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互联 >> 正文
《河南日报》走进“三山一滩”: 旅游扶贫扮靓南太行
http://www.hnta.cn 2016/4/6 10:23:07 来源: 点击: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位于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境内的南太行风景如画,旅游景观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依托品牌旅游景区,发展山区生态、民俗旅游、林下经济,辐射带动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旅游扶贫富山乡

    3月30日,虽然是旅游的淡季,在太行山深处的修武县一斗水村,村民李晚富的农家小院里依然是游客盈门,人声鼎沸。老两口张罗着招呼客人,儿子儿媳在厨房里忙活。

    “真是没想到,俺们深山沟里的老房子还能吸引这么多城里人大老远地跑过来住”,李晚富笑着告诉记者。其实,在六七年前,李晚富还是个老脑筋的“山里人”,那时候,李晚富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来自上山采药,“一年下来连一万块钱都赚不了”。

    2008年前后,深藏太行深处的一斗水村独特的太行民居风貌渐渐被世人了解,来此探访和旅游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村里瞄准了这一商机,开始鼓励村民开办家庭旅馆接待山外的游客。

    刚一开始,响应这一号召的村民并不多,“很多村民认为山里人的本分是种好地,搞农家旅馆投资不小,能不能见到效益啊。”一斗水村村长郭天平说。

    而那时恰巧因为腿部受伤,行动不便,赋闲在家的李晚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晚富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简单整理出来十来个床位,李晚富的山村客栈开了张。可一年下来,收益并不佳,“连吃了几只土鸡都能掰着手指头算出来”。

    但是,李晚富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真材实料,把山里最好的东西呈现给游客。渐渐地,通过游客们的口耳相传,李晚富的客栈名声慢慢在背包客中叫响,热心的网友给这家店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李家大院”,李晚富的客栈也成了太行山旅游网络攻略中必去的推荐站点。“去年一年,光土鸡就消费了200多只。”

    看着家里的生意红火起来,2012年,在郑州当物流公司主管的大儿子李东升放弃了每月四五千元的工资,和媳妇回到一斗水村,在家给李晚富帮忙,小儿子李东杰也回村办起了一家“村村乐”的网站,专业做起了一斗水村旅游的网络宣传推广。

    而今,这个只有200多口人的太行山小村,干起来农家旅馆的就有近二十家,客房300多间,每年可以接待游客近4万人,很多外省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太行山片区中,散落着很多依旧保留着独特风貌的太行古村落,随着近些年来,户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的兴起,这些远离核心景区、不为人所熟知的贫困古村落正在成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依托品牌景区影响力,结合当地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云台山景区管理局正在尝试走一条借力旅游实现贫困山村整体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毕东林介绍,借助云台山景区在国内的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平台向全国游客推荐景区范围内的古村落,借此导流客流量;将景区内的古村落进行详细调查,纳入整体的云台山景区开发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太行山古村落的整体旅游开发中去。

    “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形成核心品牌景区,主打自然景观观光游,辐射带动深山、浅山区发展让游客‘留得住乡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毕东林说,纵观整个南太行片区,知名的风景区不少,各具特色的太行古村落更是资源丰富,因此,这种以旅游带动山区扶贫工作整体推进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示范意义。

    山区扶贫不应走“寻常路”

    3月29日,刚吃过早饭,沁阳市常平乡前和湾村村民杨文亮放下碗筷,拿起柴刀就往后山的灌木丛里跑。他和几个村民一起将野生的圪针树砍得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根,然后将一株株小枝条嫁接到上面。

    “再过两年,这可是俺们脱贫的摇钱树哩。”杨文亮笑着告诉记者,他嫁接上去的是一种叫做皂刺的植物,因其上生长的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市场价格一直走高。最近村里培训了老杨皂刺的栽培技术,后山漫山遍野的野生圪针树也可以就地取材。

    “一棵皂刺可以收获一斤多刺,按照现在市场价格40多元计算,一亩地可以种植200多棵,一年下来的纯收入就是近万元。”杨文亮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而且,皂刺耐旱几乎不用管理,成本十分低廉。

    与前和湾村因地制宜的扶贫项目一样,山路平村的扶贫项目也颇具特色。在一片盛开的杏树林中,远远地就能听见鸡鸣鹅叫之声,当地村民借助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散养鸡鸭鹅等。借助当地良好的生态养殖条件,散养鸡鸭的市场价格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带动了当地山区村民的脱贫致富。

    在毕东林的眼中,千百年来困锁太行山区发展的不利条件正在转化为独特的卖点。他认为,山区村镇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独有的生态、民俗文化,千万不能走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更不能舍弃山区特色去片面追逐城市化的发展路径。

    “一定要做好贫困山区村的脱贫整体规划,尽可能地保留山村原始的风貌,走生态和谐发展之路。”毕东林建议。

    而记者在采访几处发展旅游的传统村落时也发现,不少山区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比如,缺少必要的排污设施,垃圾处理也不健全,游客承载量一大,就造成污水横流,垃圾乱舞,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压力。此外,进出山村的道路都相当狭窄,两辆迎面而来的车辆几乎很难错开。在旅游高峰期,山村里往往堵得水泄不通,交通几近瘫痪。

    记者手记

    南太行片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阻隔、生态建设的要求,发展的“制约”因素显而易见,如果还想走平原地区的发展路子,很难行得通。如何将不利因素变为发展的动力,实现发展模式的换档升级?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正在进行不少新探索,他们紧紧围绕旅游做文章,将散落在深山区的传统古村落分类规划,宜居则居,宜林则林,借助核心品牌旅游景区资源的注入,实现贫困山村的整体脱贫。传统古村落的错位规划,与核心景区实现了互补发展,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绿色发展之路。⑦10

    网友微议

    @大哥特约摄影师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被脱贫”的现象,比如个别扶贫单位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拿出自己的经费为扶贫对象购买牲畜,如果按家庭财产计算,脱贫户的帽子暂时甩掉了,但后续的饲养以及规模发展就不再过问,由于不懂科学饲养,没有发展理念,过不了多久,被脱贫者重新返贫。

    因此,要想精准扶贫,帮扶者首先要对贫困户精准“号脉”,弄清楚其致贫的原因;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把一些技能和思路交给他们,比如教会他们利用眼下的电商经营自己的产品,要从强壮他们自身做起,而不是仅靠外援。

    @乔光山区扶贫必须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制定好扶贫规划,能够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游客观光。不具备旅游条件的,也可以栽种果树,发展经济林,但需找好销路,以销定产。也可开发山上特有的山楂、核桃、花椒,销往山外,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组织山区贫困户走出去,去山区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取经参观,定出适合自己的脱贫项目,苦干、实干、巧干,才能实现山区脱贫目标。基层干部要带好头,做表率,分包扶贫责任人要筛选好脱贫项目推荐给贫困户,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收兵。

    @往事如风山区扶贫要变“授之以鱼”式帮扶为“授之以渔”式扶贫,让贫困农民担当起脱贫的主体责任,人人参与经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长效脱贫。同时,精准扶贫重在立足当地实际,瞄准资源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产业扶贫,形成产业合力和致富的“雁阵效应”。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