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保护文化遗产 创造美好生活
http://www.hnta.cn 2016/6/17 9:02: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6月11日,是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保护文化遗产,创造美好生活——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在开封市上河城广场举行。

        击之如雷、激情四射的盘鼓,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汴绣,承古传世、光耀千年的汴京灯笼张,神奇绝妙、轻飘巧美的撂石锁等非遗项目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的非遗项目大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那么,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开封有哪些独树一帜的做法?如何结合“文化+”战略使我市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和城市融合发展?带着这些思考,记者进行了采访。

        开封非遗琳琅满目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开封是中国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戏剧之乡,是中国唯一的清明文化传承基地,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盘鼓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民不但创造了大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开封市采取得力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切实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建立了开封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等一批非遗专题展示场所,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类非遗项目遍及全市。有些非遗项目保存着原生态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已形成文化品牌,成为开封的名片。

        目前,开封市已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汴京灯笼张、汴绣、大相国寺梵乐、二夹弦、麒麟舞、撂石锁、杞人忧天传说9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洧川豆腐制作技艺、滕派蝶画、宋室风筝等36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另有豫剧祥符调、少年颛顼的传说等190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5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7人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打造好开封非遗的特色品牌,近年,开封市还将非遗项目与地方文化品牌结合,通过节庆展演,打造地方非遗特色活动品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会开展开封盘鼓、宋词乐舞、旱船、舞龙、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吹糖人、唢呐等项目传承人现场表演活动,让开封市民和游客充分领略到了开封市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规划非遗保护路径

        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开封市先后成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台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建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批带有开封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并先后印发了《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实施意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办法》,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建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此同时,为摸清家底,从2009年4月21日开始,开封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共拍摄照片2629张、录音228小时、录像192.7小时、编纂文字资料340多万字、收集非遗线索131826条,确立县级项目8590个、市级项目3218个,编纂市、县、乡三级普查成果汇编,为开封的非遗保护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资料库。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大量收集整理的非遗资料为基础,邀请开封市历史、民俗、非遗专业的专家做顾问,将开封盘鼓、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二夹弦等23项开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成册,出版了《汴梁印记》一书,使更多人能够更深入、详细地了解开封非遗。

        为了培植壮大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汴绣两个重要非遗项目,开封市分别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和汴绣创作研究室,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市已建成非遗展示场所41个,其中,2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专题展示场所就有11个,通过游人在展示场所现场体验、参与动手制作的过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生态状态,增强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大相国寺梵乐、滕派蝶画、豫剧祥符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古都开封的历史变迁,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保护与传承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越来越大,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成为摆在开封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2014年1月1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封市非遗中心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作成展板,在文化遗产日这天进行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市民依法保护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5年7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开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间的决定,并决定自2016年开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将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

        获得立法权后,如何运用好地方立法权这把“尚方宝剑”?作为八朝古城,开封保护和利用好非遗,就是延续开封的历史文脉,首个立法计划自然也应与文化有关。今年年初,《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非遗条例》)立法工作已正式启动,保护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将有法可依。

        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蕴含着开封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古城永恒的财富。开封市文广新局局长姚春贵说,《非遗条例》出台之后,开封历史文化的保护将得到更多法规支持,众多的非遗也将通过有效的法律形式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这对继承和弘扬开封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促进“开封文化”向“文化开封”转变,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之路

        与自然山水的一目了然不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往往需要发掘才能为世人所认识;文化遗产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员向社会宣传才能被民众所亲近、感知、敬畏和热爱。由此,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文化遗产也才能真正得以保护。

        如何寻找一个更有效的平台,吸引更多资源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许多人想到了深度融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城市融合发展。

        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施抢救性保护。利用先进的二维扫描、三维建模、数字摄影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对濒临消亡、价值重大的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创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对项目和传承人的生存现状、独特工艺、制作流程和代表作品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实施抢救性保护。

        送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营造非遗保护良好氛围。我市将非遗展示、展演送进大中小学、社区企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堂,聘请优秀民间艺人进行教学,建立艺术实践或技艺教育基地,多渠道培养人才,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后继有人。

        借助高校平台,开辟非遗课程。开封市先后组织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等传统美术项目走进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以及市十四中、市二师附小、市县街小学等157所院校,举办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程,制作展板和课件123个,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端非遗保护工作者。同时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部分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是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开封市定期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动,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鼓励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带徒授艺,举办专题技术讲座,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强企校合作,充分发挥在汴高等院校优势,我市推荐一批年轻有为的传承人进行深造,培养年轻传承人才,形成一支人才辈出、实力雄厚的传统美术传承人队伍。

        创建非遗主题公园或非遗一条街。开封市陆续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产品,按照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模式,以“静态+活态”的立体展示形式,打造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汴绣的制作方法、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制、官瓷的手拉坯技艺等,都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并将自己亲自参与制作的艺术品带回家。游客可以边品尝开封特色美味,边闲逛于非遗街区看手工艺品的制作、看动态演艺项目的表演,悠然体味开封古城的市井民风与深厚底蕴。

        非遗项目大多接地气,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进非遗项目发展壮大,还需要与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充分结合,推进非遗保护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传承人充分利用开封旅游资源众多的优势,打造开封市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开辟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新模式,方能真正把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策划创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电影、剧目,以非遗为切入口,将开封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和民风民俗融入其中,充分展示开封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将文化内涵和市场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发我市非遗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祥地,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整个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开封可挖掘、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都非常大,它是厚重开封的显著标志。加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以宋文化为主导,以中原文化为背景,创新独具开封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开封复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岳蔚敏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