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洛阳:打造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http://www.hnta.cn 2015/2/17 12:26:37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
    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浪潮中,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量自不待言。坐拥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洛阳,必须抢抓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打好文化旅游产业这张牌。在洛阳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雪枫强调,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需要突出七大重点,文化旅游复兴是其一,而文化复兴首先是文化旅游产业振兴,要按照“全景洛阳”理念,把洛阳打造成最具中国元素、最有中国特质、最富中国味道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1月21日上午,洛龙区关林镇原洛阳明花洗涤剂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厂房。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的来访,让八里唐艺术文化公园董事长张波颇感惊喜。“项副部长来洛阳参加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听说我们几个有梦想的年轻人正把老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就利用开会间隙直接来了。”张波回忆,项兆伦实地调研了园区的各个功能分区后,给了他们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个项目是80后“海归”张波和伙伴们为实现文化梦想而投资的,本来想着悄悄实施,等开园时再公之于众,没想到洛龙区政府得知后非常重视,汇报到市里,没想到主管市领导亲自过问,更没想到项副部长也亲临现场指导。
    “有了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张波说。和八里唐艺术文化公园一样,无论对开放招商项目还是本土文化企业,洛阳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与支持。这不仅提振了文化产业经营者的自信,也吸引了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盘点刚刚过去的一年,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乏亮点。一批重点文化项目进展顺利——谋划实施了50个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等项目正式启动,关圣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白马寺缅甸佛殿苑、泰国佛殿苑扩建工程竣工开放;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双申遗”成功,新增世界文化遗产2项5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取得新进展,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省首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落户高新区。
    文化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中央新影华夏文化产业园、隋唐百戏城文化产业园、中国动漫之都(洛阳)产业园、孟津牡丹文化产业园、汝阳大虎岭公园户外运动体验基地、宋相吕蒙正生态文化园等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引领作用逐渐显现。
    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众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来洛寻根、朝圣和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成为集牡丹画展览、交易、学员培训、创作交流和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品牌。以节庆、收藏、书法、绘画、戏曲、摄影等为主的特色文化,均具备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化旅游业态特色明显——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重点文化企业。牡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牡丹瓷、唐三彩、仿古青铜器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把盘活文化资源作为放大优势、打响品牌、形成集聚效应的重要途径,使文化产业这棵“幼苗”得到精心呵护。“春江水暖鸭先知”,示范效应引发“滚雪球”,一批特色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让文化旅游产业的话题越来越热。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虽然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相当多的短板: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涵盖面较窄现象依然存在;多数文化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研发及生产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大繁荣大发展,还需打破瓶颈,持续发力,挖掘文化底蕴,激发产业活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从全国看,文化消费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具有广阔空间。从全省看,洛阳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让其拥有周边城市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对洛阳而言,文化品牌是最叫得响、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品牌。
    洛阳必须抢抓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机遇,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高端设计、品牌引领,以传承弘扬河洛文化为重点,深度整合,强化项目支撑和品牌塑造,促进文化、文物、城建、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突破。
    论担当,任重道远;看机遇,千载难逢。新的征途上,文化旅游产业振兴支撑文化全面复兴,“让世界重回洛阳”梦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作者:常书香 通讯员:刘玥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