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信息
焦作“文化大餐”异彩纷呈
http://www.hnta.cn 2019/2/20 9:56:0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龙凤灯舞、大辫子戏、黄河盘鼓、高抬火轿、景明虎舞、哼小车、黄河泥埙……一个个非遗项目在“出彩河南·欢乐怀川·春满山阳”焦作市2019年春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中展示出无穷魅力;斗笠舞《红海红,中国红》、藏舞《心声》、彝舞《山涧飞舞》、戏歌《美丽陈家沟》……一个个歌舞节目让观众感叹。2月16日、17日,来自沁阳、温县、示范区、武陟的演出人员冒着严寒,在东方红广场为焦作市民奉上精彩的文化大餐。


    四个专场,非遗表演,大放异彩。节目编排很走心,场场演出有新意。

    示范区苏家作乡苏家作村龙凤灯舞精英团队带来的《龙凤灯舞》,令人回味无穷。该节目场面庞大、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展示了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龙戏凤等精彩内容。演员们个个技艺精湛,表演惟妙惟肖,将动静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和去年一年,该团队还带来了少年团,几名少年舞着小龙,活泼、有趣,让人看到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来自示范区宁郭镇黄庄村的大辫子戏剧团给市民带来了《铡西宫》选段。大辫子戏是在怀川大地诞生的民间剧种,演员们的演唱仿佛带着泥土的芳香,别有一番韵味。 

    沁阳的唢呐艺术闻名遐迩,这次的演出自然少不了沁阳唢呐艺人的身影。不过,这次他们是组团来的,带来了《庆胜利》《大起板》,声势不同凡响。其中,一名身着红装的女演员吹得激情四射,唢呐声高亢激昂,尽显浓浓年味儿。 

    温县赵堡镇带来的《背桩行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中,演员们和着优美的乐声,背着桩上可爱的孩童,彩绸飘扬,翩翩起舞,庆祝国泰民安,祈求风调雨顺。

    斗笠舞、藏舞、彝舞……一个个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歌舞节目,展现了我市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传递了他们对党、对祖国的真挚热爱。

    曾多次登上央视的温县“山药姐”杨娜来了,她带来的是戏歌《美丽陈家沟》。当传统戏曲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时,碰撞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唱出了太极圣地的新风貌,唱出了太极圣地的深厚底蕴。 

    旗袍是典雅而又迷人的中国传统服饰,很难有人能抵挡它的魅力。在这四场演出中,一场场旗袍秀秀出了焦作女性的婀娜身姿,秀出了现代女性的内外兼修,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少年强则国强。这四场展演中,均有少年带来的武术表演。他们动作灵活,如雏鹰展翅,热情奔放;似蛟龙出水,直入空中。台上表演虎虎生威、震撼人心,台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节目精彩,焦作市民自然看不够。来现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有六七岁的孩子,还有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了更好地欣赏节目,不少人早早来到现场,只为找到一个好位置。看到精彩处,市民的喝彩声、掌声不断,仿佛忘记了寒冷。

    “日子越来越好,现在过年早就不稀罕吃喝、穿新衣了,大家普遍感觉年味儿比过去淡了。来这里看看演出,热闹、喜庆,仿佛年味儿又回来了。”焦作市民刘青感慨。

    还有不少人通过“焦作百姓文化超市”微信公众号欣赏文艺演出。其中,温县、武陟专场的现场直播浏览量分别突破了10万人次。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应该把民间的文艺传承下去。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舒湘苑)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