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黄河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2/31 17:36:35 来源:郑州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黄河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治黄展览会”。1957年7月,改名为“治黄陈列馆”。1960年初,因国家经济困难而闭馆。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二十周年重新开馆,又改馆名为“黄河展览馆”,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藏品的日渐丰富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1987年6月,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舒同先生题写馆名。
    
    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线。它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和触摸屏等,生动展示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患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随着展线的迂回曲折,观众犹如徜徉于“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之上,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前的精神之力。陈列还充分展示了黄河洪水暴戾无常、肆虐为害的一面: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其输沙量高居世界首位,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达16亿吨,相当于一米高宽的土体绕地球赤道27圈。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河南以下的下游河道,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又善淤、善徙、善决,在1949年以前的两千多年中,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给下游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黄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陈列还突出展现了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流域人民在上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实现了岁岁安澜,减少损失数千亿元人民币这一辉煌业绩。1999年底,基本陈列中新增添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河流域数字化地图玻璃地台,面积达30平方米。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5464公里的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所经过的高山峡谷、丘陵沟壑、湖泊沙漠、都市城镇、交通网道以及黄河上已建的水利工程、防洪堤等都立体、直观、清晰、艺术地展现出来。观众可以在玻璃地台上自由行走,尽快观览,跨越黄河在这里已不是梦想。黄河博物馆还新设一个综合展厅,并配以10台模型VCD,观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一览黄河历史春秋。

    黄河博物馆建馆45年来,接待了包括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著名科学家等在内的中外观众数百万人次,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现代治黄成就、增强公众水患意识的重要场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以来,先后被授予“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河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河博物馆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在这里,观众既能了解黄河的自然概况、泥沙特点、洪水规律等等,同时还可以从展览中了解古代的治河方略以及历代治河名家的事迹。1949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流域内人民在上中下游综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确保了黄河五十年岁岁安澜。
五十多年来,黄河博物馆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共接待了数百万中外观众,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国内外政要和著名科学家、社会知名人士。黄河博物馆已成为弘扬黄河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场所。被海内外观众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
(作者: 责任编辑:钟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碧沙岗公园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