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济源:为太行织绿衣保黄河清又清愚公故里十年筑起沿黄生态屏障
http://www.hnta.cn 2012-7-3 15:45: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7月2日,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现场。从泄洪排沙观景台上望去,三条 “巨龙”喷薄而出,巨浪滔天,惊涛拍岸;而登上大坝,眼前则是山明水秀、碧波万顷、风光旖旎。邯郸游客张海利感慨: “调水调沙令人震撼,清凌凌的黄河水动人心弦,绿色生态济源更让人惬意!”
        “黄河清、天下平”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据统计,黄河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平均每年有16亿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在黄河济源段投资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像在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添置了一个 “巨筛”,将黄河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过滤在这里。
        每年集中20天左右调水调沙,打造了黄河小浪底观瀑品牌,更让清凌凌的黄河水成了愚公家乡的金字招牌!
        小浪底水质监测站由国家环保部实施远程终端控制,该站负责人赵宗生说:“从10余年来的数十万个监测数据看,除每年调水调沙期间溶解氧浓度偏低,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都为 ‘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济源还属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境内50余条河流汇聚黄河,水土流失面积达151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近八成,年均水土流失433吨。
        自小浪底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以来,愚公家乡为保住 “清清的黄河水”,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和城乡植树造林,关闭了近百家影响环境的小型企业。王屋山水保生态建设被列入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率在85%以上。砚瓦河、大沟河、白道河等流域已由荒山秃岭变成茫茫林海。全市林木覆盖率在52.4%以上。
        从小在砚瓦河边长大的大峪镇王庄村民薛振介绍,以前天一旱河就断流;遇上暴雨,裹着泥沙的洪流直奔黄河。现在沿线荒坡栽上了树,河水常年都是清的。
驱车行驶在济源沿黄山间公路,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郁郁葱葱,与黄河宽阔平缓的水域交相辉映,构成了北国江南的曼妙图画。在黄河三峡拍婚纱照的崔丽丽说: “这里山很绿,水很清,很有桂林的味道!”
        良好的生态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发展,激活了愚公家乡的旅游经济。统计显示,济源现有动物近700种、植物1800多种,被誉为中原地区天然动植物王国。去年,全市接待游客4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亿元。
        随着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的开发和建设,地处中原地区上风上水位置的济源,将为黄河下游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作者:纪吕新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