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
http://www.hnta.cn 2016/5/3 9:15:4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一城宋韵半城水 八朝古都八面风 

        “五一”小长假,龙亭湖景区、包公湖景区、开封西湖等处都是人头攒动。游客对开封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大加赞赏。开封,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城市,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也保护了古城风貌、延续了历史文脉。5月2日,《人民日报》一版头题以《一城宋韵半城水 八朝古都八面风 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为题,介绍了开封市让文化助力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四版以《河南开封传承文脉创新转型 “开”出活力 “封”出优势》为题,介绍了开封文化在“开”与“封”中结出的硕果。今日本报分别在一版、三版全文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河南,开封。新建的珠玑巷车马如龙,海内外的客家人登上守望阁,到此寻根谒祖。深藏多年的“回家”情,一下子释放于怀。

        客从何处来?来自黄河边。历史上,中原人屡次迁徙,其中以“两宋”、宋元之际因战乱而起的迁徙为最。他们从开封出发,南下诸省,转至海外,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作为老家,开封新修的珠玑巷,圆了客家人的寻根梦,也展示出开放的国际范儿。

        珠玑巷“复活”,让开封人看到文化的魅力,重新思考“开”和“封”的关系。

        开封有过“开”的辉煌。2700多年前,郑庄公在此筑城,取名启封,意在开疆拓土。汉景帝刘启时避讳帝名,改“启”为“开”。1000多年前,这里是北宋都城,人逾百万,商贾云集。《清明上河图》中,驼队仰慕其“开放”,从丝绸之路远道而来。

        开封也有“封”的尴尬。宋之后,随着政治地位的逐步丧失和水患、战乱的蹂躏,开封繁华不再。上世纪90年代,开封在河南的地位连连下滑。回顾由繁而衰的历史,人们不禁追问:“开封何时开‘封’?”

        今天的开封靠什么“开”?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是现实之选。然而,开封城曾3次被彻底摧毁,地下“城摞城”,地面仅见铁塔、龙亭等少数古迹。如何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开封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开封谋划把老城建成“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老城规划小式建筑,限高15米、灰色基调、宋式仿古;新区融入宋代元素,全城彰显“新宋风”。2006年,编制总体规划,立下保护、开发的规矩。

        或许是“封”得太久,一旦醒来,开封活力非凡。2005年,清明上河园二期开业,一场《大宋·东京梦华》演出,带动年游客量突破百万。去年,游客达257万,收入2.57亿元。

        把文化当“核”,为经济添“力”。开封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10项行动计划,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一杆普通秤,不过几十元,可开封人王惠扮成包公,用它为游客称体重,成了文化品牌,“秤没啥,加上一个包拯用‘大宋公平秤’惩治贪官的故事,生意就火了”。文化支撑起开封的经济,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首进河南“三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破百亿元大关。

        如今,开封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新诠释:创新发展要显露“开”的锋芒,文化经脉则展示“封”的传承。左手开放,右手坚守,闯出特色路。

作者:佚名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