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报道,近日,一些南京游客报名参加了一个300元六天五夜港澳游,本以为是一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旅行,结果遭遇强制购物,甚至被关进小房间威胁,被迫购买金额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质量存疑的商品。
其实,“不合理低价游”绝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低价揽客、强制购物,套路毫无悬念,只不过经常换包装。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估计还是如同以往类似事件一样,一方面依法处罚涉事旅行社,另一方面继续苦口婆心地呼吁游客不要轻易听信各种说辞,抵制“不合理低价游”。
有不少网友评论说这些游客活该,明知是“不合理低价游”还要出行,贪图便宜。但是多数消费者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缺乏判断能力,再加上不法商家绞尽脑汁地包装和忽悠,才上了钩。比如这些南京游客报团前也有人怀疑费用为何如此便宜,却被告知是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组织的特别活动,获得了铁路和航空部门的赞助,再加上微信群里好友互相推荐,难免放松了警惕。
长久以来,针对“不合理低价游”,有关部门的提醒、媒体的报道从未停止,从国家到地方的旅游监管部门更是不断开展整治行动,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就拿我省来说,今年上半年深入开展整治“不合理低价游”的专项行动,已立案查处旅游企业4家,行政处罚旅行社15家,约谈旅行社3家,立案受理旅游投诉案件255件,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23万余元。
在有关部门对“不合理低价游”下手的同时,重要的还是游客们得上心——包装再怎么华丽,说辞再怎么好听,动脑子想想,300元连去香港的单程交通费都不够,怎么可能有如此“物美价廉”的旅行产品?低于经营成本的旅游产品,最后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强制购物的事情不发生才怪。
还是那些提醒:购买旅游产品,一定要到有资质的旅行社,并与其签订正规旅游合同,明确约定产品内容、旅游行程、服务价格、服务范围、食宿标准、旅游景点、购物点、时间安排、交通工具、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对合同中模糊不清、表述不明的条款,在订立合同前应询问清楚并在补充约定中注明,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对于明显低于正常价格的旅游产品,在签订合同前需慎重。
对“不合理低价游”,有关部门要继续下狠手,加大处罚力度,让组织者再无胆量组织类似活动。而对于游客来说,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别再抱着“万一是真的”这种侥幸心理,坚决抵制“不合理低价游”。
没有了市场,“不合理低价游”还能存在吗?
- 洛阳旅游推介会走进闽南 2017/7/26 10:19:58
- 洛阳:理论实践两相宜 旅游人才更需要综合能力 2017/7/26 10:12:22
- 洛阳: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迈向“产业经济” 2017/7/25 10:33:38
- 洛阳:共享旅游激活闲置资源 提升游客体验 2017/7/24 10:16:14
- 洛阳市旅发委走进厦门 推介洛阳旅游 2017/7/20 19: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