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洛阳:让历史会说话 让文物活起来
http://www.hnta.cn 2017/6/13 10:13:4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主场城市活动“重头戏”之一,“一带一路”大遗址保护论坛在洛阳市举行。

  论坛上,来自考古、建筑、规划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大遗址保护机构管理者,从不同角度,就新形势下大遗址保护展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运营管理创新等作精彩演讲。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等参加论坛。

  推动合理适度利用惠及更多群众

  ——顾玉才(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自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以来,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逐渐步入快车道,掌握了一批重要大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情况,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大遗址的本体和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一批大遗址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大遗址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大遗址分布范围广、占地面积大,往往与现代人口聚集区高度重叠,其保护与乡镇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片区,洛阳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面临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对洛阳大遗址的解剖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也有助于破解大遗址保护的瓶颈。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新形势下,要以更加科学的保护理念,统筹好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合理适度利用,使大遗址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当地人民群众。

  洛阳大遗址最具典型性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和大遗址有内在关联。我国大遗址保护从洛阳偃师商城开始,洛阳的大遗址规模大、意义大,最具典型性。洛阳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也很密切,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路”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和合文化”,通过“一带一路”的实施,实现睦邻友好。“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来源于“中”的思想。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与历代统治者都城选址与规划的“择中建都”思想有关。不但都城要“择中”而建,作为都城政治中枢的宫城也要“择中”而建。体现在建筑上,就是“中轴线”。从曹魏洛阳城、 西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 到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中轴线的设计都延续不断、代代相传。

  大遗址保护目的在于利用

  ——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大遗址保护的唯一目的就是利用。这个“利用”是广义的,正面的。既包括考古科研的利用,也包括宣传教育和文化旅游的利用。大遗址的价值所在,就是它可被利用,没有利用价值的遗址,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

  大遗址的利用,必须依法依规,科学合理,根本原则是保护第一。利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农耕也是利用,应尽量尊重历史传统,但不能破坏遗址。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必须具备全程透明性,让人们看到明确的前景。它的保护利用,既是长期的、永久的,也是当前的、现实的。

  大遗址保护不是少数人、个别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考古是基础,规划是手段,展示是出路,管理是关键。

  中国大遗址具有不同于西方遗址的特性。我国的大遗址基本都是土遗址,具有脆弱性、毁重性、认知低、观感差等缺点。因此,科学、适当的复原展示,应是中国大遗址展示利用的重要模式。此外,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阐释,则是我国大遗址展示的发展方向。

  大遗址文物古迹的复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探索研究、传承发展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实践,不应一概排斥。大遗址文物古迹复建,让大遗址价值获得附加值,有利于遗址内涵的解释和遗址价值的阐释。

  考古遗址公园是有主题的公园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据统计,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占地面积已超过900平方公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的提出,是积极保护的重要举措,是遗址展示与阐释的一种整体策略。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超出了文物部门的权限,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解决,但在权限之内,还有进一步改进工作的空间。

  对于考古遗址公园,既要注重它的遗址属性,做到“恰如其分地展示与阐释遗址”,又要注重它的公园属性,寓教于乐,让广大群众喜欢,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

  考古遗址公园要兼顾遗址保护和公园功能。考古遗址本身是有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要结合遗址内涵对其进行阐述和展示,所以,考古遗址公园是有主题的公园。有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不等同于现有的主题公园模式,但是可以借鉴其展示手段。

  有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要求我们做生动的阐释,这需要深入浅出的表达,深入浅出里包含着研究的深入和面向大众生动的阐释两个层面。

  以人为本,让文物“活”起来

  ——孙英民(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研究员)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尤其以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古代建筑群等大遗址分布密集为世人瞩目,目前已拥有大遗址18处,数量居全国首位。

  自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以来,河南省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的18处大遗址中,已有16处完成或部分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其中15部规划编制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12部已由河南省政府公布实施。

  河南省在大遗址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实力方面都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大遗址保护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不过,通过这些年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也逐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模式,比如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生态保遗的“郑州模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等,对于今后河南乃至全国大遗址保护都具有借鉴意义。

  大遗址保护走到今天,遇到了很多实践和理论层面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才能让大遗址的文物“活”起来,最终推动大遗址保护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作者:常书香 李三旺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