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萌宝” 开拓古城文化深度游
http://www.hnta.cn 2016/9/13 14:28: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古城开封的美丽风景不少,可游梁祠西街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近日,开封市著名文物保护人士付保军与多名志愿者参与绘制的游梁祠西街文化创意涂鸦吸引了大批开封市民和来汴游客,大家不禁感慨,“简直美爆了!”
走进游梁祠西街,就像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独坐江头垂钓的老者、与梅树和鹤为伴的诗人、江南印象的水墨画、色彩艳丽的活泼涂鸦,还有3D互动效果的立体墙面……移步换景,如在画中游。
涂鸦,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是当代以墙面为主要介质的一门行为艺术,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用它来展现一个地方的形象,别有一番情趣。作为一个文脉昌盛的老城,开封每一条街道都有深厚的历史,游梁祠西街这个不长的街道,是老城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道之一。
战国时代,孟子怀着仁政理想来到大梁游说梁惠王。后人为纪念孟子,建造了孟子游梁书院,当时街名孟子游梁书院街,后简称为游梁祠街。此街位于游梁祠西侧,故叫游梁祠西街。尽管在岁月的侵袭下,如今孟子游梁祠只剩下两个残碑遗址,但它仍脚步铿锵地从历史深处走来,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熠熠生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文化记忆中有没有特别的闪光点?如何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付保军在探索着。
“社会发展到今天,旅行不再是简单的购物及饮食,文化深度游已是大势所趋。开封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如何展现其深厚的文化考验着当下开封人的智慧。”付保军说,“我想,单单依靠现有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如今的创意经济时代,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文化+开封’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开封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实现开封城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2016年7月,正值古城酷暑难当之时,付保军与几位志愿者穿着长裤、戴着袖套、扣上帽子,为开展古城老街文化创意涂鸦做着准备工作。每天,他们要在外面站八九个小时。他们先把游梁祠西街所有的墙体进行“体检”,标记墙体的电路设备或者大树枝干,然后将墙体均匀抹上一遍腻子,再涂抹上浅灰色涂料。午后室外温度将近40℃,他们作业期间天天衣裤尽湿,像从河里捞起来一样。
付保军在老街巷搞文化创意涂鸦美化游梁祠西街的消息迅速在微信圈传播开来,张宝林、时振涛、源明等老师纷纷前来,参与到志愿工作中。还有一些女志愿者,介绍河大的学生前来帮忙,一时间,这条千年老街巷热闹非凡。
在多位志愿者的帮助下,游梁祠西街一天一个样。大门刷新了,一处院落还起名叫文津园。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为“民国”时期它就是一个美丽的小园子。李先生的宅院前挂上了李宅的牌子,是不是增加了几分文化气息呢?老戴家也是游梁祠西街的老户,此时戴宅挂牌,是不是也增加了几分气派呢?他家大门前画个车,房主打趣说最好不要画人,一画人就开跑了。
游走在游梁祠西街这条既古老又富有新意的街巷中,记者被20多幅美妙而有生气的“墙上萌宝”深深吸引。
一位游梁祠西街的居民马大爷指着墙上的“送货郎”告诉记者,过去有好多这种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的送货郎。这种独轮车的轮子是木头的,从街上走过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推车的人一摇拨浪鼓,我们就知道送货郎来了。这时候,家家户户的妇女、孩子都跑出来,围着他问东问西。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送货郎的吆喝声和着小推车的响声渐渐消失。
“如今,儿时的记忆搬上老院子的墙上,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简单快乐的时候,也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受一下历史的变化和身边的故事。”马大爷说。
将开封老街巷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付保军在一步一步实践中推介开封,开拓古城文化深旅游的新模式。旅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老街巷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创新文化因子,还能感受到一种形态独特的文化,品味独特的开封故事,可谓匠心独运。
走进游梁祠西街,就像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独坐江头垂钓的老者、与梅树和鹤为伴的诗人、江南印象的水墨画、色彩艳丽的活泼涂鸦,还有3D互动效果的立体墙面……移步换景,如在画中游。
涂鸦,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是当代以墙面为主要介质的一门行为艺术,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用它来展现一个地方的形象,别有一番情趣。作为一个文脉昌盛的老城,开封每一条街道都有深厚的历史,游梁祠西街这个不长的街道,是老城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道之一。
战国时代,孟子怀着仁政理想来到大梁游说梁惠王。后人为纪念孟子,建造了孟子游梁书院,当时街名孟子游梁书院街,后简称为游梁祠街。此街位于游梁祠西侧,故叫游梁祠西街。尽管在岁月的侵袭下,如今孟子游梁祠只剩下两个残碑遗址,但它仍脚步铿锵地从历史深处走来,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熠熠生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文化记忆中有没有特别的闪光点?如何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付保军在探索着。
“社会发展到今天,旅行不再是简单的购物及饮食,文化深度游已是大势所趋。开封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如何展现其深厚的文化考验着当下开封人的智慧。”付保军说,“我想,单单依靠现有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如今的创意经济时代,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文化+开封’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开封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实现开封城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2016年7月,正值古城酷暑难当之时,付保军与几位志愿者穿着长裤、戴着袖套、扣上帽子,为开展古城老街文化创意涂鸦做着准备工作。每天,他们要在外面站八九个小时。他们先把游梁祠西街所有的墙体进行“体检”,标记墙体的电路设备或者大树枝干,然后将墙体均匀抹上一遍腻子,再涂抹上浅灰色涂料。午后室外温度将近40℃,他们作业期间天天衣裤尽湿,像从河里捞起来一样。
付保军在老街巷搞文化创意涂鸦美化游梁祠西街的消息迅速在微信圈传播开来,张宝林、时振涛、源明等老师纷纷前来,参与到志愿工作中。还有一些女志愿者,介绍河大的学生前来帮忙,一时间,这条千年老街巷热闹非凡。
在多位志愿者的帮助下,游梁祠西街一天一个样。大门刷新了,一处院落还起名叫文津园。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为“民国”时期它就是一个美丽的小园子。李先生的宅院前挂上了李宅的牌子,是不是增加了几分文化气息呢?老戴家也是游梁祠西街的老户,此时戴宅挂牌,是不是也增加了几分气派呢?他家大门前画个车,房主打趣说最好不要画人,一画人就开跑了。
游走在游梁祠西街这条既古老又富有新意的街巷中,记者被20多幅美妙而有生气的“墙上萌宝”深深吸引。
一位游梁祠西街的居民马大爷指着墙上的“送货郎”告诉记者,过去有好多这种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的送货郎。这种独轮车的轮子是木头的,从街上走过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推车的人一摇拨浪鼓,我们就知道送货郎来了。这时候,家家户户的妇女、孩子都跑出来,围着他问东问西。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送货郎的吆喝声和着小推车的响声渐渐消失。
“如今,儿时的记忆搬上老院子的墙上,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简单快乐的时候,也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受一下历史的变化和身边的故事。”马大爷说。
将开封老街巷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付保军在一步一步实践中推介开封,开拓古城文化深旅游的新模式。旅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老街巷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创新文化因子,还能感受到一种形态独特的文化,品味独特的开封故事,可谓匠心独运。
作者:岳蔚敏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全景开封” 打造开封旅游宣传“升级版” 2016/9/13 14:33:38
- G20杭州峰会给开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带来哪些启发 2016/9/6 8:51:00
- 开封小宋城形象宣传视频霸气“占领”纽约时代广场 2016/9/6 8:48:24
- 苏北旅游专题推介会在汴举行 2016/9/6 8:44:45
- “探访美丽中国——奥地利记者中国行” 活动在开封市启动 2016/9/5 9: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