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阳宫仿唐式风格建筑群
省十次党代会赋予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
在洛阳的现代产业体系中,旅游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是五大特色产业之一。
在洛阳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研讨会期间,记者听到了不少专家对于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及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有关建议,记者又采访了洛阳本地的相关专家及业内人士,大家普遍认为,洛阳只有摆脱门票依赖,深挖文化内涵,才能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步迈进,才能让洛阳文化与旅游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
01 从名片到名城,靠的是国际范儿
洛阳头顶着许多文化、旅游的光环,这些光环来自于历史的积淀以及今人的努力,也成为洛阳对外推介的名片。
“没来洛阳前,我对洛阳的了解很少,所熟知的不过是经常在媒体、书本上看到的牡丹、卢舍那大佛、白马寺。但是,当我站在二程故里叩拜祖先时,我很感谢洛阳;当我在洛阳的短暂游览中看到历史的遗存时,我很敬仰这座城市。”海航文投集团文旅事业总监、资深文旅项目策划运营人程弘说。
然而,当他听到关于洛阳文化旅游的现实瓶颈时,不得不说,洛阳从名城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走的路还很长。这个长,是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是洛阳恢复自身特色的过程,更是洛阳做回自己的过程。
的确,在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洛阳代表性的节庆活动的采访中,不少来洛游客对洛阳的印象停留在这是一座不错的城市,只是还不够精致。
“洛阳的不够精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洛阳的景点、景区,包括整体旅游的宣传推介,并没有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国际化语言表达方式;其次是洛阳旅游没有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产业没有形成链条;再次是洛阳文化旅游相关企业与国际化的学术、艺术交流机构互动不多,没有向海外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洛阳理工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扈耕田说,洛阳要将“名片”变成“名城”,将“名城”变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靠的是从里到外的国际范儿,不仅要让洛阳的景点、景区学会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还要让文化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有国际化视野。
近年来,洛阳的“外国朋友圈”越来越大,友好城市越来越多,人文交流活动也在增多,这样可以帮助洛阳加速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气质吗?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福建等地都加快了与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洲市的经贸与人文交流,并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大型活动,通过活动既展示了自我,又锻炼和检验了自己的国际化水平,也帮助所在地企业开阔了国际市场视野。因此,基于洛阳的工业基础优势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认为加强经贸与人文交流十分必要。”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说,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洲市仅成为友好城市还远远不够,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文交流,只有与外国朋友的交流多了,对彼此有了了解,获得了对方的认同,洛阳的国际范儿才会一点点提升起来。
02 从水席到文旅,靠的是接地气儿
“吃”作为旅游“六要素”之首,历来被游客所推崇。到外地旅游,如果不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就好像白玩了一趟,难免遗憾。来到洛阳的外地游客,都大体如此。
看看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坐在汤馆里喝汤的外地游客,再看看真不同以及老城大大小小的饭馆,你就会知道“吃”对于旅游的重要性。
“‘吃’是一种最接地气儿的文化现象,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火的原因,因为它获得了多数人的文化认同。现在我们讲文化旅游,讲洛阳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活在民间,活在百姓生活中,才有生命力。此前,我带几位俄罗斯客商去吃饭,他们主动要求要吃洛阳的特色小吃,而且不去大饭店,因为,他们不仅想吃到好吃的,更想感受真实的洛阳的风土民情。”从事轴承外贸生意的陆阳说。
那么,如何打造出一批接地气儿的文旅项目呢?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人心相通’,对于历史,我们要研究、要记忆,对于传统手艺,我们要传承,但是更要让现在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能参与。只有那些打动普通市民情感的文旅项目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也就是‘文峰塔’开园后能够持续集聚高人气的原因。”洛阳文峰塔非遗园区总经理陈朝锋说,只有本地人发自内心喜欢的城市才能够成为吸引异地游客的城市,只有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洛阳故事,才能让外地人关注洛阳。
中国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秘书长宝世宜说:“我到洛阳十余次,每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收获,洛阳的发展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保持稳健值得肯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脉,一些人文景观在此期间消失,但是这种现象在洛阳表现得并不明显,这是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佐证。未来,洛阳应保持好风貌、挖掘好文化,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礼乐文化、洛学文化,因为这些是洛阳独具的,是未来中华文化记忆所需要的。洛阳可以借助研究和挖掘,兴建一些展馆,举办一些能让市民、游客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根在河洛。”
03 从门票到文化,靠的是产业链条
2016年,洛阳游客接待量为11420万人次,旅游收入905亿元。
相比而言,西安的游客接待量为15012.56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213.81亿元;苏州的游客接待量为11294.8万人,旅游收入为2078亿元;杭州的游客接待量为13736.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2571.84亿元。
之所以说这组数据,是想说明杭州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源自其长期以来,一门心思地打造旅游上下游产业链,从旅游投资到吃饭穿衣,沿湖建成一条旅游带,往东西不断拓展。
一直以来,洛阳也在试图摆脱长期依赖的“门票经济”,效果有,但整体发展脚步仍显滞后。
那么,洛阳该如何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呢?
对此,大地建筑事务所董事、总规划师文杰表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产业转型升级背后的变化,了解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摸清消费者喜好及习惯变化。
文杰表示,旅游是什么?旅游是消费的转移,也是城市发展的引擎、经济发展的动力。旅游行业在中国经历了几个大的变化: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那时,人们旅游以观光为主,满足人们视觉的需求;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印象”演艺的兴起,出现了以演艺为主,通过舞台表演的活化型的旅游模式,这种模式满足了人们视觉、听觉以及对人文了解的实际需求;再次是进入2000年后,演艺已经难以满足游客渴望参与其中的现实需求,因此出现了参与型的旅游;最后是现在较为流行的体验式旅游。这一系列变迁,既是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的变迁,更是人们文化水平和对文化需求的变迁。因此,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模式创新的一条基本的路径和要素。
虽然目前很多景区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进行了尝试和改变,但遗憾的是,在一些景区高人气的背后,无法实现经济收益的良好转化,即产生不了过多的消费。
那么,如何能够带动消费呢?
文杰认为,过去,提到旅游产业发展,通常说的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这些要素满足了游客最基本的旅游需求。现在,随着旅游进入平民化时代,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渴求更高档次、更有品质的新消费,于是,新的旅游“六要素”出现了,即“情、奇、闲、商、学、养”。我们只有紧跟这一变化才能更好地迎合现在的消费者。
通过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消费总量在下滑,但是消费的品质在提升,这证明了市场上量的需求在萎缩,品质的需求在上升。因此,我们需要紧跟这一新的消费变化。对于旅游而言,产品的内容越好,你吸引的消费流量就会越大,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只要产品好,不管你在任何的时间、区位,大家都愿意来。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并最终通过产品的串联实现产业的升级呢?
文杰介绍,旅游项目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升级,首先要做到和别人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如何实现呢?即创造一个热点(新的消费热点),建立一种模式(消费经济的新模式),打造一个产品(体验式的产品),创立一个平台(旅游聚集综合式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珍珠”之间的串联,而串联珍珠的这根线就是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朝代等等。此外,洛阳应重点打造行业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借此吸引投资者关注,促进合作,助力升级。
还有专家表示,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单单是景区、景点的延伸,还是人才建设、旅游工业的发展,洛阳应依托自身的工业优势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并培养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尤其是基层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以及较高层次的旅游规划专业人员。
04 从资源到产品,靠的是钻研劲儿
翻看洛阳的历史,您会发现洛阳历史的厚重;打开景区的资料,您会发现洛阳3A级以上景区数量的庞大。但是在璨若星河的历史文化中,我们该如何选择打造,在景区与景区之间,我们又该助其形成联动,打造拳头产品、精品线路?
资源转化成产品,到底需要什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同样也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作为内核的旅游产品,其生命力注定是不长的。对于洛阳而言,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培养和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洛阳文化,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时自社说,洛阳在文化的挖掘上做得还不够。
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均表示,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包袱,其背后所蕴藏的富矿需要文化旅游领域的企业及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采,只有沉下心、钻进去,才能够找寻到创意的来源和产品打造的基点。
那么,对于洛阳厚重的文化到底应该如何挖掘?又该如何把成果转化为产品呢?
宝世宜说:“举一个例子,偃师古为西亳,在中国的地名中亳字经常出现,如亳州,而国外也经常用堡来定义城市,如纽伦堡、圣彼得堡,bo与burg之间在人类的发展进程,及城市的形成关系上中是否有所关联,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一语言文化现象,对于洛阳古都地位的提升也是有所裨益的。洛阳应该在自己的文化上下大力气挖掘,只有挖得深、研究得透,才有打造好的旅游产品的基础。”
中国文化产业基金董事翟长欣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IP(知识财产)时代,对于文旅产品而言,IP是一个文化品牌,一旦拥有IP,就等于拥有了一批固定粉丝,拥有高知名度的IP,则意味着粉丝效应的放大。借助IP,文化产品还可顺利向下衍生。2013年被认为是IP元年,经过几年的发展,知名度高的IP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对于洛阳而言,手里握有很多好的文化IP,围绕例如玄奘、武则天、班超等大的IP,进行深度挖掘,通过现代人接受的表现形式将其以影视剧、动漫、演艺等形式展现出来,都将有益于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洛阳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应在古都与丝路上做好文章,开发产品,打造精品。例如,以大遗址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出遗址公园,让人们能够参与进去,借此推出都城遗址游、博物馆游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产品。而相关文创企业可以依托大的IP、大遗址进行旅游商品的深层次开发,形成从资源到产品,由产品到商品的完整产业链架构。
此外,还有专家表示,在文化的挖掘过程中,我们要摒弃经济效益第一的诉求,要分清项目,认清产品,做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只有这样,在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才不会因短视而产生短命的项目和产品。
- 腾讯发布《2017智慧生活指数报告》,龙门石窟景区成旅游行业唯一 2017/8/17 10:34:27
- 旅游商品博览会,下月约洛阳栾川 2017/8/10 9:46:37
- 传播丝路文化,打造洛阳名片 2017/8/9 10:39:42
- 洛阳周边游精品住宿市场调查 2017/8/9 10:14:39
- 中国洛阳关公文化艺术周九月启幕 2017/8/8 10: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