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市民幸福感
http://www.hnta.cn 2013/11/29 9:19: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八朝古都,韵味悠长。在满城菊花的映衬下,古城开封更显得秀美厚重。无论是徜徉在御河两岸,还是信步在鼓楼周边,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开封人谈起开封的历史和文化时表露出来的骄傲与自豪,他们对开封文化产业阔步发展的欣喜与幸福溢于言表。

    中国开封第31届菊花文化节开幕当天,旅游业者史珺站在复建鼓楼旁,抬头仰望,天高云淡,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她身上,温暖惬意;俯下身来,满眼芳菲,嗅一嗅,那怡人的清香沁入她的心脾。

    在国内一家大型旅行社工作16年之久的史珺,已经记不清来开封的次数。“在开封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史珺的切身感受。十多年前,当她第一次带团来开封时,仅有的几个旅游景点让她感觉非常轻松:“早晨从郑州带团过来,白天把几个著名景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不耽误回郑州吃晚饭。”

    渐渐地,史珺感受到了工作内容的变化:“以前带团根本不用在开封过夜。但是,后来我们发觉一天的时间远远不够,特别是大型水上实景剧《大宋·东京梦华》在清明上河园上演后,很多游客要求住在开封欣赏这一剧目,他们希望通过剧目豪华的场景、经典的宋词和高科技的舞美,来追溯这座古城辉煌的历史。”

    “挖掘的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旅游‘菜单’愈加丰富,逐步形成了一条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让人沉浸在古城厚重的历史中欲罢不能,这是我对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直观感受。”史珺坦言。

    诚如史珺这位外地人所言,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但在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找准发展突破口?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与广泛的讨论,全市上下形成一个共同的观念:一座古城要让历史文化放射出时代光彩,就必须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品牌。与其他产业相比,开封的文化产业更具优势,更能出成效。于是,开封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科学决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各项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清明文化节展示了古城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蜿蜒旖旎的御河使“北方水城”的风貌重现;有着30多年历史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鼓楼复建重聚开封城市力量和信心;龙亭、铁塔等老的知名景点根据各自特点,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宋宫廷文化展示区和佛教文化展示区……开封市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一个又一个有影响力的项目、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活动。

    初冬的夜晚有些寒冷,但是市民刘爱文陪同远道而来的朋友仍然徜徉在御河之畔。霓虹灯装扮下的御河,显得更加美丽而富有生机,各种颜色的彩灯如梦似幻,让人感觉一切仿佛在梦中。

    刘爱文偕老友踏上那挂着大红灯笼的游船,伴着岸边原汁原味的宋词乐舞和地方戏曲缓缓前行。看着这幅宋风浩荡的流动画卷在面前缓缓展开,刘爱文的老友深深陶醉于“北方水城”、“东方威尼斯”的神韵之中:“御河是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又一金字招牌和闪亮名片,是开封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过程中浓墨重彩挥洒的精彩一笔,它向世人展示了开封的博大厚重,让人对开封的历史文化有新的感悟和体验。”听到老友对开封发自肺腑的赞扬,刘爱文的笑容里满是自豪和幸福。

    面对开封文化产业结出的累累硕果,广大市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退休教师魏松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开封。谈起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向慢条斯理的他情绪有些激动:“宋风宋韵愈发浓厚,发展理念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会不断上演。作为一个老开封,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自从鼓楼重新屹立在古城街头,魏松云闲暇时总要拉着老伴到鼓楼广场走一走、看一看。仰望巍然耸立的鼓楼,魏松云怎么看也看不够,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溢于言表。“以前,开封很多的文化资源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现在,菊花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连接龙亭湖和包公湖的御河今年正式通航,开封人心目中的鼓楼重新‘站’了起来,这些都是咱开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力证明。此外,开封市还有享誉中外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我国首个室外水上演艺秀《银基O秀》,以开封历史人文为主线、由深圳华侨城著名导演执导的大型多媒体歌舞秀《千回大宋》……如果说开封是一顶光彩夺目的皇冠的话,它们是皇冠上那一颗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谈起开封市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魏松云如数家珍。 

    在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征程中,城市仅仅是一个方面。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城市人眼中,农村是一个田园牧歌似的梦。

    但是,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曾经困扰着广大农民。许多人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看不上一场电影。他们同样渴望知识来改变命运,期盼文化娱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人民的需要,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为了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局面,近年,开封市加快农村文化发展步伐,一个又一个启人心智的农家书屋相继建成,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出在田间地头热闹上演。滚烫的文化血液在农村大地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从城市流向乡村,广大农民从中取得了知识的火种,点亮了人生的梦想。

    “自从村里建起农家书屋后,俺就经常到这儿看书借书,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科技书籍。如今俺家靠种植蔬菜,年收入好几万元,这都是在书屋里找到的宝啊。”11月20日,正在农家书屋查阅白菜种植技术的尉氏县蔡庄镇前王村村民王立伟告诉记者。在该县十八里镇巩家村,村民巩德水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到一本《科学养鸡技术》后,运用从书上学到的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看今朝,硕果累累满枝头;展未来,蓝图宏伟续辉煌。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广大市民也对开封市文化产业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许。正如61岁的刘爱文所言:“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五千多字的全会公报直接论述文化事业及产业的就有数百字,足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及产业的高度重视。乘着这股东风,相信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将会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多地惠及于民。”
作者:康冀楠 通讯员:孙璐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