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
http://www.hnta.cn 2016/7/15 9:46: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文化旅游业是开封市的优势产业,宋文化是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源源不断的资源。如何在当前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的前提下营造更加浓郁的宋文化氛围,打造出一批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这是解决当前文化旅游供给侧矛盾的一个全新课题。

        近年来,开封市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创新理念、瞄准市场、突出优势、找准个性、策划项目,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着力在优化存量、补齐短板、延伸链条等环节下功夫,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大力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转变。在吸引人气的同时,打造出了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为助力开封向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开封更有“玩头”的背后

        说起到开封旅游,大家想到最多的是开封市的人文景观和“开封”名称后面跟着的一个长长的景区名单。而外地游客到开封之后会惊喜地发现,开封这座城市比想象中更有内容、更具魅力,原因就是开封的看点多,在开封更有“玩头”。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是开封市持续强力推进新产品、培育新业态,着力解决文化旅游市场供给侧矛盾产生的可喜景象。

        “开封人会抓游客心理,知道怎样吸引大家的眼球。这从景点建设和景区活动就能看出来!”来自南阳的一位游客在跟记者谈到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话题时这样赞叹。

        要从开封近年来的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讲,这位游客的评价并不为过。近年来,开封市以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创新发展、全城一景,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把文化“活化”,使产品精品化、极品化,统筹保护,传承挖掘利用,实施文商旅一体化发展。从2013年的“一河两街三秀”到2014年“一湖两巷三园九馆”文化旅游新亮点,再到2015年的开封西湖文化景观建设工程、开封文化客厅等十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一批又一批全新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呈现,沉睡的文化资源变成鲜活的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的、与游客互动的节目让游客大饱眼福、大长见识,形成了口碑,从而形成了来汴游客的持续爆棚:2016年春节期间,来开封旅游的人数刷新历史纪录,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城爆满的景象如今仍留存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全市各大景区游客爆满,大街小巷人群熙攘。尤其是自驾游车辆爆棚,全市多条道路车满为患、难以通行,一些路段的车辆多到难以挪动。有人说,随着开封旅游业的不断勃兴,开封现有道路已经很难承受高峰期的外地来汴车辆,也有人说,这几年,经过全市各景区的精心打造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推介,开封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叫响了,可喜可贺。

        针对旅游季节性强、游客量不均等的情况,开封市各景区围绕大宋年文化、清明文化、端午文化、菊花文化、包公文化、书法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宋词乐舞文化等大宋文化元素不断策划活动,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在一年中不同的时段,通过有形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形式,带到游客面前,受到了游客欢迎与好评。

        旅游名城新看点

        令人目不暇接

        自2013年以来,开封重点推出了以“一河两街三秀”为代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夜游开封、休闲开封、美食开封、清明开封、菊花开封等文化旅游品牌。菊花、书法、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官瓷、豫剧、盘鼓、饮食小吃、《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室内剧《千回大宋》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正成为开封一个个跳动的文化符号。

        开封依托自身文化历史优势,从解决开封文化旅游市场供给侧矛盾入手,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本地发展主体,吸引到众多投资企业,也让老城开封多了很多新看点。 近年来,开封接连推出了七盛角、守望阁、珠玑巷、小宋城等众多新的旅游、文化、商业项目。同时,老开封的鼓楼商业区被翻修一新,重新打造了书店街,对鼓楼街、寺后街的街景进行了整体治理,建造了鼓楼地下商业街。众多新看点,让以往的开封“一日游”,发展成两日、三日游。御河、七盛角民俗文化商业街、鼓楼特色商业街、小宋城、皇宋大观文化产业园等“文商旅”一体化发展的文化项目,使开封的文化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宋文化开封的新名片。

        “我们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做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我们将依托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这一载体,通过项目招商,让每一个怀着古城梦来开封旅游的人都能看到真正的古城风光。”开封市文建文改办副主任董发伦告诉记者,由香港迪臣集团斥资打造的迪臣世博清明上河动态馆已经对外开放,全面展示开封八朝都会城摞城奇观的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博物馆,也即将开馆迎客。另外,开封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周边将增加民俗博物馆及戏曲茶楼,大相国寺资圣阁将打造成佛茶、佛学院中心。

        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开封市各景区紧紧抓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特点,依托各景区的历史渊源,推出了一系列激发游客好奇心的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开封市在注重“四季旅游”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利用水、陆、空优势打造“立体旅游”:在开封西湖和大宋御河等处开发了水上乘船游览项目,利用开封古城墙的优势开发了“空中花园”旅游项目,加上10多个景区景点旅游,集水上、陆地、空中为一体的“立体旅游”新模式已经在开封市形成,大大满足了不同群体游客选择不同旅游方式的需求。2015年,开封市旅游接待量达44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全市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13.2%和27.3%。

        围绕游客的“需求侧”上项目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的转型,文化旅游市场供给的‘产品’相对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推进文化旅游业供给侧的改革,关键在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革新。”谈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话题,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韩满库深有感触,侃侃而谈。

        韩满库认为,对于开封来讲,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就是我们着力打造项目的依据,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开封市在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的主持下提出的“文化+”战略,从发展的大局着眼,从发展的方向谋划,从开封的优势着手,是高屋建瓴的大思路、大战略。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而言,这个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施符合整个产业属性,与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是非常切题和吻合的。开封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深厚,游客也有着很高的市场需求,但必须挖掘、整合。尤其是本地老城的历史传说、历史故事资源,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我们经过不断创新,围绕“供给侧”打造产品、制造看点,让这些资源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可以在开封市的一些老街区、老四合院建造休闲客栈,从恢复四合院建筑形态入手,以文化为主题,全面展现从清末到民国上流社会的生活状态,同时注意对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老城区的景观展示。从北宋艮岳历史入手对皇城文化和雅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展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同时注意开发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的文创产品。这样,外地游客对开封的历史文化,可以从景区里找到,也可以从开封的民俗文化中获得,他们的好奇心就会从不同的“供给侧”得到满足。等到市场火爆起来,再对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还会吸引到更多游客。

        技术创新也是旅游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开封市大胆探索智慧旅游发展新路,与实力企业联手,成立了开封市智慧旅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开始了一系列智慧旅游项目的运营,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时发布,让游客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等方面信息。

        让“最开封”成为游客向往之地

        开封的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是开封市从开封市领导到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文建文改办、节会办领导,再到各景区、各文化产业项目负责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论证和多年的实践,大家普遍认为,开封要发展旅游,就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就要用“文化+”的理念统领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方向,打造出最具皇城特色、省会特色、地域特色的“最开封”。具体而言,就是除了挖掘宋文化的丰厚内涵,还要大量挖掘、整理省会文化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与现有硬件资源进行有效嫁接。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代社会,游客到开封旅游有什么需求?简单地理解就是除了欣赏景点的人文景观、赏心悦目的演艺,就是在开封这座八朝古都住下来,体验一下“慢生活”,从而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让烦躁的心情沉静下去。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在创造新产品形态方面,不是为了景点而建景点,而是经过对现有街区历史的梳理,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机更新。韩满库说,等这些旧街区修缮、改造完成后,会形成开封旅游的新亮点,能有效满足外地游客来汴自驾游、休闲游的需求。这些游客来到开封之后,可以在这些街区里住上一两个晚上,过过慢生活,感受一下具有浓郁老开封特色的生活氛围,体验一下开封这座老国都、老省城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传统叫卖声等口传历史,老开封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等。

        说到开封旅游市场的未来发展,韩满库认为,门票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全城一景”的大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就开封现有旅游资源而言,开封的景区景点、文物遗迹还较为集中,要想留住客人,就要形成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要形成产业链,就要在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上下一番功夫。通过科学论证,实现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散落在民间的文物资源(如民办博物馆等)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这样一来,旅游产品丰富了,历史文化故事讲好了,“供给侧”矛盾缓解了,游客人气就旺了。

        不断探索市场化运营新模式

        “要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就要选准定位着力打造新项目。而新项目的成功打造,就要考虑到融资、经营、人才等市场化运作的多方面因素。在这方面,开封市也在不断摸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董发伦介绍说。

        在项目的实际运作中,开封市注重市场的主导作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谋划、落地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开封市财政只拿出来少量的引导性资金作扶持,主要是依靠市场来做文化。比如,推出的“一河两街三秀”,就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其中御河的通航由企业投资运营,政府只是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千回大宋》演艺节目的打造,政府只是借钱给企业,打造演艺、场地改造以及小宋城综合体建设全是企业行为;银基O秀完全是企业投资和市场运作。这些市场主导的项目,创意新、起点高、进展快、后续发展有保障。同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引入河南开心一方置地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河南建业集团投资1.1亿元建设七盛角民俗文化区,河南海龙集团投资3.4亿元建设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博物馆等,这种投资和经营模式的巨大变化,使开封文化产业发展更有动力、更有活力。

        在注重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开封市还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在政策、环境、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给予帮扶,起到较好的效果。一是设立政府引导资金,每年开封市财政拿出8000万引导资金,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逐年增加。二是帮助建立投融资平台,成立文化投资集团公司,专门负责全市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督导、运营。支持市发展投资集团公司(发投)和基础设施投资集团公司(基投)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文化建设。协调人民银行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市内各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或投资公司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

        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开封市注重加强现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制定特殊的奖励保障措施,支持他们发展壮大。同时,加强对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文化管理高层人才的引进和聘用,为文化产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田宏杰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