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志 独树一帜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23 10:02: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方志一词,起源甚早。专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周礼》这部书说,古代有五类史官,其中的“外史”职责是“掌四方之志”。在《周礼·地官》中说得则更加明确:“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这可能是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方志”一词。
方志,又称地方志。顾名思义,它是专门记述天下四方之事的志书。我国较早的儒家经典《周礼》即出现“方志”一词,而作为志书的方志更是渊源有自。《尚书》就记载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可以认为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全国性的方志。方志分为两类:一为全国性的总志,即记载全国各地的疆域、风俗、物产、城镇、人物、名胜、古迹和艺文等,如《大元一统志》;二是地方志,即记载一地(省、府、州、县、镇、寺)等的有关上述名目的书,如《山东通志》等。东汉以后见之于著录的多称为“记”“图经”等名目,宋代以后,“志”渐渐取代了“记”“图经”等名称。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为中国最发达,其原因何在,吾未能断言,然史官建置之早,与职责之崇,或亦其一因也。”据查证,目前全国现存的总志、方志有8000种左右,这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国编纂方志的历史悠久,历代方志万余种。
宋接盛唐、承传开拓、勇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高峰阶段。在宋代文化这条大河之中,宋代史志独树一帜、绚丽多彩,对后世影响颇深。宋代方志的繁盛,亦是当时史学范围扩张的重要体现。
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城,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既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史志编纂出版中心所在。据考证,北宋王朝的编史修志机构大都设置于东京,主要有编修国史的国史院、实录院,记载朝廷重大政务、军机事务的时政记房,记载朝廷典章制度的会要所,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所,记载皇室族谱及政事的玉牒所等。
开封市宋文化研究者郭书学介绍,北宋时期,开封负责刻印书籍的机构很多,国子监就有专门的刻印机构,刻印书籍的作坊也很普遍,每个作坊都有自己的书写、刻版、印刷工匠,不仅从事专业性的商业出版,同时也兼营各类书籍。北宋的开封府是天下第一首府,其与所辖的30余县均设有地方志机构,负责本辖区的地方志编修,历经160多年,其编修的地方志书为数不少,有《开封府图经》《畿内诸县图经》等。由私家学者编修的志书,虽然体例不尽相同,但内容十分丰富,成为官修史书方志的必要补充。这其中,对今天研究开封最有价值的方志书籍,首推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生活在北宋末年,北宋灭亡东京陷落后随宋室流落江南。他依据自己当年的记忆写就《东京梦华录》一书。书中内容分10卷,涉及都城、宫廷、河道、衙门、饮食、街巷、市场、民俗、夜市等,详尽描述了东京开封的城市风貌和人民生活,对我们今天研究北宋时期的开封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两宋王朝统治的300余年间,官方和民间编修了大量的史书和地方志,集历代史志之大成,详尽记述了宋代及其以前各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其数量之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和传媒工具,史志书籍成为恢弘的大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宋代的史学家们在继承历代史志编修形式的同时,还创立了诸多新的史体,并进行了艰苦的编修创作。正是他们的艰辛努力,才使得宋代史学长篇巨著之多、史学成就之大,包括各种地理志的编修以及 把史学领域扩大至金石学等,都足以凌驾汉唐、睥睨明清。宋代地方志最初沿袭唐代,多是记述地理方面的内容,因而又称地志或地理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地方志的内容体例逐步完善,成为记述一定区域内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百科全书,亦即“一方之总览”。
宋代史学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领域进一步扩大,其表现在史书体裁的增多。在宋代,传统的纪传、编年等史书体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编年体,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得到长足发展。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内容起自战国,迄于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材详备、考订精确,是经过改进了的编年史体,称“通鉴”体,成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南宋袁枢独出心裁,将《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分门别类,每事详述始终,并列出标题,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吸收纪传、编年两体之长的新史体——纪事本末体。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和战乱不休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宋朝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找出了自唐朝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根源,在从政治军事上铲除分裂割据的条件之后,又确立了“以文治国”“重文抑武”“以文化成天下”的基本国策,尊师崇儒,重视人才的培养,认识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廷改革完善教育制度,充实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创办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以及各级各类官办学校和私塾、书院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读书求学蔚然成风,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文化的氛围,这就为宋代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摆脱了前代贵族门阀和军阀势力的羁绊,放宽取士的限制,扩大考试科目范围,为中小地主阶层甚至寒门子弟进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使宋代成为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人才最多的朝代;朝廷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广开言路,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较为开放的政治局面,从而为文化学术的探讨和新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宋廷重视编修本朝史,设有国史院、实录院等机构,或由宰相兼任“提举”或“监修”,编纂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也常常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而改编。宋代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居前之汉唐与后之明清各朝之冠。宋孝宗在位27年,其在位时的编年体官史《日历》,竟有两千卷。现行《宋会要辑稿》,仅为宋代官修《会要》的残本,材料已十分丰富。钱若水的《宋太宗实录》亦有残本20卷传世。
此外,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宋代得到完善革新和推广应用,加之纸张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大量的文字、绘图得以刻印出版,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及史志书籍的编纂出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郭书学表示:“宋初宰相薛居正等根据五代各朝实录等,仿《三国志》的体例,编成《五代史》(即《旧五代史》)。宋仁宗时,欧阳修受命重修唐史,编成《新唐书》,内容较《旧唐书》增设了仪卫、选举、兵志等。欧阳修还不满薛居正的《五代史》,效法《南史》《北史》体例,将五代纪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编排,重修了《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宋代编修的前代史还有多种,传世的有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以及路振的《九国志》,陆游的《南唐书》等。”
宋朝编修的当代史,还有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编年记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史事,每事取诸家之说,全录原文,保存了丰富的资料;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高宗一朝史事,考证精确、条理清晰;王称的《东都事略》,为纪传体北宋史,也保存了不少他书未曾记载的史料;佚名的《宋史全文》,记宋太祖赵匡胤至宋理宗赵昀朝史事;佚名的《两朝纲目备要》记光宗、宁宗二朝之事;宋末元初佚名的《宋季三朝政要》,记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之事,虽都比较简略,仍为研究南宋史所必备。
宋朝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在注重国家史书编纂的同时,对地方志编修同样给予了足够重视。就全国来讲,沿袭唐朝州郡三年一修“图经”的制度,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宋朝在各地“图经”的基础上,多次汇编“图经”总集,编修全国的总志。
大规模组织编修全国总志主要是在北宋,因为北宋是相对统一的全国性政权。在160多年里,朝廷组织编修的总志主要有《开宝诸道图经》《太平寰宇记》《祥符州县图经》《元丰九域志》等。现存宋代总志有乐史等编修的《太平寰宇记》200卷,内容较前之“图经”增设了风俗、人物、土产等门类;王存等编修的《元丰九域志》10卷,分别记载了州县的户口、乡镇、土贡额数等,可供考核史实;欧阳编修的《舆地广记》38卷,多注重记载宋以前的史事和人物;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多记山川名胜,所引文献资料,多为他书所未见;祝穆的《方舆胜览》,略于沿革建制,详于名胜、诗赋、序记。这些总志详细记述了全国性的史事及地理、经济概貌,内容丰富、资料价值很高,其体例对后世编撰《一统志》很有影响。
(作者:李水龙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