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开封 名扬四方
http://www.hnta.cn 2016/5/4 10:26: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5月2日,《人民日报》推出重磅文章聚焦开封文化发展的“开”与“封”,分别在头版和四版重磅推出《一城宋韵半城水 八朝古都八面风 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河南开封传承文脉创新转型 “开”出活力 “封”出优势》两篇文章,聚焦开封文化在“开”与“封”中结出的丰硕成果。开封又登《人民日报》!这次的分量可不轻!开封为啥能这么牛?因为开封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创新发展要显露“开”的锋芒,文化经脉则展示“封”的传承。左手开放,右手坚守,闯出探寻发展动能的特色路。
“文化+”
为古都腾飞插上翅膀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其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文化,是开封的符号,更是开封的灵魂,已经深入到历经4000多年风雨的开封。
作为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开封,用“文化+”的现代语言讲述古城故事,唤醒沉睡的宝藏,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
去年10月,开封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文化+”发展理念,并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文化+”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文化+工艺设计”“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市场”10个专项行动,涉及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这座千年古都,正加速把“文化+”打造成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当宋韵彰显的开封遇上“文化+”》。文章指出,开封、开封,“开”是创新,“封”是坚守。在文化保护上,开封坚定展示了“封”的朴拙,在文化创新上,也充分显露出“开”的锋芒。从近几年开封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产业项目中,人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古城澎湃涌动的强大文化创新力。开封市刚出台的“文化+”行动计划,“一口气”列举了10个“文化+”的专项行动。从这份计划中,人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文化+”给城市带来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开封以御河、鼓楼、龙亭等为中心的多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组团的形成,满足了来汴游客不断提升的餐饮、休闲、住宿、购物等需求,彻底改变了外地游客对“来汴一日游”的认识。如今,在开封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文化+”正加速融入一产、二产、三产的各个领域,成为新常态下加速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正如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所说:“开封用‘文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民生改善和提高市民人文素养,让文化弥漫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这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开封一定会书写出‘文化+’的锦绣文章!”
“开”“封”之中 古都再次华丽绽放
“对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是开封‘文化+’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前提。”吉炳伟说,“开封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它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坚守与传承中,近年来,开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用一双巧手揭开时间的面纱,璀璨的文化再次令世人惊叹。
挖掘、发展清明文化,使宋韵清明再现,自2009年举办首届清明文化节以来,清明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已经成为开封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对菊花文化的挖掘,展现“菊城宋都”开封灿烂的历史和“大宋菊花”的文化内涵,自1983年菊花文化节举办以来,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已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发动民间力量,展示古城传承,北宋官瓷、近代书画、科举文化、传统饮食、开封宋绣、民俗文证、剪纸艺术、非遗灯9家民办博物馆异彩纷呈;保护历史街区,鼓楼街与书店街升级改造,宋韵彰显,双龙巷等历史街区纳入保护规划,让古城遗存再现风华……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开发,古都开封展示了她独特的魅力,而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实施和推动,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为开封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创新、发展,古城开封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别样风姿。
从2013年的“一河两街三秀”,到2014年的“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再到去年的开封西湖文化景观建设工程、市博物馆、市规划馆、银基水世界、建业东京梦华半亩园、中原明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开封文化客厅、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开封的文化产业在浓墨重彩中不断丰富和前进。
在这座宋韵彰显的千年古城,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战略引领下,一个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项目渐次落成,形成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也释放出人流奔涌、市场叠加的消费效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市场始终担当着“主角”的地位。
开封市市长侯红说,政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以少量投入为杠杆,撬动了庞大的社会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对文化项目进行链条式运作,已成为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模式。
魅力开封 美名远扬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是开封文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这一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转换成活动、转换成项目、转换成产业、转换成城市品位。文化力激发了开封经济永续发展的活力,也充分体现出开封文化的实力和魄力。
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吸引了海内外的眼球,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仅从去年来看,10月1日,央视综合频道“中国小馆”系列节目——《守住“最”开封》,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开封人对美食的固守和执着;10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又把镜头对准了清明上河园景区,对国庆小长假开封客流高峰进行了直播;10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开封“文化+”引领城市转型》,又一次让开封成为全国焦点;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对开封“文化+”行动计划的源起、现实基础、发展前景等进行深度分析,对开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动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今,《人民日报》在同一天的两个版面对开封加以报道,让开封再次惊艳了全国。
一城宋韵半城水,“新宋风”的开封,活力四射的古都,正踏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铺就的道路,正迈着创新、开放的步子,坚定地走在发展之路上。
“文化+”
为古都腾飞插上翅膀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其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文化,是开封的符号,更是开封的灵魂,已经深入到历经4000多年风雨的开封。
作为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开封,用“文化+”的现代语言讲述古城故事,唤醒沉睡的宝藏,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
去年10月,开封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文化+”发展理念,并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文化+”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文化+工艺设计”“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市场”10个专项行动,涉及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这座千年古都,正加速把“文化+”打造成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当宋韵彰显的开封遇上“文化+”》。文章指出,开封、开封,“开”是创新,“封”是坚守。在文化保护上,开封坚定展示了“封”的朴拙,在文化创新上,也充分显露出“开”的锋芒。从近几年开封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产业项目中,人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古城澎湃涌动的强大文化创新力。开封市刚出台的“文化+”行动计划,“一口气”列举了10个“文化+”的专项行动。从这份计划中,人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文化+”给城市带来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开封以御河、鼓楼、龙亭等为中心的多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组团的形成,满足了来汴游客不断提升的餐饮、休闲、住宿、购物等需求,彻底改变了外地游客对“来汴一日游”的认识。如今,在开封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文化+”正加速融入一产、二产、三产的各个领域,成为新常态下加速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正如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所说:“开封用‘文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民生改善和提高市民人文素养,让文化弥漫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这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开封一定会书写出‘文化+’的锦绣文章!”
“开”“封”之中 古都再次华丽绽放
“对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是开封‘文化+’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前提。”吉炳伟说,“开封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它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坚守与传承中,近年来,开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用一双巧手揭开时间的面纱,璀璨的文化再次令世人惊叹。
挖掘、发展清明文化,使宋韵清明再现,自2009年举办首届清明文化节以来,清明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已经成为开封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对菊花文化的挖掘,展现“菊城宋都”开封灿烂的历史和“大宋菊花”的文化内涵,自1983年菊花文化节举办以来,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已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发动民间力量,展示古城传承,北宋官瓷、近代书画、科举文化、传统饮食、开封宋绣、民俗文证、剪纸艺术、非遗灯9家民办博物馆异彩纷呈;保护历史街区,鼓楼街与书店街升级改造,宋韵彰显,双龙巷等历史街区纳入保护规划,让古城遗存再现风华……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开发,古都开封展示了她独特的魅力,而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实施和推动,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为开封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创新、发展,古城开封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别样风姿。
从2013年的“一河两街三秀”,到2014年的“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再到去年的开封西湖文化景观建设工程、市博物馆、市规划馆、银基水世界、建业东京梦华半亩园、中原明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开封文化客厅、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开封的文化产业在浓墨重彩中不断丰富和前进。
在这座宋韵彰显的千年古城,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战略引领下,一个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项目渐次落成,形成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也释放出人流奔涌、市场叠加的消费效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市场始终担当着“主角”的地位。
开封市市长侯红说,政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以少量投入为杠杆,撬动了庞大的社会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对文化项目进行链条式运作,已成为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模式。
魅力开封 美名远扬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是开封文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这一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转换成活动、转换成项目、转换成产业、转换成城市品位。文化力激发了开封经济永续发展的活力,也充分体现出开封文化的实力和魄力。
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吸引了海内外的眼球,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仅从去年来看,10月1日,央视综合频道“中国小馆”系列节目——《守住“最”开封》,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开封人对美食的固守和执着;10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又把镜头对准了清明上河园景区,对国庆小长假开封客流高峰进行了直播;10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开封“文化+”引领城市转型》,又一次让开封成为全国焦点;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对开封“文化+”行动计划的源起、现实基础、发展前景等进行深度分析,对开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动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今,《人民日报》在同一天的两个版面对开封加以报道,让开封再次惊艳了全国。
一城宋韵半城水,“新宋风”的开封,活力四射的古都,正踏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铺就的道路,正迈着创新、开放的步子,坚定地走在发展之路上。
作者:安娟娟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开封元素辉映世界 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新鲜出炉 2016/5/4 10:29:46
- 开封:让文化变成生产力 2016/5/4 9:38:07
- 开封文化创新的“路线图” 2016/5/4 8:51:30
- 开封市新投放的公共自行车 极大方便游客畅游开封 2016/5/3 9:39:21
- 2016年“五一”小长假开封旅游市场回眸 节目丰富 人气爆棚 2016/5/3 9: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