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生动的“释迦牟尼造像碑”、盛大威仪的“帝后礼佛图”、灵动飘逸的巩义石窟寺“飞天”……6月22日上午,在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拓片中,“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业委员会传拓技艺研习基地”在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继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心之后,又一“国字号”传拓技艺研习基地落户于此。
中国文物学会工匠技艺专业委员会由全国工匠技艺相关工作者、专家、学者、相关的文物专业机构。该学会首家传拓技艺研习基地落户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目的在于推进中国传拓技艺的研究保护、传承推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技艺展示平台,保护传承好中华民族传拓技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拓技艺是中国古人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传拓让古代的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等历代的铭文图像,以纸墨方式进行复制,赖纸寿千年而永久保存。一千多年来,拓本与古籍一道,构成了记载、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纸文献主体。
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馆长李仁清从事传拓数十年,技艺精湛,他探索出的高浮雕造像传拓技艺,为国内首创,可以轻松直观地向世人传递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作为传拓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李仁清曾拓过北宋皇陵、嵩山石刻、黄河小浪底古栈道、巩义石窟寺、安阳灵泉寺、桂林佛教造像等众多田野碑刻造像。
“这次中国文物学会传拓技艺研习基地成立后,我将竭尽全力做好传拓技艺的培训、展览、文创工作,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传拓人才,更好地记录好、保护好、传播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李仁清说。
在数码相机、3D扫描等高科技盛行的今天,很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门技艺,拓印技术渐成冷门。但是在今天传拓技艺依旧不可取代。
李仁清说:“从保存文物资料看,它比文字的记述、摄影资料、测绘图纸等更加真实,也更有助于学术研究。甚至在石刻上出现的裂隙或剥蚀等病害,也可记录下来,为进行保护、观察提供准确信息。”
- 红霞放歌——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杨红霞戏曲交响演唱会在郑 2021/6/23 13:53:00
- “水韵江苏 相约老家”乘着高铁游江苏(河南)旅游推介活动在郑州 2021/6/19 10:13:34
- 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文化遗产调查培训在郑州开班 2021/6/1 13:06:59
- “阳光海岸 活力日照”文化旅游(河南)招商推介会暨合作签约仪式 2021/5/31 15:58:55
- 第三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在郑州开幕 2021/5/22 22: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