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让文化变成生产力
http://www.hnta.cn 2016/5/4 9:38: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如何把厚重文化变成生产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实力?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创新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开封用“文化+”战略交出了精彩答卷。

        “文化+”理念提出一年来,迅速得到全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的积极响应,不断掀起关注、讨论、推动“文化+”的热潮。“文化+”战略结出一系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在开封文化创新的历程中,“文化+”理念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呢?沿着近年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追溯,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厚重文化是开封的“聚宝盆”

        古都开封,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眉眼间器宇非凡。在这里,捡起一块砖就是一个故事,拾起一片瓦就有一个传说。

        开封是一座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历史文化,是开封最厚实的家底,是开封的“金饭碗”和“聚宝盆”。

        开封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便于对开封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取其精华,概括为“一条中轴线、两座古塔、三重城池、四水贯都、五大湖泊、六城叠加、七张名片、八朝古都、九个称谓、十种文化”。

        一条中轴线,就是御街中山路;两座古塔,就是铁塔、繁塔;三重城池,就是外城、内城、皇城;四水贯都,就是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五大湖泊,就是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西北湖;六城叠加,就是魏国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清开封城;七张名片,就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菊花名城、中国书法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八朝古都,就是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九个称谓,就是老丘、启封、大梁、浚仪、开封、汴州、东京、汴京、汴梁;十种文化,就是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菊花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

        尤其是北宋时期,历经168年,东京汴梁是世界第一大都会,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开封文化底蕴深厚,全境拥有历史遗存837处,其中全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依托浓厚的宋文化建立了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开封是一座中外驰名的旅游城市,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8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如今的开封,一砖一瓦打上“开封烙印”、一景一园讲述“开封故事”、一街一巷凸显“开封特色”。八方宾朋走进开封,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同感。

        开封将文化化成了经济,化成了开封快速崛起的铿锵步伐。开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中显示,开封市的文化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一。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转变的最好佐证。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一幅名画,催生了一个清明文化节,今年4月1日举行的2016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市情说明、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355.1亿元;一朵菊花,绽放了一个菊花文化节,中国开封第32届菊花文化节市情说明、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94个经贸合作项目签约,其中投资项目84个,总投资980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开封经济稳中求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开封文化百花齐放春满园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作为河南省老省会,开封有过辉煌、骄傲,曾创造了诸多“全省第一”。然而曾经由于定位变化、机遇错失,加之思想观念不解放、不开明、不开放等诸多原因,开封发展更多的是曲折沉浮。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封不埋怨、不争论,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工业和文化双轮驱动,开封经济发展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走出低谷,铿锵前行,一步一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开封的文化平台越搭越大,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理念、文化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优势已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厚植于殷实的文化“家底”,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开封重点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先后破土而出,清俊挺拔,风度翩翩。

        过去提起开封,人们想到的是“老三篇”:铁塔、龙亭、大相国寺。后来,随着发展,开封又有了“新三篇”: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开封府。而现在,“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已经成为开封文化旅游新的代名词。

        夜幕降临,清风拂来,古色古香的游船挂上大红的灯笼,在桨声灯影中沿着开封御河缓缓往北驶去。华灯映水,画舫凌波,让游人深深陶醉于“北方水城”“东方威尼斯”的神韵之中。这是一幅宋风浩荡的流动画卷,这是一篇眉清目秀的水上文章。

        开封书店街以经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而闻名。综观中国历史上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国内仅此一家。走进书店街,犹如走进了遗存千年的书院,又像走进了古色古香的画廊。

        开封市下大力气、动大手术、投大资金,推进鼓楼复建及街景整治工程,让开封鼓楼尽早重放异彩,打造了古典时尚的风雅街区。

        漂动在水上的菊花舞台,射出万道金光的宝殿,色彩斑斓的柳树,款款而来的踏歌少女,美轮美奂的水中明月,万国来朝的宏大场景,震撼真实的水战场面,灯笼组成的红月亮……清明上河园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千年前北宋的市井风俗和繁华盛景,给游客奉上一台超级文化盛宴。

        大型室内演艺剧目《千回大宋》以千年开封历史人文为主线,重点体现开封“水”(水城、黄河)、“花”(菊花)、“人”(开封名人包公、杨家将等)、“城”(4100多年的建城史)、“市”(市井风情)等元素,利用舞台特效、全息技术等各种创意手段和现代高科技,以恢弘之气,再现汴京繁华。

        银基文化产业园O秀项目是开封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结合激光、灯光、喷水和焰火等形式,融舞台秀、音乐秀、烟花秀、激光秀于一体。今年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这项韩国丽水世博会的精彩看点将重现于开封。

        湖面6000亩的开封西湖,集防洪、除涝、灌溉、城市生态用水、生态景观及城市生活用水等综合功能于一身。西湖西岸细白如银的沙滩,面积约3万平方米,沙滩视线开阔,脚踏细沙,舒爽怡人。湖中的水秀是中国首个超大型折叠装置的喷泉,以“古都童谣”为主题,以折扇、明月为背景,结合光、声、电等技术,让开封各种文化元素尽收眼底。西湖东岸规划建设了13处园林古建,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复建有北宋时期的魁星阁、琼林苑、宴宾楼、西院等。开封西湖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成为开封市新城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

        近年,开封文化项目建设绽放出千花万卉,体现了开封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彰显了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大思路、大手笔。201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4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文化创新的路径清晰可辨

        1994年,《经济日报》发出《开封缘何不“开封”》的诘问,曾经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的震动与反思。2005年,《纽约时报》评论版罕见地以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发表了评论文章,回顾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时候,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对“开封”提出了再认识、再理解:“开”是开放、是创新,“封”是坚守、是传承。在创新发展上,开封充分显露出“开”的锋芒;在文化传承上,开封坚定展示出“封”的朴拙。

        从“旅游带动”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再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一系列强有力口号的提出,一步步让文化成为开封发展的先导和旗舰。开封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为支撑,释放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创新力、提升力。

       创新,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原野中辟出新的道路,是在布满暗礁险滩的浩瀚江海里探索新的航道,是在人们前所未闻或视而不见的时空中摘取新的花朵。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对思想解放成果大小的检验。

        “文化+”理念正式提出以前,开封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实施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并诞生了“文商旅”融合发展理念和“新宋风”城市风格,引领着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城市因文化而伟大,文化因创新而永恒。在“文商旅”融合发展上,开封市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文化、商业、旅游一体发展模式,推动了文化的旅游化、旅游的文化化、文化旅游的商业化。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古典和时尚相映生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助推各种服务业发展。

        城市风格彰显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城市。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提出开封要打造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

        “新宋风”城市风格就是要借鉴宋代建筑的文化精髓及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运用现代建筑语言,体现古城开封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征。宋代建筑的文化精髓,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现代建筑语言,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新宋风”城市风格的6个元素。“新宋风”城市风格要体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

       开封市文物局局长刘顺安说:“开封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新宋风’城市风格,是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是开封古都历史风貌建设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彰显开封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完美追求。”

        “文化+”集文化创新之大成

        任何一种创新理论的提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以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石,以开封文化创新系列新理念、新思路为前提进行再提升,受“互联网+”理念的影响和启发,2015年5月,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正式提出了“文化+”理念。

        “文化+”就是把文化已有及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效益提升、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基础条件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地讲,“文化+”就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文化+”战略,首先,文化是基础。做“文化+”的前提是文化必须强大,就像做“互联网+”一样,正是因为有了十多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才有了现在的“互联网+”。开封之所以率先提出“文化+”理念,也就是因为开封有厚实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加快古都开封复兴步伐的底气。其次,融合是关键。文化是基础,但加号是关键。在世界产业融合发展潮流中,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姻”扮演了先锋角色,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比如,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让旅游更有深度;推动文化与城建的融合,可以让城建更有内涵;推动文化与农业的融合,可以让农业更加优雅;推动文化与工业的融合,可以让工业更有动力。“文化+”能否做好,关键在于能否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再次,转型是目的。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文化+”,其目的都在于推动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不单纯是做文化,“文化+”是以文化为基础,最终是要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开封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最根本的原因。

        从开封响起“文化+”春雷第一声,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推出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到光明日报社主办,开封市委、市政府承办的2015开封“文化+”高端对话举行,再到一批“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古都开封绽放异彩,“文化+”战略结出一系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在今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文化+”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受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做好“文化+”大文章,成为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指出,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是领风气之先的战略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供有效供给,现在文化就是广阔无边的“蓝海”,不浪费资源,不造成污染,能提高人的素养,提高经济发展的品质。“文化+”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精神,符合中央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文化+”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文化+”为开封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文化+”等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开封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一直在不断做大。开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的形象越来越好;开封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外界对开封的评价越来越好。

        “文化+”,无限大。文化,是开封发展的支点。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

        在“文化+”战略引领下,开封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被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运用出来,“文化+”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趟出了一条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文化+”战略在推动“四个开封”和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必将书写出更多更美的锦绣文章!
作者:魏东柱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