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洛阳山区旅游业发展的“拓路人”——追记栾川县原旅工委副主任马海明
http://www.hnta.cn 2015/6/17 8:49:3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

    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这便是栾川县。栾川,这个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的山区小县,过去曾因闭塞、落后而少有人知。近年来,栾川县利用山、水、沟、洞等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强县。去年,该县接待游客9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7亿元。
  每每谈起这些骄人成绩时,栾川干部群众总会提到一个人——马海明。他曾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因带领群众成功开发重渡沟而被誉为栾川旅游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人的一生,一旦步入官场,应不在于官做得大小,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开创一番对大众有益、能推动社会前进、自己又想干的事业,并且把它干成,这才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幸福。”
——摘自马海明文稿《情系重渡沟》
  1.一处处考察,一番番论证,重渡沟开发思路逐步明朗起来
  时光,在回溯中尤显清晰。1995年6月,42岁的马海明被任命为潭头镇副镇长,主抓村镇建设、交通等工作。当年10月,马海明从洛阳市建委得到一条消息——洛阳市要确定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镇。他向镇党委进行了汇报。经过积极争取,之后,潭头镇成为11个试点镇之一。
  第二年4月,马海明参加了由洛阳市体改委组织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学习考察。在为期10天的考察中,他们从成都到重庆,从武汉到杭州,从湖州到上海,所到之处,令马海明难以忘怀的,是在考察旅游景点中的所见所闻:西湖景区缘何游人如织?峨眉山上的滑竿队伍为何多得要分单双号?景区的小工艺品咋卖得那么火?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连串的问号,在马海明的脑海中不停地跳跃着:距离潭头镇20公里的重渡沟,不但水源充沛、瀑布壮观,而且有大片竹林,风景如画。如果能把这里也开发成旅游景区,是否也能吸引游客旅游观光?是否也能让群众脱贫致富?
  重渡沟,在马海明心底,留着深深的烙印。
  生于1953年的马海明,是潭头镇潭头村人。1961年的一天,马海明的父亲从家里挑了一些盆盆罐罐,到赤土店公社的一些山村里,恳请好心人能给兑换些粮食。在回来的路上经过重渡沟村,跟在父亲身后的马海明饿得前心贴后背。这时,一位好心的中年妇女经过,给马海明端来一碗糁儿汤。马海明呼噜呼噜喝了个底朝天。那一刻,他记住了眼前的这位大婶,记住了重渡沟村。
考察回来,马海明与潭头镇城建所所长等人,来到洛阳市建委村镇科科长王右祥的办公室,商量小城镇规划工作。马海明发现办公室里有几张风景照片。王右祥告诉他,照片上的风景来自附近的一座山,有人想开发此山,但因为山间无水而搁浅。
  开发?无水?搁浅?此时的马海明又想到了重渡沟,于是,他告诉王右祥:“俺潭头镇的重渡沟有山有水,老是美!”在马海明的一再恳求和鼓动下,王右祥带人来到重渡沟,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进行了考察。这里的峡谷、奇石、溪流、飞瀑,还有竹林、水帘洞、千年菩提树,给王右祥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秋天,王右祥又先后两次来到重渡沟,把南、西两沟又仔细看了一遍,甚至还对一些景点进行了命名,给出了“很有开发价值”的结论。
  一次次考察,一场场交流,马海明对开发重渡沟心里越来越有底。过了不久,省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位领导来栾川考察,本来没准备去重渡沟,但马海明硬是“死缠硬拉”,把这位领导请到了重渡沟。看过之后,这位领导称赞重渡沟是精致的小盆景,水、竹风光在全省乃至我国北方都很少见,给出的评价是“非常有看头”。
  这时,马海明又联想到了自己的南方考察之旅。开发重渡沟,马海明的思路更加坚定了。他将自己的考察情况向镇领导进行了汇报。1996年8月16日下午,在潭头镇的一次会议上,马海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应该把旅游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先拿重渡沟‘开刀’,让这里的群众富起来。”
  马海明的这个想法,引起不小争论。此时的重渡沟村,是远近闻名的“六多村”——失学儿童多、光棍儿多、生活欠账多、赌博多、喝酒闹事多、搞封建迷信多。有人说:“搞旅游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人才和经验,目前就开发旅游,条件不具备。”也有人说:“搞旅游?谁知道啥是旅游?步子迈得太大,风险也大。”
  然而,马海明并不这么认为,他站起来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有的,要让群众富起来,我们当干部的就应该有胆子闯一闯。” ………… 镇党委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做出决定:马海明兼任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负责重渡沟的开发工作。一纸任命,马海明上任了。
  2.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勾画出重渡沟旅游“线路图”
  旅游资源开发公司成立了,但马海明是一个“四无经理”:没人、没公章、没办公地点、没钱。重渡沟的开发,关系着重渡沟村1300多名群众的致富梦能否实现。马海明想:“党委既然把这个事交给我,再难,也得干!”
此前,马海明等人曾多次来到重渡沟勘察,基本了解了沟里的情况。然而,开发旅游景区却是另一个概念:要有成熟的线路,让景点成串。重渡沟地处熊耳山余脉,分南、西两沟,面积30余平方公里,山中景色秀丽,怪石嶙峋,因为尚未开发,人迹罕至,多有凶险。
  1997年5月的一天,马海明再次勘察重渡沟,目的是找到一条南沟与西沟相连的旅游环线。这是一次探险之旅。马海明叫上了重渡沟村村委会主任贾文献及村民赵金山、李虎娃等人,带上干粮,打算从南沟河发源处下的没门沟口上到红石崖,经瓮池翻干沟梁,到位于西沟的石灰窑沟水帘洞处。
  上午10点,他们来到了没门沟口。再往山上走,这里便没有了路。他们手脚并用,拽着树枝,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往上爬。由于路滑难行,好几个人都是刚上去一点,又像坐滑梯一样“出溜”下来,手磨破了,衣服也挂烂了。
  就这样,大家提心吊胆地翻过3道山梁,来到羊胡子坡。这里地势稍缓,但羊胡子草却厚厚地铺了一层,踩在上面,就像滑冰。李虎娃提醒大家:“走这段路可得特别小心。”大家学着李虎娃的样子,扳住树干,攀紧树枝,拽着草叶,踢着走着。快走出羊胡子坡时,马海明走了一下神,前脚没踏实,后脚却跟了上去,顿时,脚底像抹油一样滑了一下。他蹲坐在羊胡子草上,快速向下滑去,想停也停不下来。他索性闭上眼,心想,滑吧,看到底能滑多远?就在这时,他的脚无意间蹬住了一株栎树,停住了。马海明站起来,不由头皮发麻——前面就是一道深不见底的悬崖,自己已经滑到了死亡的边缘!
首次勘察环线并不成功,马海明丝毫没有心灰意冷,他决定再次上山。
  过了几日,马海明叫上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副经理李圪塔、重渡沟村党支部书记余长学等,从西沟的西水庄沟向南水庄沟穿越。路上遇上擀面杖粗的乌梢蛇,他们惊出冷汗;从30多厘米长的牛舌头马蜂窝里飞出的马蜂,把他们身上蜇得像馒头;山顶暴雨骤降,炸雷劈开的树枝险些将他们砸伤;暴雨过后,凶猛的河水差点把他们冲走……
  就这样,为了勘察、规划更好的旅游线路,马海明和他的同伴,一次次脚蹬解放鞋、腰缠葛条,披荆斩棘、不顾艰险地跋涉在重渡沟的山岭沟坎之间。饿了,他们就坐在树杈上啃几口干馒头;渴了,他们就喝几口山泉水。历经千难万险,重渡沟的每一处山水都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连点成线,重渡沟的旅游“线路图”浮出了水面。
  3.会,不知开过多少次;话,不知说过多少遍。拓荒,首先得拓干群思想上的“荒”
   纸上的东西,落地才能生根。“咱们重渡沟是实实在在的好啊!这水、这竹子在咱洛阳可是独一无二的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这里开发成旅游景区,咱沟里的百姓能挣大钱哩!到时候,大家坐在家里就能数票子。”
重渡沟村有棵老菩提树,群众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马海明的心中,开发重渡沟的目的,就是要让这里的百姓脱贫致富。然而,对于旅游,别说普通百姓,就是一些干部也是“满脑子糨糊”。马海明明白,要拓荒重渡沟,首先得拓大家思想上的“荒”。
“凭两条沟、几片竹林,就能把城里人诳来?马镇长,你真是个‘大煽板’(方言,指光说大话不干实事的人)。”还有一次,马海明仍然是站在这棵菩提树下进行他的“演说”,话说到一半,群众走了一片;有几个没走,却靠在石头上睡着了。有的村民还为马海明起了个外号——“马大煽”。
  认准的事,马海明从不退缩。在菩提树下,会,不知开过多少次;话,不知说过多少遍,道理掰开了说、揉碎了讲,村民感到马海明“真是铁了心”……
  重渡沟有着丰富的竹资源,全村2/3的村民都在竹林里生活。这里的竹子,最粗的直径有十几厘米,高近20米。马海明测算过,重渡沟的这些竹子,每年至少能砍25万公斤竹竿。然而,村民们世世代代只能卖些原竹,价格很低。马海明决定以此先撬开村干部的“脑壳”,再带动群众。
  1997年秋,马海明带领贾文献、庞西敏等村干部到竹编特色产地浙江省考察。在杭州,贾文献和庞西敏在旅游景区内看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大把大把的竹哨子,噙在嘴里“呜呜哇哇”地吹,竟然有好多人购买,一问价格,5毛钱一个,1元钱3个。马海明拿过一个说:“就这么一小截竹竿,能值几分钱?可人家就能做成哨子卖钱。这竹竿咱重渡沟多不多?咱会不会做?”

  随后,他们又来到浙江安吉等地,考察了数个竹编商品专业市场,让贾文献等人大开眼界。这些,马海明早已深思熟虑。没到浙江考察之前,他就有了将竹子深加工作为旅游开发项目的考虑。他想,村里如果能建一个竹编加工厂,竹子增了值,群众有了生财之道,也能给旅游配套。
  考察回来后,马海明帮助村里编写了建设竹编加工厂的可行性报告,经逐级上报,争取到了以工代赈资金。后来,重渡沟村竹编工艺厂上马,并很快生产出烙画帘子、沙发、圈椅、躺椅等。
村里建起了竹编工艺厂,而且还生产出了“难以想象”的工艺品,这让村民们很是惊讶,跃跃欲试。
  重渡沟虽然还未被开发成旅游景区,但因为山水如画,也经常有人到沟里赏景。于是,有些村民就抱着试试的心理,从山上砍下几棵竹子,学着做起了小玩意。这时,马海明拿出了从浙江带回来的工艺品趁热打铁,在老菩提树下再次进行“演说”。次日,村民郝金涛第一个将竹制的“风扑噜”(小风车)摆到街上,一会儿就卖了二三十个,赚了几十元。
  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开始意识到:长在山里的竹子,原来是可以加工卖钱的;在重渡沟搞旅游开发,或许真的能赚大钱呢!


  4.为了筹集开发资金,他抵押房产贷款,甚至动用了女儿的压岁钱
   从县道潭卢线进入重渡沟,是一段近4公里的简易公路。当时,这条路已经年久失修,车一过,尘土飞扬。只有扩宽这条路,重渡沟才能算得上一个景区。村里干部群众因为尝到了一些甜头,思想观念稍稍有了转变,如何能更进一步拓展干部群众的思路,马海明认为修路是“定盘星”。
  必须修路。但是,没钱!马海明将目光投向自己所认识的省、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每次见到他们,马海明都会介绍重渡沟,也会提起开发遇到的资金难题。镇干部王宝伟开玩笑说:“马镇长魂掉到沟里了,成了‘神经蛋’,见了领导嘴就刹不住车。”
  1997年7月,河南省伏牛山总体规划征求意见讨论会在栾川县举行,马海明将开发重渡沟的想法向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许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规划被搁浅,资金也成了泡影。
马海明认识原市计委的一位科长,他拉上村支书吴留印和村委会主任贾文献一起去洛阳,找到这位科长诉说加恳求,这位科长被他们的执着精神感动,帮助他们出主意,与有关部门联系,疏通渠道,申请款项。
  1998年1月,马海明接到这位科长的电话,说资金批下来了,共3.5万元。这是马海明的“四无公司”筹集到的第一笔资金。1998年4月15日,重渡沟公路建设开工。说到修路是为了旅游开发,群众的心里还是有所怀疑,但毕竟修路能方便大家,还是让村民激动不已。这个说,马镇长还真跑出了小名堂;那个说,先不说旅游,给百姓修路,这是积德行善。
  开工的炮声响起来了。烟尘还未散尽,动工路段已排满了人,老人、妇女、娃子也来助阵。村民们卷起裤腿,舞起铁锨,磨烂了衣裳、磨破了手掌。这是一曲高亢的乐章,但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不和谐的音符也开始出现:因为炸山,石头砸坏了村民家的房子,个别村民嫌赔的钱少;8米宽的路,要占用部分村民的打麦场,村民不愿意……
  还是在那棵老菩提树下,马海明又开始了他的“演讲”:乡亲们,请大家相信,损坏的东西,一定会赔。重渡沟开发,不能没这条路,我们有限的资金还不够修这条路。大家有没有想过,将来路修好了,景区开发成功了,咱就能挣更多的钱、盖更好的房……
  马海明拿出了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了下来,能赔的就赔,一时无力赔偿的,都记得清清楚楚。“老马这人实诚,不会捣咱。”看着马海明又是跑工地,又是跑村民家里,许多村民开始替马海明“做广告”。
  3.8公里修路工程项目,3.5万元钱,可算是杯水车薪。为了完成项目建设,马海明取得镇里支持,把当时可以征用的部分村的义务工调到了重渡沟公路项目工地上;开路需要的柴油和爆破物品,能赊就赊,能借就借,甚至借到了外县;施工人员把一些其他工程废弃的桥涵经过维修,重新使用;苦口婆心做工作,组织村民出义务工,自己动手修建景区步道、栈道。
  一省再省,钱还是不够用,怎么办?一天,马海明耷拉着脑袋回到家里,一脸的疲惫。妻子关长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问:“海明,这是咋了?”其实她心里很清楚,丈夫一定是在因为修路的事发愁。马海明看着妻子:“长荣,工地上又没钱了,咱家里……还有钱没?咱是干部,凡事都要带个好头,你可得支持我啊!”妻子扭头回了里屋,再出来时,手里竟然拿着一摞钱,足有几千元。
  群众听说他竟然拿自己家里的钱来修路,都很不理解。后来,大家还听说,马海明拿自家的房产作抵押到银行贷款,全部用于景区建设,甚至还把女儿的压岁钱也拿来花了。
  5.想让群众富起来,就要咬着牙上,决不能半途而废
  因为缺乏资金,重渡沟景区开发之初,沟里的建设大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亭子,是几根木头的架子,顶着一蓬麦秸秆;亲水栈道,是用山里最常见的桦栎木砍削拼搭而成;山间步道,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碎石子铺成的……
  定住了1999年6月1日开门迎宾,但就在5月中旬,马海明让公司副经理李圪塔一查公司的账,只剩下1000多元。工程上还需要钱,印门票需要钱,开业仪式也需要钱,咋办?马海明又一次想到了贷款。然而,之前在信用社贷的款还没还上,人家咋再贷给你?一天,他听说上级给镇里的10万元产业化开发款存在银行,就打起了这笔钱的主意。他和李圪塔来回跑了几趟,银行终于同意放贷,但有一个条件——以个人的名义贷,每人最多5000元。马海明一算,公司总共7个人,都算上也只能贷3.5万元。
  “干公家的事,让个人贷款,这算啥事?”有人说。“做了恁大难,眼看就开业了,咱不能被憋死呀!圪塔存折上的8000多元都花完了,我家的房子也抵押了。这一回,咱们背水一战,只要公司要回来资金,先给大家还上……”马海明说,他带个头。
  贷款需要个人手章,李圪塔没敢给媳妇提这事,自己在街上偷偷刻了一个章;员工张东庆与媳妇夺手章,手都抠烂了,气得媳妇回了娘家…… 1999年7月10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重渡沟风景区终于开门迎宾了。
然而,当天仅收入500元。第二天更加可怜,仅有100多元进账。在以后的日子里,基本有了规律:周六、周日收入较多,周一至周五根本没有游客。月收入不足1万元,这让旅游资源开发公司运营陷入困境。
  马海明虽然兼任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一职,但他毕竟还是潭头镇的副镇长,除旅游外,还分管着镇上其他一些工作。他回镇上工作几天后,再次返回重渡沟,发现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公司员工发不下来工资,贷款还不上,人心浮动;村民建设农家宾馆收不回成本,有人甚至跑到了马海明家里“说事儿”……
  马海明深深感觉到:重渡沟景区虽然开门迎宾了,但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需要培育和滋养。想到这些,他彻夜难眠。潭头镇党委成为马海明的坚强后盾。当他把自己的担心向镇党委汇报后,镇党委决定——马海明分管工作适当调整,主要精力放到重渡沟景区,并分包重渡沟村。
  老菩提树下,马海明把村干部叫到一起,说:“想让群众富起来,就要咬着牙上,半途而废,群众是要骂娘的。没游客来,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好,咱再想办法。”“门儿特多”的马海明,想出一个“鸡蛋换盐,两不见钱”的办法招揽游客。一天,他带着贾文献和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员工刘海峰等人,一起来到洛阳某大企业。找到企业领导后,马海明从黄挎包里掏出一摞景区门票说:“免费的,叫职工们去耍,让大家给景区宣传一下就行。”
  企业领导很震惊:还有这等好事?于是欣然接受。不久,一大批游客便来到了重渡沟旅游,吃住的花费,让村里的群众尝到了甜头。随后,马海明又带着公司的员工和村干部来到栾川县、洛阳市的各大企业,以同样的方式为景区拉客。他甚至还与有的企业商议,以门票换取企业电视台对景区的宣传。
  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村民用竹子编制的旅游纪念品也渐渐成为城里人的“香饽饽”……
  6.重渡沟火了,这里山山水水给百姓带来了大把大把的票子
  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自此,“黄金周”一词成为热门话题,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这股强有力的东风,也吹到了重渡沟。
  重渡沟开业之后,偶尔有游客询问有无宾馆。然而,重渡沟没有,这让有的游客非常失望。建设农家宾馆,这是让村民致富的最好办法。但是,村民还是存在顾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宅子是不能让别人住的,否则就坏了风水。
  1999年9月中旬,马海明和公司的任献国商量,表示要搞农家宾馆,得到对方支持。他们决定让公司员工分包农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两天之后,有七八家农户表示愿意腾出房间,设立农家宾馆。
与此同时,马海明与任献国一起来到洛阳对重渡沟进行宣传,并打出了“游重渡沟、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招牌。
  谁能想到,老天爷竟与重渡沟人作对。本来设立农家宾馆是为了迎接国庆节游客的到来,可老天爷竟然在那几天连下几天雨,把大家心中的那份热情硬是给浇灭了。这时,马海明与任献国又一家一家做工作,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之后的一个月里,总算断断续续来了一些游客,农家宾馆的接待人数实现了零突破。就在这一个月里,村民李松发家的农家宾馆净赢利500多元。200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重渡沟首次出现游客爆满的场景,农家宾馆的生意也很是兴隆,甚至到了一床难求的地步。庞南看,这个以前买化肥都需要借钱的重渡沟村村民,当年凭借自家的农家宾馆赚了近7000元,让他们两口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马海明将大规模发展农家宾馆的想法向镇党委书记孙小峰作了汇报,并提出了扶持农家宾馆建设的建议。孙小峰听后,明确表示:“你说这中,我支持。”马海明与任献国等人商量确定,农家宾馆必须“上档次”:床铺全部要用白床单、白被罩,一床两套,一客一换;厨房全部粉刷成白色,锅台统一设计,外表贴上瓷砖;厕所全部建成环保型双瓮漏斗式旱厕……最重要的是,谁家主动建设农家宾馆,每张床补助200元。当年,就有50多家农户在补助政策的激励下,腾了屋,建起了农家宾馆。
  后来,栾川县信用社主任姜小军来到重渡沟,发现有的农户因为缺资金没有建成农家宾馆,他对此进行了摸底,投放了3万多元贷款,又催生了一批。此时的重渡沟村,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小山村,这里山山水水给他们带来了大把大把的票子。重渡沟旅游火了,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
  一天,一位姓李的客商来到重渡沟,把山山水水看了个究竟。后来,他又数次来到这里考察。有一天,他找到马海明,说出了自己的心思:“马镇长,我有一个想法,对你我都有好处。我想出50万元控股重渡沟,你看咋样?”
  “这事,门儿都没有。”马海明说。没过几天,这位客商又来了。他开门见山地对马海明说:“咱们合伙经营,如果能达成协议,景区还叫你来管理。你给公家干,能有多少好处?不如趁早给自己铺条后路。这事如果能成,我不会亏待你,一个月工资不低于4000元。”
  400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马海明7个月的工资。他听了对方的话,笑着说:“你这是让我‘卖国’啊!开发重渡沟,我没想过自己要咋样咋样。合伙经营我得让大家说了算,这又不是我马海明自己的重渡沟,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从此,这位客商再没提过此事。
  7.离别重渡沟,他动情地说:化成灰,我也要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
  马海明的名字,也随着重渡沟旅游的火爆而叫响。2001年8月18日,栾川决定成立县旅游工作委员会,马海明被任命为副主任。县里的决定是有考虑的:马海明对旅游的独到见解、超前思维和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奉献精神,正是栾川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所需要的,他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
  20日上午,马海明决定再去重渡沟。这是一次告别之行,是向重渡沟的山山水水告别,向风雨同舟的战友告别,向父老乡亲告别……行走在景区,马海明每一步都沉甸甸的—— 这就是那条新修的路,1997年以前,它还是满地沙石,泥泞灰尘…… 这是“风波桥”,为了修这座桥,有村民曾堵住县长的车讨“说法”…… 这是庞南看家的农家宾馆,由于经营得好,第二年他就花6000元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 这是那棵老菩提树,在这里把群众“煽”得睡着了觉……
  老菩提树下,村民围了一大片。“马镇长,你真的要走?”村民余红文问。“嗯!”马海明点了点头。8月18日的会议一结束,马海明要走的消息就传到了重渡沟,百姓不信。而此时,他的一个“嗯”字,把大家心中仅存的那点希望给击破了。大家纷纷围了上来。“马镇长,我不该喊你‘马大煽’啊!”村民李恒挤了进来,一把拉住马海明的手,羞愧地低下了头。“你喊我‘马大煽’,也没喊掉我一块肉,怕个啥?”马海明说。
  村民庞朝真接过话头:“海明,你确实是‘马大煽’,可你是实打实的煽,不是那种管撂不管接、捕风捉影的煽,你不煽,俺们能有今天?”桌上摆了菜,没人拿起筷子;杯里斟满了酒,没人喝一口。泪水,不住地往下流。
  “马镇长,一想起那年春节到你家要账,我就觉得有点对不起你。”一位村民说着,把头扭向人群,“后来我就想,马镇长图个啥?人家端着公家的饭碗,大小也是个官儿,他就是不开发重渡沟,不可怜咱沟里的老百姓,工资照样不会少一分一厘。可是,人家把心交给了咱这穷山沟,为啥?还不是想让咱富起来?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党的好干部……”
  村民李松发站到了树下的四轮拖拉机上,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欢送辞,大声念了起来:“是谁唤醒了这沉睡千年大山,是谁给咱重渡沟村老百姓找了一条致富的门路?不知道他到底跑烂了多少双鞋,也不知道他究竟流了多少斤汗……咱可不能忘了,他叫马海明。”
  马海明站了起来,跳上拖拉机,抹了一把泪,说:“小时候,俺家穷,吃不饱。在咱重渡街上,有人给我端过热乎乎的糁儿汤,我就是咱重渡街的儿,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灰,我也要壮一棵咱重渡沟的竹子。”
马海明依依不舍地走了,他不住地回过头,远远地看着那棵老菩提树……
   8.群众为他立碑:开发重渡,福泽一方;立碑慰痛,永世不忘
  转眼10年过去了,重渡沟村的百姓鼓了腰包、盖了楼房。闲暇之余,他们也常常掏出别在腰间的手机,拨通马海明的电话:“海明,好久没见你了,来重渡沟喝两杯嘛!”重渡沟的百姓有钱了,他们没有忘记马海明,许多人经常邀请马海明到重渡沟拉拉家常、叙叙旧。
  然而,这一切,都在2011年5月7日戛然而止。当天,马海明在栾川另一处景区——抱犊寨景区考察中遭遇车祸,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噩耗传来,重渡沟村笼罩在悲痛之中。马海明的遗像前,贾文献哭得成了个泪人,与马海明朝夕相处的一幕幕场景又在他的脑海浮现:在外地考察时,为了省钱,他们曾露宿街头;考察景区环线时,他们曾险些被山上的滚石夺命;菩提树下,他们曾为了一个细节争得脸红脖子粗……
  脑海中浮现这些场景的,又何止是贾文献一人,重渡沟村百姓的滴滴泪水,都是过去一幕幕回忆的结晶。马海明追悼会在潭头镇举行。重渡沟村的父老乡亲来了,抱犊寨景区的同事来了,伊河漂流景区的同仁来了,栾川旅游系统的伙计们来了……1.8万人的送葬队伍,把这个豫西山区小镇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一步步向前挪动着,都想再看一眼这位“泥腿子干部”。
  妻子关长荣哭干了泪,她说:“也许,海明是上天派来专门开发重渡沟的,如今,景区开发成了,大家富了,他就走了……” 当年8月,重渡沟村村民捐资80多万元,在重渡沟景区为马海明建起了纪念园,竖起了铜像,立起了功德碑,碑文曰:………… 开发重渡 福泽一方 历尽艰辛 荣辱皆忘 魂系梦萦 昼思暮想 ………… 千秋楷模 日月昭彰 立碑慰痛 永世不忘
马海明走了,他的身影永远留在了重渡沟的山水之间。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向马海明献上一束花,深鞠一个躬。
  微风轻轻吹过,飘来沙沙响声。人们抬头向马海明陵园背后的山坡望去,那片竹林,郁郁葱葱。现在,重渡沟人真富了:全村95%的家庭开设了家庭宾馆,年收入高达4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超过3万元,家产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农户不断涌现。
  重渡沟的成功开发,成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典范,被称为“重渡沟现象”。栾川县以此为样本,探索出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栾川模式”,与宁波经验、焦作现象并称中国旅游发展的“三大模式”。
2013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到重渡沟村考察,得知该村农户通过经营家庭宾馆过上了小康日子时,他说,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拓宽就业门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而且能够传播新的生活方式和促进乡风文明。
  去年5月4日,贾文献代表全村村民给汪洋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重渡沟村一年来的新变化。汪洋亲笔回复:“群众的幸福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你们生活好,我们就开心。”
重渡沟忘不了马海明,栾川县忘不了马海明。
  2014年6月30日,中共栾川县纪委、栾川县监察局下发《关于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的决定》;2015年5月27日,中共栾川县委下发《关于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深入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的决定》;2015年6月9日,栾川县组建“马海明事迹报告团”
  ……

作者:李三旺 通讯员:李艳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