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让开封民俗文化更具竞争力
http://www.hnta.cn 2013-3-13 10:01: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春节前,文化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号召人们加强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同时,我省也开展了“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的推荐评选工作。蛇年春节已经过去,身边的年味儿渐渐变淡,在明媚的春光里,我们回望春节期间的盘鼓、旱船、高跷等民俗表演,在宋文化的浸润中思考开封春节文化特色何在?有哪些文化现象仍然活力四射,有哪些经年不见行将淹没?文化古都能不能在打造“春节文化特色地区”方面有新的建树? 

民俗表演公园多街头少 
    今年,开封市各大景区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宋文化春节习俗。以宋文化为突出特色,春节祭祖大庙会、宋文化民俗表演等节目,为加强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园里举办的书画名家精品展、书画绝活现场展示、书画家现场创作展示、精品根雕展、传统婚俗展、老电影展、名人雕塑展、传统工艺品现场制作等,让游人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月7日,市民张建国说,和公园相比,春节期间开封街头的民俗表演并不多,即便有,大多数活动也多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其中的深厚内涵。有些民俗活动力图还原情景、细节,但仍有粗制滥造之嫌,形似而神不似。精彩的民俗演艺多半是公园内的特定表演,真正的开封街头艺人难觅踪影。

    和张建国有同样感受的开封市民不在少数,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封众多的春节民俗文化在街头几近消失。原有的开封春节民俗,肘阁、蹦杆轿、跑驴、蚌舞、旱船、变脸等在街头难寻其踪;顶幡、皮影、木偶、说书、杂技、魔术等表演如今也只能在公园中才可见到;剪纸、琉璃画、木雕、木版年画、吹糖人、捏面人、糖画、冰糖葫芦等民间手工艺成了稀罕物件。往日古都街巷中的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如今,即便在过年时,开封特有的春节民俗文化也显得太过单薄。

    从开封推荐清明上河园和中国翰园两个景区的宋文化春节民俗展演为开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的举动不难看出,开封民间的春节民俗活动由于长期缺乏良好的继承和培养,不少的民俗逐渐地从人们生活中消失,即便经过精挑细选,也很难挑出几个像样的具有春节文化特色的地区进行申报了。 

能否入选全国“春节文化特色地图” 
    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世界上绝无仅有。对于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早已成为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成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春节,一年一度,总显得弥足珍贵。

    春节怎样过才好?为加强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2012年12月13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部署2013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及推荐“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挖掘、集中梳理我国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向社会全面提供本地区节日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了解、体验春节、元宵节习俗及相关活动提供便利,使遗产更好地服务社会,使社会更好地认识遗产。

    开展“春节文化特色地区”推荐活动,在地方申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春节文化特色地区”,制成“春节文化分布图”,于春节前一个月左右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春节期间,公众可根据“春节文化分布图”,选择感兴趣的地区前去感受各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能否入选全国“春节文化特色地图”,开封充满期待。

    在文化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后短短一个月内,湖南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春节文化特色地区”评选活动,并确定了13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人们沿着“春节文化特色地图”去特色地区感受特色春节,乐趣无穷。为把传统年味留住,和湖南省一样,2013年春节前,浙江省文化厅也对外公布了26个浙江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

    与此同时,我省也在做着这项工作。3月6日,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艺术科科长房子方告诉记者,在河南省文化厅转发了关于评选“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的通知后,开封及时转发文件,认真组织,精心部署,通过梳理和审议,最终推荐清明上河园和中国翰园两个景区参加“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的评选。对于评选结果,大家仍在期待中。 

春节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彰显的是地方特色,各有千秋。

    作为古都,开封春节文化底蕴深厚,与别处相比有着别样风景。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开封的传统春节习俗源远流长。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节日盛况:“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亲自率领盛大的队伍参加赏灯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岁旦族党会拜》中说:“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这样的场景把当时大家族200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庙会、民间社火、抬阁、秧歌、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仍活跃在民间,春节期间,开封的五县五区精心策划与组织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展示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唤起民众参与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融入生活。

    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在金明广场举行的民间文艺展演让开封群众饱尝了地方特色文化盛宴。以民间游艺展演为主,有秧歌、旱船、腰鼓、空竹、二鬼摔、狮子舞、盘鼓、卧拐秧歌等,把过年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以猜灯谜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群众积极参与到合唱、模特表演、二胡、舞蹈、戏曲等文艺演出中。在舞台两侧另设灯谜擂台赛分会场,用红灯笼悬挂灯谜,让到场的市民积极参与其中。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如撂石锁、麒麟舞等,让现场的群众大呼过瘾。游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亲身感受春节民俗文化的魅力。

    春节庙会期间,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每日10时,公园里举行的盛大的祭祖大典。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祭拜轩辕黄帝大典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彰显了龙的传人齐心协力构筑文明和谐社会的豪情壮志。

    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看花灯的民俗流传到宋朝时,就成了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街头有各种杂耍,十分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记载:“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正月十五,华灯初上时,开封的街上红灯笼照出火热的过年气氛。再到公园里看看,更是热闹,花灯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在花灯前留影,好不兴奋。 

春节民俗文化挖掘和保护有待精耕细作
    3月6日,龙亭区文化馆馆长李森说,在开封,社火早已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过去,在开封跳社火可将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空竹、盘鼓、摞石锁、麒麟舞、唢呐、蹦杆轿、二鬼摔、民间绝技绝活等民俗纳入其中。在乡村,群众组织各种社火队,为群众表演,场面十分热闹。

    现在的春节民俗总显得热闹劲不足,怎么过都不过瘾。正因有了这样的刺激,开封的民俗爱好者关注着,反思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内涵,促进广大民众了解并自觉参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保护,成为开封文艺工作者最大胆的尝试。过年前的两个多月里,每天李森都会带着馆里的工作人员到黄河岸边的村里寻找农村的春节文化特色。大辛庄、大李庄、丁庄集的盘鼓,小马圈村的腰鼓,原地旱船等,每一次发现都给李森带来惊喜。一次又一次地寻访村里老人,挖掘文化内涵,加紧整理和训练,争取在春节期间给群众办个展演,李森和他的同事忙活着。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场精心准备的极具春节特色的民俗表演在柳园口乡政府院内举行。盘鼓声震天响、腰鼓声热闹非凡,秧歌、旱船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引来了众多群众的参与。柳园口乡十几个村的盘鼓队、腰鼓队、旱船队纷纷亮相,阵阵鼓声和欢笑声为蛇年的元宵节增添喜庆气氛。

    柳园口乡小马圈村盘鼓队的领队朱嫚今年刚满25岁,年纪轻轻,却被开封盘鼓的魅力深深吸引。朱嫚说,开封盘鼓历史悠久,雄壮响亮、威武浑厚,仅在小马圈村已相传百年,逢年过节人们喜欢将家中的盘鼓拿出来,聚集在村里的晒麦场上,敲打起来,过年的热闹劲儿就别提了。

    一场场精彩的表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人们不禁感叹道,原来开封还保留着这么多的民俗活动。为了重新挖掘和梳理开封的春节民俗,将已断了线的民俗继承下来,开封各县区的文艺工作者并没有闲着。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艺术科科长房子方说,我市的文艺工作者经常到乡村寻找线索,和村里老人聊天,查阅书籍,尽可能地把这些民俗继承和保护下来。然而,这并不是哪一个部门就可以办成的事情,更需要政府的支持。重拾开封的春节民俗,挖掘和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这些民俗进行精耕细作,改编成有品质、有内涵、经久耐看的节目,使之成为开封旅游的重要资本,显得紧迫,势在必行。 

让民俗文化为开封带来经济效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代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的春节越过越新潮,千奇百怪的过节方式不禁让人担忧。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中华民族的春节文化特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淡出,我们将逐渐失去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任鹤林说,对于开封来说,除了公园里专业人士表演的春节民俗节目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之外,开封还有很多民俗文化值得挖掘、保护和发扬光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豫剧、河南坠子、二夹弦等地方戏唱响开封的大街小巷。那个时候,名家名角在开封会聚,仅兰考一带大大小小的豫剧团就有上百家,只有在开封唱出名堂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家,才会被大家认可。而河南坠子有着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中原民族风格,唱腔优美动听,追根溯源还是和开封息息相关。

    春节,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初春时节,放风筝是个令群众期待的民俗活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封的风筝享誉全国,当年的潍坊风筝节也会特别邀请开封的风筝行家到现场点评。现在,潍坊已经被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举办了数届国际风筝节,潍坊风筝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把开封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其实,风筝和开封有着深厚的渊源。宋代时候出现的“神火乌鸦”,就是利用风筝装上火药,投放到敌营上空,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在开封,现在民间依然有很多制作风筝的高手,保留着制作风筝的独特技艺,他们希望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期盼开封的风筝能够重塑辉煌。

    开封想要打造“春节文化特色地区”,这些民俗需要尽快“盘活”。我们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仅是出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春节民俗文化带来的还有文化产品的销售、旅游事业的繁荣,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也日渐凸显。

    离开封不远的洛阳,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在春节期间举办河洛文化庙会。今年的春节,庙会汇集了豫西风味的民间踩高跷、腰鼓、秧歌、旱船、舞龙舞狮等群众参与性强的社火表演。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表演艺术家轮流现场表演的国家非物质文化大展演,让游人观赏到老北京面塑、晋南威风锣鼓、东北口技等民俗节目。在豫西民间艺术精品展销会现场,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项目介绍人展示的技艺,令游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长达16天的庙会,共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每张门票10元,仅门票一项,河洛文化庙会就有近千万元的收入。4年来,洛阳春节河洛文化庙会热闹不减,人气如此之旺,在于洛阳对春节文化很好地传承和保护,也在于洛阳借助春节民俗文化重传统、接地气的特点,打好庙会牌,为洛阳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增砖添瓦。

    任鹤林说,开封很多的民俗文化因为得不到充分的继承和保护逐渐失去了文化竞争力,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民俗表演未能得到深入挖掘和整理,在打造“春节文化特色地区”方面,开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要像洛阳一样,我们可以与各级媒体合作,选择开封部分的“春节文化特色地区”,拍成纪录片,配合专家的访谈,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还可以邀请国内节日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到开封,共同 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春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对开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封,投资开封。

    政府重视,民间配合,积极挖掘和整合开封的春节民俗资源,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作可创造经济效益的实物。将开封打造成“春节文化特色地区”,打造成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开封该沉思,应努力。
作者:闫漫 通讯员:牛菲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