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能让中国旅游崛起的,不是浪漫和情怀,而是匠心
http://www.hnta.cn 2016/8/2 15:23:25 来源:中国网 点击:
    “工匠精神”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工匠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网上搜到其标准定义,这里就不多加赘述。然而,引用《菜根谭》里一句话就是: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区区十字,却是字字珠玑。

    言及此处,笔者不禁想起赵本山在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中的经典桥段,那时候家里的唯一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看似简单的一个段子,实则反映出30年前中国的国力可见一斑。

    那时候,谁家中有台电视、谁家能出去旅游,那毫无疑问是中产阶级的典型“标签”。而如今,在向别人炫耀我家有电视了,估计八成会去精神病院看你,原因无他,中国实在跑的太快了。

    有这样一个时代:

    出去旅行要有介绍信;吃饭需要粮票;住宿每天1块钱;3小时长途车只要2块钱;景点门票居然只要1毛钱!今天,让我们回到1985年,那个没有数码相机,用海鸥相机和黑白135胶卷记录旅行的年代……

    而现在这个时代:

    进入21世纪之后,旅游变成家常便饭,三天一小游,半个月一大游。工作压力大了要出去旅游,遇到节假日了要出去旅游,赚钱了要带父母出去旅游,毕业了要全班来一次毕业旅行……旅游已经成为了生活必备。

    3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可放之眼下却欲求不满。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这对中国景区遍地走的现状同样是把“双刃剑”,要么就是喜欢投资周期短的“山寨产品”半死不活,要么就是精益求精的“中国智造”要死要活。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状。

    一个日本人,20岁开始做寿司。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寿司,旁人大多会说:“啊,他做了这么多年寿司,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做寿司的前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一个中国人,20岁开始做包子,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包子,旁人恐怕转身就对自家的孩子说:“看,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一辈子都在做包子。”这样的反差有点让人寒心,却很真实,能反映出中日两国,至少在当下,在对待工匠精神上的文化差异。

    所以说,我们现在从教育、薪酬、造假到价格竞争,都是杀死工匠的。中国企业喜欢“赚快钱”,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其在互联网领域和文化领域更为盛行,当然旅游业也不离其中。

    现今中国旅游业内普遍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资本市场的逐利与投机者的“唯快不破”思维,营销、大数据、智慧化、互联网似乎使整个旅游业陷入一个怪圈。

    是的,对于旅游业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诚然,旅游人是否应该“慢下来”认识思考,理性去拥抱趋势的“变化”。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去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

    在价值链条上,资金、品牌可以称王,精品、手艺未必就不能称霸。迪士尼可以斥巨资拉动千万游客趋之若鹜,日本东京吉祥寺有一家店,只有3平米,只卖羊羹和最中饼两种点心,年收入却高达3亿日元(2300多万RMB),这种产品力,能自我生长,生生不息,可以复制,更是产品的匠人精神回归。

    所以,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放眼当下旅游业,能成工匠的,才是百年的;承担孤独的,方是伟大的。
作者:伍策 冷竹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