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泉的老家是今江西省泰和,晚年客居荥阳汜水。曾泉在明朝永乐十八年就考中进士,入了翰林院。后来,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可是,历来官场如战场,尔虞(yú)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时有发生。1426年,都御史邵玘对曾泉有成见,就借甄别属僚的名义将曾泉给撸了下来,一下子被谪贬到一个偏僻的小县,只当了一名掌管缉捕、监狱的典史。这个小小的县城,就是原来的汜水县(县治在今汜水镇)。他决计在汜水县里做一些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
汜水是个小县,大多是黄土高坡,坡陡沟深,老百姓都是拣好种的地块去种,可好种的地块又那么的少,那么多离村稍远一点的地就没人去种了。粮食是老百姓的命,人没吃的怎么能过得好?于是,曾泉就向全县百姓发出布告:开垦荒地者奖,不开荒者罚!一时间,汜水各村百姓纷纷行动,到稍远一点的沟里、岭上开荒,甚至黄河滩地都得到了开垦。为了防止有的人耍滑,谎报垦荒亩数,曾泉不骑马,不坐轿,身穿布衣,脚穿布鞋,亲自一块一块地察看,看是否是真的把原来的荒地垦成了农田。
农民的田地多了,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曾泉鼓励他们不要满足现状,要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除了种粮食,曾泉还让百姓在不能种粮食的沟沟坎坎上栽植各种各样的树木,在农闲的时候去远处经商,把自己吃不完、用不完的东西拿到外面交换,赚取更多的银两,让生活更加富裕。
汜水县北部紧靠黄河,到河里捕鱼也能增加收入,曾泉就鼓励农民不要光种那几亩田地,也可以多造些船只去河里打鱼,摆渡两岸群众,方便两岸人民的往来。
县里有的人家确实没有能力,看到这种情况,曾泉从不责怪,而是主动地教他们怎样栽桑养蚕,怎么样栽种耐旱的枣树,好吃的梨树。了解到有的农民买不起耕牛,就出资帮他们一把。看到有的百姓文化水平低,就编一些顺口溜,把许多农事编进去,好记易懂。有更穷者,到了结婚年龄结不起婚的,曾泉干脆就自己出银子帮他们完婚。有的家里死了人,连棺材都买不起,曾泉干脆就自己出银子为他们置买棺木……这样的好事、实事多不胜数。
曾泉告老还乡时,县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拦着县衙的门,苦苦哀求让曾泉继续留在汜水。看到众多百姓对自己的爱戴,曾泉的眼睛湿润了。他不愿离开自己的百姓,在汜水城西南找了一个僻静的山沟,挖了一孔土窑洞,生活在里面。
一个官小职微的汜水县典史就在这一孔土窑洞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一直到老死。听到曾泉病死的消息,汜水县的男女老少都痛哭不止,好象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曾泉死后三年,也就是1439年,河南参政孙原贞到汜水县视察,看到汜水百姓提起曾泉,还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他回到开封,动笔向英宗皇帝写了一封奏疏,把自己在汜水县听到、见到的情况如实地描述了一番,然后向英宗皇帝建议:“如果咱们国家能有几十个像曾泉这样的人到各个郡县任职,可以使您的恩德像江河湖海里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永远。
虽然曾泉是在您的父辈那一朝当官,现在下诏褒奖他还不晚。他本来是个朝里的御史,被贬到一个小县当典史的黑锅他是背了一辈子呀!这个名分如果不在当今之世为他正了,真是可怜哪!因此,请皇上追复曾泉原来的官爵,褒奖以往,就是为以后的官员树立榜样!”皇帝见孙原贞说得有理,很快就为曾泉追封了官爵。
汜水县老百姓把曾泉曾经住过的那个地方叫做“曾家窑”,还集资为曾泉盖了一所庙宇,叫曾公祠。民族英雄于谦曾亲往祭拜,作有《挽曾公祠》:“霜台临汜水,破壁两三椽(chuán)。草蔓庭前竹,苔侵砌下砖。英风怀吕布,善政忆曾泉。却恨青袍吏①,无功窃俸钱。”
【注释】①青袍吏:身着青色官服的官吏。按明代品官服制,五品至七品官吏着青袍官服。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