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宋代节日 岁时华彩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宋代节日 岁时华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16 8:53: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恒礼指出,宋代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透过宋代流传至今的节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民俗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国的社会风俗在魏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至宋代开始定型。彭恒礼说,宋代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节日民俗,不仅为原有节日添加新的内容,还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岁时风俗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近世的节日框架在宋代基本确立。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节气与节日风俗,传说“伏羲初置元日”,早在夏商时期,人们的作息时间就已经受到官方政治的影响。随着对自然变化认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把握了日月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到战国时期,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被确定,它为节日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历法产生后,人们把节气与生产相连,在固定的节气内,举行庆祝或祭祀活动,赋予节气特定涵义。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活动结合,形成了定律,于是,一些节气演变成了节日。官方积极参与历法制定,在春夏秋冬四季测定以后,汉武帝在公元104年统一使用夏历,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传统节日成为定制。

        由于民族融合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代社会经济变革带来社会风俗的发展与变化,促使宋代社会风俗在魏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趋于定型。社会风俗发展的同时,节日风俗也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宋代的节日风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节日种类大大增加,仅官方节假日有76天,加上旬假等假日,宋代节假时间总计达124天,而唐代的节日仅仅有46天。”彭恒礼说,岁时风俗,到宋代也发展得相当完备。节日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紧密相连,随着商品经济勃兴,宋代城市兴起,奠定新的城市格局。社会政治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这种社会变革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层面。人们对待节日的理念悄然发生变化,宋代节日的宗教、祭祀因素减少,节日娱乐性增强,其中以官定节日最为丰富。以上元节为例,政府参与很广,百姓狂欢,节日内容丰富,节日文化的功能得以展现。

        宋代官方十分重视节日以及节日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在官定节日中通过举行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来实现朝廷的思想教化对民风的导引,而在官定节日活动中也渗透了民间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由于宋代节日象征意义更加丰富,娱乐性增强、宗教祭祀的成分相对减弱,世俗化不断增强,民间也积极参与到官节中,官方和民间相互影响,积极互动,构成了宋代官定节日的整体。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宋代官定节日添加了很多娱乐因素,例如在圣节中加入了全国性的会演、队舞。政治性节日也有赏心乐事。

        彭恒礼说,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风俗的丰富与流行,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在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顶峰,基本奠定了后世节日的框架。从那时起节日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活动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宋代时的很多民间传统节日保留至今,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压轴戏,非新年莫属。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记载:是日,朝廷下令免收公、私房租和准许京城百姓“关扑”(主要是赌博)三天。民间用鸦青纸或青绢剪成大小蟠,由年长者戴之,或贴于门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5《元旦上》中记载:家家饮屠苏酒、吃面条。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节,并燃放爆竹。宋代极其重视岁时节令,所以,除夕民俗活动更是隆重热烈。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6《正月》中描述: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柴炭等,马行、播楼街、州东宋门外等处,都搭起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靴鞋等。其间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傍晚,贵家妇女出游或进市店饮宴。杨元咎在《双雁儿·除夕》中记载:“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则描绘了除夕夜亲友相聚,互道祝福的情景。

        宋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这一天不仅官府、百姓要制灯、展灯,教坊百戏、民间艺人要游街巡演,而且皇帝要亲临宣德楼观灯,撒金钱让百姓争抢。帝民同庆,其乐融融,一派太平盛世的绚烂景象。“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东京梦华录》)这段话描写了元宵节都城的热闹场景,短短的一小段就将元宵节时寻常百姓在月下灯影中看百戏巡游,开展节序民俗活动的热闹景象基本勾画出来。

        今天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来源于宋代,与上元节放灯密切相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所写的这首上元灯节词《青玉案》,不仅仅写到宋人的文化节俗,更是浓缩了人们美好又心酸的瞬间情感。

        彭恒礼指出,与现在节日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宋代的节日,宋之前的节日与现在差别很大。例如,寒食节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寒食禁火、清明祭祖在宋之前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节俗场合,而到了宋代,则与清明节相融合,把郊外踏青、歌舞宴乐作为节日的新的主题。“四野如市,往往就在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盏,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柳永的这首《木兰花慢》词从市民的角度描绘了清明的节日风光。而清明节在之前是节气而非节日,到了南宋,大家慢慢将“清明”当成节日过。因此,可以说清明节是在宋代开封诞生的。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清明节扫墓、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宋代端午节也是民间重要节日,在《东京梦华录(卷第八)端午》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孟元老将宋时东京过端午节的情形描述得生动详尽。

        七夕是宋代风俗最盛、活动形式最为丰富的一个节日,它集中反映了封建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心理。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宋词“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单纯朴素地道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愿望;“须知此景,古今无价”,展现出在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在歌舞升平的社会中,人们怀着美好憧憬欢度七夕的情景。

        中秋节赏月以及中秋的各种民俗活动是宋代人的时尚追求,如今,中秋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庆贺美好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仍然盛行。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因为时代的原因,节日比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更为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千百年来,形形色色的民风礼俗填塞进了一个个岁时纪念日,形成中国特有的岁时华彩。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