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前往栾川重渡沟景区的游客车辆排起长龙(记者 张怡熙 摄)
游人如织,景区工作人员正在维持秩序(记者 张怡熙 摄)
“小孩看屁股,大人看脑袋”——对于旅游高峰期热门景区的观景感受,有人这样诙谐地形容。
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市场火热,供需矛盾也凸显出来:游客大规模集中到访,成为景区难以承受之重。景区超承载量接待游客,既影响游客的体验、安全,也影响生态环境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于是,实施景区流量调控非常有必要。
今年,我国旅游行业将开展“景区流量控制治理行动”,旅游景区及其重点区域将核定游客最大承载量,测算每个重点区域、每条线路和整个景区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摸清景区停车场最大容量,制订游客分流预案。这对提升景区“内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1 不见风景,只见“人从众”
前些天,结束了青岛之行的小张带着父母回到洛阳。提及此次旅行经历,小张最大的感受是——“挤”。尤其是在海水浴场,到处都是人,放眼望去如下饺子一样,游泳变成泡澡。“考虑到坐火车时间太长,我们自驾前往,路上还算顺利,可到了青岛市区和景区,人流明显增多,买票排队,坐缆车排队,看鲨鱼也得排队,一路游下来,风景没看到多少,看到的全是人。和网上说的一样,如今出去旅游,要是赶上旅游高峰期,看不见风景,只看见‘人从众’。”小张告诉记者。
与小张不同,在经历过去年十一长假的杭州游之后,家住涧西区的大学生郭建豪今年暑假选择在家度过。他肯定地说,以后自己再也不会在长假期间选择热门景点了,放假找时间去周边逛一逛,“解解馋算了”。郭建豪说,去年与同学一起到杭州旅游时,虽然提前做了功课,知道游客会非常多,但真正置身其中时,还是被震惊了,“尤其是在西湖,别说看景,连停下来的时间都没有,你不往前走,后面的人都会推着你走,这种感觉太难受了。站在断桥上,只见人头不见桥,拍照成了集体照”。
从西湖回到旅馆后,郭建豪翻看微信朋友圈,发现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其中一名在北京的同学写道:“在古老的八达岭,游客已经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还有一名同学转发的照片显示了当天龙门石窟的盛况,并附上一段文字:“看见家里人也这么多,我就可以放心在外继续排队了。”
总的来说,节假日扎堆旅游不外有这三个特点:一是堵,高速堵、车站堵、停车场堵、景区堵、旅店堵、餐馆堵,甚至卫生间也堵;二是挤,景区到处都是人,三分看景,七分看人;三是乱,由于游客过多,游览质量无法保障,景区内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2 都想错峰出游,关键没这条件
这些年,景区超流量接待旅客已成常态,“过节”变成“过劫”的感叹并非言过其实。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假日期间全国各地接待游客5.93亿人次。据测算,国庆7天长假,以全年2%的时间承接了全年14%的游客,收获了旅游业全年约13%的收入。随之而来的是多地景区超负荷运转,不少景区每日仅产生的垃圾就有数吨之重。
另外,随着各地旅游营销新招儿频出,游客量的井喷,不仅出现在黄金周等“传统”的旅游高峰期。如刚落下帷幕的“自驾游栾川·高速全免费”活动:入栾游客在这20天内激增,活动期间栾川接待游客总数111万余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以上。
既然扎堆出游并不能获得最好的出行体验,选择其他时间错峰出游可行吗?不出意外,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市民中,超过七成的人都表示,不是不愿意选择在其他时间错峰出游,根子还在“没时间”——来自工作、家庭两方面的压力巨大,只能在节假日里获得喘息。
事实上,这是个老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去年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预计,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但公众旅游休假的意愿,却没有多少假期支撑。就拿被提了又提的带薪休假来说,几时才能惠及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难说。
“旅游体验差,游客素质低”——这两个扎堆出游带来的问题,事实上是一体两面。好比一群饥肠辘辘的人,焦急万分地要吃饭:你给他什么饭,他都得吃,因为下顿离得还远;当然,你也不能要求这群饿得心焦的人吃相有多好看、文雅,因为他的第一需求是填饱肚子,哪有心思注意自己的吃相?
还记得数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发布时,点赞之声一片:纲要提出,积极创造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不断促进国民旅游休闲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要求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我们期盼,带薪年休假制度真正落实后,“扎堆出游”能够成为历史。
去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王城公园吊桥上的人流 (记者 张晓理 摄)
今夏栾川免高速过路费时,某休息日老君山景区停车场爆满 (汤玉晓 摄)
3 核定游客承载量,科学进行流量控制
节假日景区游客爆棚,与景区对人流量控制不到位、信息不透明、提前预警机制未有效建立有直接关系。
2013年10月,四川某景区发生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部分游客情绪失控翻越栈道、围堵景区接送车辆,导致通道瘫痪至少5个小时,大批游客被迫步行十几公里下山——本应美好的旅游经历,成为游客愤怒的情绪体验。
大众旅游时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面对爆棚情形,旅游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景区对游客承载量核定和流量控制已经迫在眉睫。
景区流量调控是旅游强国的惯常做法。德国巴伐利亚著名的新天鹅城堡和旧天鹅城堡景区,在流量调控方面有一系列措施,包括网络预约订票,现场提前取票,严格按预定时间入场,每5分钟按批次、定人员顺序游览,语音解说调控进度等。巴黎的卢浮宫、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景区也都严格执行门票预订、团队预约、分批进入等游客调控制度。
在2013年我国正式实施的新旅游法中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订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局出台《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订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这为我国景区容量的管理奠定了十分必要的初步基础。
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除了要考虑景区内的空间容量、热门景点分布、游客停留时长、停车场车位数、厕所厕位数量、垃圾最大处理量以及景区对声音、温度、空气变化的承受能力等,还要充分考虑景区周边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的接待能力,甚至要考虑不同天气情况导致的最大承载量变化,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4 数据采集、信息汇总,是最基础也最烦琐的工作
有了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在对景区游客承载量采取控制措施之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针对游客非均衡分布和人流非规律性群体异动,景区管理者更应实时掌握,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景区流量的精细化调控,实现游客合理时空分流。
今年7月15日,全国首个景区智能云平台在龙门石窟上线,这是“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的升级版。通过这一平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完成。买票不排队,出停车场一键搞定,保证游客高效游览,景区管理者也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实时鲜活的数据,对客流分析、景区人物画像、景区内人流密度、各业务模块营收的状况一目了然,还可以从微观上了解游客在景区参与的每一项互动体验,这为景区的管理、优化、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目前,我市多家景区都制订了客流高峰期的应急预案及分流预案,设立联动机制,重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有的景区仅应急预案就有三五千字之多,可谓事无巨细皆有准备。但问题在于,游客数据采集、信息汇总等关键性基础数据,仍需人工或电子监控统计,耗时耗力。
白云山景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景区下一步也将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采用门禁票务系统、景区一卡通联动系统、景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应对客流高峰。
5 流量调控优化出游体验,保护生态环境及文物
对景区流量调控,普通游客的担心是自己被挡在景区门外。市民陈女士表示:“假如景区承载量达到了最高值,不知情的后来游客怎么办?”尤其是外地游客,长途跋涉到了景区却进不去,很可能与景区产生矛盾。
对此担忧,洛阳市一家景区负责人表示,游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流量调控是为了实现游客在景区内宽松、有序地游览,是杜绝或减少旅游事故、保障游客安全的必需之举,也有助于游客心情愉悦,保证旅游品质。
此外,景区长期处于饱和或超载状态,还会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加速文物古迹的损蚀,造成资源毁灭等。长远来看,景区科学的流量调控不仅能保证景区高效、有序地接待游客,还能反映出景区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质量,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集约型经营的体现。
据悉,今年我国旅游行业将开展“景区流量控制治理行动”,国家旅游局将督促旅游景区建立客流预报预警制度。在上述行动中,各地旅游部门将督促旅游景区制订流量控制方案,对景区重点区域流量实行分级监控管理,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游客接待量进行控制。在人流集中时段采取疏导、分流措施,保证游客游览安全。
- 洛阳:让“全域服务”跟上“全域旅游” 2017/8/23 10:53:24
- 洛阳:牡丹“夏秋冬”三季养护 只为来年花开更艳 2017/8/23 10:39:36
- 洛阳:旅游经济飘红 须摆脱门票依赖 2017/8/17 11:35:30
- 腾讯发布《2017智慧生活指数报告》,龙门石窟景区成旅游行业唯一 2017/8/17 10:34:27
- 旅游商品博览会,下月约洛阳栾川 2017/8/10 9: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