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余光中昨日病逝 曾为洛阳写长诗《卢舍那》
http://www.hnta.cn 2017/12/15 10:48:5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

  2014年,余光中在龙门石窟 (资料图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曾写下这首《乡愁》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昨日病逝。他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首长诗《卢舍那》,是在来洛阳游览龙门石窟后的第二年写的。当时,他仰望着卢舍那大佛说:“我很羡慕洛阳人民,他们生活在历史和传说之中。我希望今后再来龙门,看看武则天的笑容。”

  1.当年在卢舍那前,他说“很羡慕洛阳人民”

  2014年6月2日,在“中原文化寻根之旅”余光中诗歌文化河南行活动中,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汪国真等来到洛阳。他们先后在栾川老君山景区感受老子文化,在龙门石窟感受石刻艺术,还去了二里头遗址,并与洛阳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一起在首届寻根中原龙门诗会上,进行了诗歌交流。

  当时,《洛阳晚报》记者作为随行记者之一,和余光中夫妇同游龙门。那天天气很热,余老偕夫人范我存走在龙门石窟景区。他穿着一件背带裤、格子衬衣,戴着一顶帽子,尽管看起来很瘦,头发已经全白,但精神矍铄。

  尽管时间比较紧张,但余老看得很仔细,也很认真。听完景区讲解员的介绍后,他还笑着指出了当时一处洞窟前英文介绍的错误之处。

  在奉先寺下,他取下帽子,虽然当时已87岁高龄,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登上台阶,来到卢舍那佛像前。

  凝望着卢舍那大佛,余老久久不语。末了,他告诉《洛阳晚报》记者:“我很羡慕洛阳人民,他们生活在历史和传说之中。我希望今后再来龙门,看看武则天的笑容。”

  他跟《洛阳晚报》记者说,自己祖籍泉州,泉州有个洛阳桥,他还曾专门写过《洛阳桥》的诗歌。

  他还说,洛阳非常美丽,此行他已经收集了很多材料,以后一定专门为洛阳写几首诗歌。

  2.他生前最后公开发表的长诗,以歌颂洛阳卢舍那为题

  从洛阳回到台湾后,余老依然激情难抑,为洛阳作了长诗《卢舍那》,以歌颂龙门,赞美卢舍那。这是余老整个创作生涯中比较少见的一首长诗,当时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引发全国关注。

  “想达摩东来/玄奘西征/一张地图/摊成几千里丝路牵引/才牵来多少队骆驼络绎……”这是对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向往;“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偶然,历史也会眨一眨眼睛/难说究竟是有意或无心。”这是余老对这次龙门之行的感受,也是他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慨叹。

  这首127行、一共1300余字的长诗,如今已成绝唱。

  “这是余老生前最后一首公开发表的长诗。”昨日,国内著名辞赋家、诗人屈金星向《洛阳晚报》记者表示。

  3.欣然题写“龙门诗会”,遗憾没有去成洛阳博物馆

  昨日,在得知余老去世的消息后,《洛阳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屈金星。他是2014年“中原文化寻根之旅”活动的策划人,在当年的活动中全程陪同余老夫妇。

  屈金星说,当得知余老去世的消息后,感觉非常遗憾,诗坛又少了一位熠熠的明星。回顾当年的洛阳之行,那是余老第一次来洛阳,也是唯一的一次。当时余老来到河南后,点名希望到洛阳看一看。

  在伊河与洛河的交汇处,余老望着河流说,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自己也有一些朋友是河南人,他还跟着学了一些河南话。于是,他用河南话抑扬顿挫地背起了《静夜思》,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谈到洛阳,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但洛阳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例如李贺、刘禹锡等,还有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的会面,余老说这是诗坛史上的盛事与佳话。

  余老的那次行程,还促成了龙门诗会的诞生。当时,余老一行参加了第一届龙门诗会,余老还欣然题写了“龙门诗会”四个字。此后,龙门诗会年年举办。今年10月26日,洛阳师范学院举办了第四届龙门诗会。

  久闻洛阳牡丹大名的余老,在离开洛阳时,还笑着说,有机会还要再来洛阳,看看洛阳牡丹。“后来我跟他说,希望在合适的时候,再邀请他过来看看咱们洛阳的牡丹,可惜没有机会了……”屈金星说,当时因为活动时间特别紧张,给余老安排的活动也很满,余老本来是想去洛阳博物馆看看的,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成行,这也成为永远的遗憾。

 卢舍那

  余光中

  想当初江湖满地,鳞鳞蛟龙

  大禹疏洪,鬼斧神工

  把郁郁磊磊从中劈开

  让伊水自在向北面流来

  要等多少劫数啊岩壁

  才有幸雕磐作龛,刻骨成佛

  接受胡汉五体的罗拜

  想达摩东来,玄奘西征,一张地图

  摊成几千里丝路牵引

  才牵来多少队骆驼络绎

  驼铃摇醒中亚的岑寂

  蹄印纵横,一步一陷坑

  早被风沙一层层掩埋

  留下斑斑这龙门古迹

  上面是柏树林勃勃,天机不改

  下面斜行着地质露筋,远看

  像一片蜂房参差,近看

  有深有浅,各有各的玄秘

  只要有佛,那怕只高三厘米

  每一壁也自成一龛洞天

  两千多神龛供着十万尊佛像

  又似在户内,又似在露天

  都对着伊河粼粼,坐西

  朝东,其中有一龛与天相通

  洞里朝廷的气象,巍巍拱着

  一佛,二徒,二菩萨,二天王

  二金刚;至尊坐镇在中央

  左右贤徒是近身的弟子

  大弟子迦叶,肃穆苦行僧

  阿难多闻善记,廿五载随行

  仍然对称,左文殊,右普贤

  不乘青狮或白象,只能胁侍

  再左右依次是天王,力士

  夜叉佝偻在脚底,负重呻吟

  如此排场,两侧供奉着谁

  谁才配中间坐在主位

  除非卢舍那,佛陀的化身

  卢舍那,佛陀修炼成正果

  华严净满,光明乃能普照

  背负着圆光,火焰纹升腾

  只见他,宽额丰颊,螺髻高戴

  眼睑微垂着慈祥,目光

  隐隐,俯接信徒的仰望

  至于佛身,通肩的衣纹

  弧线疏疏若涟漪展圈

  双手已断于岁月,但手势

  引据之间,施无畏或与愿

  仍可想见。九尊石灰岩像

  卢舍那居中,崇逾十七米

  嵯峨相当四层的高楼

  文殊,普贤十三米,二徒,二天王

  二金刚,各为十米,俨如重臣

  侍帝王于朝廷,当旭辉

  自香山背后凌伊水照来

  奉先寺这一窟巨龛,坡半

  高据,横阔又纵深,拾长阶

  百级而更上,不胜其优势

  香客尚不及莲座,抱佛脚

  是妄想,攀佛膝更不能

  惟卢舍那的眼神将我们

  已摄住,那神秘的磁场

  降吧,再回神已莫能

  史家说,是唐咸亨三年

  高宗与武后乾坤共政

  起建龙门这浩大的工程

  多达二万贯是武后所捐

  原是她自己的脂粉钱

  这豪举不免引起了传说

  说匠师挥锤敲凿的法相

  难免暗传武后的风姿

  三年后,神工终毕于一龛

  耳长近二米,只算是常规

  但眉弯新月,杏眼修长

  几乎要入鬓,竟双倍于唇宽

  几令我忘记俯临吾身

  是佛陀的报身,而非才人

  妙手的雕师啊,雌雄同体

  竟叠合了天人于一瞬

  武则天姓武,性却近文,施政

  叵测,临朝却露出真性

  在龙门东山建寺落成

  率众臣方顶礼,忽嗅到

  芬芳袭人,为山多香葛

  名山为香山,并命众臣

  赋诗以志庆,先成者赏锦袍

  左史东方虬最先,即得袍

  领赏回席未定,宋之问

  继献所作,文采可观

  武则天读而悦之,即刻

  夺回东方虬手中锦袍

  改赐了次交的宋之问

  千五百年前,如此奇女子

  自为天下所不容,政体

  伦理,都被她一扫而开

  徐敬业兵起,骆宾王草檄

  理直气壮,数尽了她的罪名

  道观,佛堂,后宫,前殿

  人,昭仪,皇后,周帝

  任由她出入,来去

  龙子龙孙,任由她废立

  男女之大防,任由她取舍

  欲断唐祚,却尊李耳为真经

  杀人不怯,却自命弥勒降世

  天纵聪明,兼容这许多矛盾

  十恶不赦,偏如此爱才知人

  能诗能文,遗作竟不传后

  惊世骇俗,遗容竟托佛相

  而不朽。可惜我来迟了

  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

  啊不,与此人同朝共代

  未必能避灾:哀哉!善哉!

  但隔着时光如伊水迢迢

  伊水不回头而青山长在

  功过且归历史,名胜等待远客

  象教自能推佛法,色空何曾空

  都说大乘西来,此乃东方美

  之典型,想起了米罗女神

  同样可惜都缺了双臂

  别具不完美之美,想起

  蒙娜丽莎,不知要瞒些什么

  笑意盈盈神秘到现今

  想起菩萨来中土,空净之中

  常含着一涟笑意,解严了

  眼神与唇态,像难以捉摸

  (佛曰不可说)的倒影

  偶然,历史也会眨一眨眼睛

  难说究竟是有意或无心

作者:李砺瑾 张斌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