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互联 >> 正文
《河南日报》以旅游激活乡村 用美丽改变贫困
http://www.hnta.cn 2017/11/15 14:48:19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山岭和田园蓬勃着无限深意,旅游和扶贫交汇出幸福的乐曲。11月9日,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和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在信阳新县举行,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会议总结推广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及扶贫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省政协副主席张广智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相关单位参加会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我省旅游业主动担当,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成为共建共享、就业创业和农民致富的大平台。2013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重渡村调研乡村旅游工作,对重渡沟乡村旅游发展和家庭宾馆管理模式给予高度赞扬:“重渡沟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在全国都有借鉴意义,重渡沟的经验值得推广。”栾川模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称为旅游脱贫的“河南经验”“中国经验”。

    本次会议,全省各地各部门分享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党建+旅游”“交通+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会者纷纷表示,乡村旅游后发优势强劲、旅游扶贫将大有作为。

    不谋一域者无以谋全局。我省乡村旅游的一系列成绩取得,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近三年,我省以旅游推进乡村扶贫的政策密集出台。

    《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80万人脱贫。

    《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从2017年到2019年底,全省1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河南省旅游转型升级行动中》提出,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3亿人次。

    经过连续多年的持续打造,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会议透露,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旅游系统共结对帮扶贫困村1120个。全省旅游行业与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共签订有机鲜活农产品定点采购合同605份,合同金额近2.89亿元。

    大会开始前,与会人员观摩学习了新县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大地就是舞台,村民就是演员。如今的革命老区新县,处处焕发出时代的活力。田铺大弯创客小镇、时尚的大别山露营公园、古朴宁静的西河村,吸引着大批游客来此触摸乡愁,休闲度假。新县县委书记、旅游委主任吕旅介绍,贫困户农民通过以土地、房屋、林地入股,在景区务工、表演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去,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一名83岁的老奶奶每天在景区表演织布,能拿到工资1500多元。

    “一些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靠每天给绘画者当模特儿,一天能挣100多元。”嵩县县长宗玉红在典型发言中介绍,嵩县黄庄乡手绘小镇与省内外50多家美术培训机构签约,接待美术写生的学生。不少村民兼职当起了模特。一个暑假,来写生的城市孩子吃光了全村所有的羊。村里的玉米、湿花生、核桃、红薯等土特产,还没完全成熟就被抢购一空。

    省政协副主席张广智对乡村旅游扶贫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张广智提出,乡村旅游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领域。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一定要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政府帮扶与市场促进、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等几方面的重要关系,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提振脱贫信心。

    大会还对全省旅游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

    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表示,当前,我省旅游业上下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发挥好旅游业的综合功能,促进乡村振兴,把旅游业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代表典型发言摘要

    围绕“一群一带”布局 创新“双三加”脱贫

    □鹤壁市旅游局局长张涛

    鹤壁确立了“立足太行山区古村落、古民居和丰富多彩的自然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带脱贫”的造血式旅游扶贫开发思路。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建成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19个,26个乡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7076名贫困群众和30个贫困村实现双脱贫。

    一是实施“景区+村+贫困户”景区带村带户模式。凉水泉村与古灵山景区合作,每年仅租赁房屋、林地等就使贫困户户均增收2.3万元。卧羊湾、杨圮屯村也是这种模式的受益村。二是实施“旅游公司+农户+贫困户”公司带户模式。淇滨区桑园小镇引进西安鼎兴集团,注册鹤壁市太淇旅游公司。使37名贫困劳力年均增收18000元,解决就业岗位220余个。淇县赵庄村村委与农户成立公司,鹤山区狐尾沟组建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入股经营,每户年均保底收入2万元。

    全市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脱贫能力。一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累计投入5亿余元,完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二是举办节会,聚集人气。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原金色乡村旅游季”“鹤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推介会暨自驾游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三是借力金融,助推发展。东掌村33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165万元,入股天信凤桐公司,打造农业旅游综合体,将带动周边3个村400多户贫困户脱贫。四是拓展服务,促进就业。参与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工作的贫困人口达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精准扶贫

    □南阳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局长党长双

    目前,南阳市14346户、38817人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就业创业实现了脱贫。针对矛盾和问题,我们开动脑筋,创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方城县针对投资风险问题,整合8个乡镇1400多户贫困户,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由七峰山景区担保,向银行申请了7000多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由七峰山景区集中使用,用于景区开发建设,贫困群众除可在景区安排就业外,每户每年还可从景区分到6000元红利,实现了景区发展和群众脱贫的双赢。镇平县巧妙运用国家“三农”政策,破解用地紧张问题,采取土地流转的办法,整合杨营镇土地1万多亩,引进社会资金,建成了观赏品位较高的中原荷花博览园,通过集中连片种植莲藕和莲藕深加工,当地贫困群众既可每年获得土地租金,还可就地实现就业创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6个合作社良性发展,实现200余户有效脱贫。内乡县针对贫困群众思想顾虑多的实际,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村干部和党员在旅游扶贫中率先垂范创造了党建+旅游+扶贫的好经验,旅游带动就业人口3万多人,实现5450贫困户脱贫,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

    旅游扶贫离不开资金支持。南阳要求从市到县都成立旅游公司,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区成立了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累计融金10.8亿元,已到位8.1亿元,搭建起了旅游投融资平台。

    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实施四大行动计划

    □嵩县人民政府县长宗玉红

    嵩县通过实施“572510工程”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即:每年打造5个特色小镇,三年覆盖全县16个乡镇;提升7条生态景观廊道,建设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办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打造10条沟域经济带,形成城乡共融、山水相映的“5A嵩县,全域旅游”的美丽图景。预计到2019年,“旅游+扶贫”将带动嵩县3.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具体表现在“四大行动计划”中。

    一、实施“旅游+美丽城乡”行动计划,打造“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推进多规融合、打造特色小镇、营造美丽环境。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整合涉农资金28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

    二、实施“旅游+休闲农业”行动计划,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创业就业。

    三、实施“旅游+社会公益”行动计划,汇聚社会爱心助力精准脱贫。2016年8月20日,面向全国发起“帮扶一个贫困户,嵩县山水任你游”大型爱心公益活动。一年多来,共有1206位爱心人士与嵩县的贫困户结对帮扶。

    四、实施“景区+精品民宿”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农家宾馆的升级版。在通过招商引资开展建设的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市民下乡参与精品民宿建设,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打一场“旅游+扶贫”发展精品民宿的攻坚战。计划明年5月底前,一期发展精品民宿1000套以上,新增床位20000张。

    “起舞”山水间 “逐梦”乡村游

    □新县县委书记吕旅

    2017年,新县游客接待量达40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3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比达56.6%和67%,同比分别增长68.5%和79.2%。新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32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2个贫困村、2297户7683名贫困群众通过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新县创新“1+3+N”的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建立县有旅游委、乡有旅游办、村有管委会的三级旅游管理体系。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资金,设立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实现政府筹资、部门争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民间注资“多轮驱动”。

    推进“六小工程”“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建成A级旅游公厕225座;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百人以上自然村通“致富路”,形成以文化廊道、生态绿道、休闲慢道、登山步道为主的乡村旅游风景线;实现重点景区和精品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全覆盖。大力推广“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流转入股,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达30%以上,通过入股股金、就业薪金、资产租金收入,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发展全域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

    □济源市大峪镇政府党委书记张中联

    大峪镇位于济源市西南山区,地处小浪底景区、王屋山景区的连结廊带,3万余人,其中省定贫困村10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28户820人,已有5个贫困户摘帽,156户612人脱贫。今年前三季度,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8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带动50余户200余人脱贫。

    近年来,大峪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凝聚旅游扶贫合力。农旅一体有声有色。按照“农业+旅游”的思路,由传统粮食作物种植转向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

    目前,全镇共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制种5030亩,带动贫困户28户,种植薄皮核桃1.4万亩,带动困户32户。工旅一体多姿多彩。按照“工业+旅游”的思路,将旅游元素融入工业项目。偏看国电大岭风电场项目,座座风机如迎风前进的巨轮,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寺郎腰计划实施的“七彩风车”风电项目,计划将座座风机打造成七彩风车景观;反头岭、槐姻光伏发电项目,满山遍野壮观、磅礴的光伏发电板,吸引着无数游客拍照留影,这些工业旅游点为美丽乡村游增添新元素,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旅游效益、扶贫成效的一举多赢。

    主动担当谋共享 携手并进新时代

    □驻马店老乐山风景区董事长王伟

    老乐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景区周边也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确山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通过“四个结合”,实现“四个共享”,使景区发展成为了拉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幸福引擎”。具体如下:

    一、景区规划主动与扶贫责任结合,实现旅游和民生共享。积极与景区所在地党委政府对接,主动认领脱贫任务,建立一户一台账的旅游扶贫档案。二、景区发展主动与农民增收结合,实现财富和机遇共享。将贫困村、贫困户的林地、荒地等资源进行量化,入股旅游项目,共享产业红利。直接安排300余名贫困群众从事景区工作。流转土地1500亩,吸引景区周边农户入社发展。景区建设主动与乡村振兴结合,实现生态和发展共享。帮助5个村50%的贫困户脱贫,对毗邻景区的贫困村进行整体搬迁,集体安置,融入景区建设,直接帮扶4个村民组脱贫,并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200元敬老补贴。投资487万元帮助董庄、常庄等村建设村室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三、景区文化主动与乡村文明结合,实现扶贫和扶智共享。大力弘扬老乐山红色革命文化、道教养生文化、重阳孝道文化等,提升乡村整体文化素质等。

    以工匠精神打磨扶贫乡村旅游作品

    □九鼎德盛集团董事长、九鼎德盛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保盈

    近年来,九鼎德盛积极响应省旅游局组织的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共参与全省9市22县24个村庄的旅游扶贫规划,通过规划投入资金和时间成本折合资金达600多万元。其中2016年完成旅游扶贫项目18项,分别为嵩县车村镇铜河村、龙王村、明白川村、天桥沟村;内乡县葛条爬村等。2017年积极参与旅游规划扶贫6项,分别为济源市下冶镇坡池村、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常庄村、遂平县嵖岈山镇红石崖村、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官福山村、马蹬镇青龙咀村。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九鼎德盛总结出了“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一是提升造血能力,科学构建乡村投融资结构。乡村扶贫,要做到永续发展就需要关注乡村的组织结构、乡村的投融资平台、盈利模式、利益分配机制等内容。二是提炼符号,发展壮大独具特色乡村文化。在旅游扶贫中的主要责任就是复原和再造农村的人文符号,并将人文符号嵌入到可持续的旅游商业模式中。在蒿地掌的规划中提炼了当地近30项建筑特征符号,这些符号组成了南太行最具特色的当地建筑文化。三是共融共生,培育乡村旅游和谐生态圈。构建政府、村委会、开发公司、当地村民、游客群体等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生态圈。在五位一体中解决产品和产业结构。

    兴旅游 美乡村 富百姓

    □河南宝泉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张海明

    宝泉旅游度假区位于辉县市薄壁镇西北部太行山区之中,是我省“三山一滩”中太行山的精准扶贫重点。以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为首的春江集团筹资5.6亿元开发建设宝泉旅游度假区,经过三年多建设,建成了游客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河南省首家上市新三板的自然山水景区。

    近年来,宝泉旅游度假区立足整体脱贫,实现集体、村民共同受益。

    率先突破精准扶贫重点。出资8000万元建设“宝泉花园”精准扶贫工程,建设18栋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居民楼,配套学校、幼儿园、养老院、超市等及绿化美化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山区居民出行难、就医难、入学难等实际民生问题。

    解决“安居”,还要解决“乐业”,精准产业扶贫。首先,鼓励支持村民返乡就业。村民搬迁后,可返乡返聘为景区内部职工,由景区实行统一管理。安置周边村民任大巴、观光车司机及保安、片区管理等各类岗位80余人。其次,原有村民的土地景区给予流转。林地景区补贴、村民的退耕还林款、粮食直补款、生态公益林款以及其他惠农政策等仍由村民享有。再次,走“旅游+民俗+特产”的综合发展之路,引导周边乡村贫困户参与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度假区环境维护、接待服务等。度假区周边圪针庄、沈庄、潭头、平甸等村庄农家乐、农家宾馆200余家,解决就业人口800余人。

    相关链接

    全省旅游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一、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旅游局(委)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新乡市外事侨务旅游局、鹤壁市旅游局、三门峡市旅游局、南阳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局、信阳市旅游局、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

    二、旅游规划单位

    河南九鼎德盛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南郑大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南阳师范学院(国土资源研究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河南观和旅游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河南开元盛世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广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三、A级旅游景区

    郑州二七区樱桃沟旅游景区、洛阳嵩县白云山景区、安阳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景区、焦作博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许昌鄢陵县金雨香草温泉度假旅游区、鹤壁浚县大伾山风景名胜区、南阳方城县七峰山生态旅游区、信阳商城县西河风景区、驻马店确山县老乐山景区、新乡辉县市宝泉景区、漯河西城区沙澧春天生态园、三门峡卢氏县豫西大峡谷风景区、济源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永城市太丘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固始县西九华山景区。
作者:刘春香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