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信息
鹤壁旅游扶贫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http://www.hnta.cn 2018/11/14 10:34: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市旅游局通过实施“景区+”、“旅游公司+”等四龙头带动战略,直接带动2157户6619名贫困群众脱贫,相关做法在前一阶段召开的全省旅游扶贫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11月1—2日,副省长何金平、省旅游局局长姜继鼎来我市调研,对我市旅游扶贫项目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围绕“一群一带”发展格局,将旅游扶贫列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合理搭建乡村旅游框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指导县区编制《淇县南太行古村落群保护和美丽乡村旅游带发展总体规划》《“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旅游保护性发展规划》《淇滨区沿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筛选26个贫困村推荐为国家12部委政策扶持的旅游乡村,其中14个贫困村被列入《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

    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四龙头”带动的造血式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村+贫困户”模式。全市已有4个景区与14个贫困村、8个乡村旅游企业与8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关系。如:古灵山景区与凉水泉村合作打造高端民宿,每年仅租赁房屋、林地等就使贫困户户均增收2.3万元。二是“旅游公司+贫困户”模式。淇滨区桑园小镇通过鹤壁市太淇旅游公司使37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8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20余个。三是“扶贫基地+贫困村+贫困户”模式。淇县赵庄等12个旅游产业扶贫基地以贫困村为主体,布局多种旅游业态,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四是“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鹤山区狐尾沟村组建农民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入股经营,每户年均保底收入2万元。

    围绕项目,打造品牌。一是指导建立旅游扶贫基地。鹤山区以王家辿、西顶等为示范点,培育带动“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淇滨区通过培育桑园小镇辐射带动淇河沿岸“一藤十瓜”发展乡村旅游;淇县“赵庄味道”“花海油城”“艺术东掌”等“十二星宿”基本形成。二是扶持贫困村发展家庭手工业、服务业。鹤山区引导贫困群众开发和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织、刺绣等手工制品。三是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营销。鹤山区王家辿等利用网络微信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特色产品。四是积极打造旅游品牌。指导桑园村等五个贫困村申报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凉水泉村等两个贫困村申报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姬家山乡等两个贫困村较多的乡镇申报省特色生态示范镇,打造旅游品牌吸引游客,为当地群众增收。

    开展活动,吸引游客。举办节会,聚集人气,促进扶贫。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原金色乡村旅游季”、“鹤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推介会暨自驾游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特别是从今年3月至9月,与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了为期半年的“寻找鹤壁最美文明旅游乡村”活动,参与美丽乡村游的游客达6万余人。突出主流媒体宣传,在央视《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以及北京西站、京港澳高速等进行媒体宣传,加大我市乡村旅游宣传面。

    完善设施,提升硬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2018年,全市新建乡村旅游厕所12座,开通了通往桑园、王家辿、赵庄等6条乡村旅游公交大巴,“一群一带”基本实现了WIFI全覆盖。白龙庙、桑园村制作了旅游导览图等旅游标识,建设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中石林等村提升了农家乐档次水平。鹤鸣湖景区建设了生态长廊,在长廊中为贫困户设置50个摊位,供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赵庄、纣王殿、秦街村整修了入村道路,加强了硬件建设。

    驻村扶贫,精准帮扶。市旅游局建立机关党员对桑园贫困户的“一对一”帮扶措施,先后帮扶近200万元,高标准谋划了总投资5亿元的旅游度假小镇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元,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200余人,成为旅游扶贫项目的成功范例。

    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带领县区旅游局及乡村干部三次赴浙江余村、西安袁家村等地考察学习,组织系统干部到贵州、信阳新县、洛阳栾川等地进行学习培训。在淇县大石岩村召开了鹤壁市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培训暨推进会,培训干部达200余人次。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