级大墓是夫妻并穴合葬墓,东边的是夫人墓,西侧的是男主人墓,男主人墓比较大,埋葬比较早。两座墓除了高大的封土外,地下还深约十几米,其规模之宏大、形制之特殊国内罕见。经过发掘,在墓室壁和墓道底部发现大面积的白灰和朱砂装饰痕,填土中发现筑痕、木网木棍灰痕和疑似房顶的木板灰层等,而且是积石积炭,棺椁上有仿木结构建筑,可见其装饰豪华、结构复杂。
大墓周围发现3条环壕,而且三条壕相通,这种布局国内也只在东周时期陕西秦公陵园有所发现,填补了韩国陵园形态空白。环壕和大墓组成了面积宏大的由2座“中”字形大墓、“中”字形封土、“中”字形封土上建筑、1座拐角形墓旁建筑、3条环壕组成的陵园形态,填补了东周列国王侯陵墓的发现空白,是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发现。在墓旁还发现了守陵人住的建筑基址,非常罕见。陵墓封土一般是圆形或方形,这两座墓是“中”字形,十分少见。男主人墓封土上陵寝建筑保存较好,这种建筑形态是此前商周时期高级贵族墓上平地建筑转变到秦始皇陵封土以外设便殿的过渡形态。
墓地内还发现1条东西向的战国道路,宽7米左右,路面上有多道车辙痕迹,是郑韩故城外围发现的首条大道,为研究韩都交通提供了罕见的新材料。这两座大墓为什么修在郑国、韩国家族墓地之间?马俊才分析说:可能和“抢风水”有关,后代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将墓地修在大墓周围。
韩王陵至今还是谜
新郑是郑韩故城,韩国历时145年(公元前375~公元前230),历经君主9位,死后都葬在周围,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故城周围的大墓冢是不是韩王陵,是哪位韩王的陵墓,大都还是谜,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钻探调查,在故城周围已发现称为韩王陵寝的有11处28座墓冢,其中也包括胡庄墓地。从调查看,墓向均南北向,墓冢除宋庄一处是南北排列外,其余10处都是东西排列。墓形制绝大部分平面呈“中”字和“舟”字形,个别呈“甲”字形。大部分墓有陪葬坑,墓室填土封冢均用夯打且坚实。规模之大,是历代王陵中罕见的。
那么能不能说这些都是韩王陵呢?
马俊才说,没有直接证据之前,只能说是推测。前一段,非常流行的小说《我在新郑当守陵人》就是以韩王陵为背景的,但毕竟是小说家言。此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许岗村韩王陵中的一些墓进行了发掘清理。据已掌握的资料判断,许岗4座大型古墓为战国时期的墓葬,为寻找韩国国君陵墓提供了重要线索。胡庄墓地两座大墓从规模、冢上建筑、墓内装饰等情况分析,应该是韩国高级贵族墓地,高到什么程度?有可能是最高级。
怎么才能断定是王陵呢?马俊才说,如果在墓室内发现有铭文等直接证据,就能称为韩王陵了。
能不能发现呢?
马俊才说:从学术上讲,胡庄墓地的意义已经够重大了,至于能不能有重要的文物发现,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才挖到棺椁的顶部,男主人墓估计还有10米深,女主人墓也有5米深。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盗洞,在盗洞内还发现有“鼎钩”,说明墓葬已经被盗。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早日解决韩王陵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