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许昌将打造三国文化高地 展现曹魏故都新姿
http://www.hnta.cn 2017/5/3 9:47: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未来几年,曹魏古城将成为展示许昌魅力的新高地
    2006年以来,我市不遗余力地加大文化景观投入,提炼出最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批既有人文之美又能展现许昌现代气息的“文化地标”相继亮相。许都公园、许昌博物馆、许都大剧院、许昌旅游服务中心、许昌东站、航站楼,一座座文化地标在东城区拔地而起,古城许昌散发出时代气息。
    怎样把散落的三国文化“珍珠”穿起来?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沉睡”中唤醒?国内知名建筑规划设计师、《曹魏古城中轴街区改造规划》设计团队负责人尚飞告诉记者,2016年5月,他开始着手设计《曹魏古城中轴街区改造规划》,欲把曹魏古城打造成传承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三国游”的龙头项目,在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开发旅游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领军作用。目前,占地3.9平方公里,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曹魏古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关圣春秋到曹魏演绎,从魏武天下到铜雀花苑,“一轴串起十八景”的曹魏古城中轴是曹魏古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引入汉长安城中轴规划理念,以恢宏大气的建筑及景观,体现汉魏文化的韵味与历史的温度。一幅“楼榭重重再现帝都繁华,古巷深深重谙三国风采”的美景正从图纸“走”向现实。未来几年,曹魏古城将成为展示曹魏历史文化的新高地。
    文化产业,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散发“智慧光芒”
    在芙蓉湖美丽的湖心岛上,一个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许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即将拔地而起。许昌市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中心建成后,将拥有大剧院、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电影院、商业和配套服务区,可举办国内一流艺演,填补我市无专业大剧院和公立美术馆的空白。
    文化产业承担着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任务,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带动就业能力强、增长速度快等特点。其发展程度,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记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2014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年GDP的4.96%,接近支柱性产业水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5%以上为支柱性产业)。2015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02家,数量仅次于郑州;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实力、发展速度综合排序中,居全省第二位;2016年被确定为文化产业发展年,共规划许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达139.98亿元。
   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让遗迹成为胜景,使许昌再现曹魏风。今年,我市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计划配合曹魏古城项目开发,建设曹操生平馆、建安文学馆、许昌名人馆等。
    全域旅游,三张文化旅游名片带你逛遍许昌
    “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是我市精心培育的三大文化旅游品牌。
    三国时期,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我市目前与三国文化有关的遗迹共45处,其中有重要价值的达32处。春秋楼、灞陵桥、关帝庙、思故台、汉魏许都古城、毓秀台、射鹿台、华佗墓……这些三国遗迹、遗存均让许昌市民津津乐道。
    许昌被誉为“北方花都”,有1000多年的种花历史,自古就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盛誉。目前,许昌鄢陵形成了全国罕见的平原林海、天然氧吧。鄢陵名优花木科技园区面积达10万亩,立足生态休闲,融入特色文化,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区。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艺术魅力成为诸窑之冠。神垕古镇明清古街、民居、窑址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古镇有钧瓷市场、古玩市场、陶瓷市场、手工作坊多处,是游客体验、观光、淘宝的天堂。
    许昌市旅游局副局长吴验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市“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中心城区生态水系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许昌“红船”投入运营,三大水利工程全线蓄水贯通,水资源优势得以全面体现。加上鄢陵、禹州等县(市)已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优势,为我市打造360度“全域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