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热心公益的魏联奎
热心公益的魏联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9 18:08:49 来源:荥阳外宣网 点击次数:

 魏联奎(1849~1925),字文垣,号星五,荥阳市峡窝镇魏岗村(今属上街区)人。

 联奎幼年家贫,无力上学,常去学塾外偷听老师讲课,被塾师王调元发现,答应不收费让他入学读书。联奎刻苦学习,力求上进,光绪二十二年(1896)考中进士。在京中任过刑部主事,后官至法部左丞。在刑部任职20多年,忠于职守,判案公允平恕,精密审慎,每为判词中一字终夜不眠,惟恐判词有错,贻害黎民。

 晚清时,他看到朝中政治腐败,民国鼎革,辞职回家,寓居郑州。他虽然脱离公务,但关注民众疾苦的心,没有减少一点。他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税收不懈地努力。

 郑州北部是平原地区,有贾鲁河流经这里,但无水利设施,造成天涝被淹,天旱不能灌溉,粮食产量不高,人民生活困苦,对此,联奎萌发了兴修水利的宏愿。

 1913年,联奎提出倡议,联合几个老友集资成立“郑州贾鲁河水利公司”。他到处奔走呼号,筹集了七万银圆,解决了兴修水利的资金困难。

 兴修水利,开始困难很多,他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终日徒步在田间奔波,勘测渠道,征购土地,疏通水源。有人劝他坐车骑马,他说:“那不成了官了?那样,百姓一见,避而远之,还能办成什么事呢?”在征购土地上困难更多,百姓一怕将地块割开,二是迷信风水,多不愿出卖。联奎就千方百计动员,因人而异,爱财者给高价,慕名者给一水利委员头衔或股东称号。这样,问题逐步都得到了解决。

 历时三年,堤坝和水渠修成,水库占地约八亩,成一庄园形式。水坝高四丈,把贾鲁河隔开,能蓄水十余万立方,水坝中设两个一丈多宽的闸门,可以开闭,用作拦储洪流,或放水灌溉。又利用水位落差,建水磨多盘,供附近商民磨面。修成高低水渠四条,主支渠全长95华里,大渠细流,分布原田,流往村落33处,灌田面积有10万多亩。受浇田地亩产从以前的60公斤增至200公斤。沿河又可种藕、养鱼、喂鸭、植蒲,发展多种副业,人民收入增加,衣食渐丰。人民饮水思源,名此渠为“魏公渠”。

 明、清时期,河南往北京运粮,都经运河北运,叫做“漕运”。后因离河远的州县运粮困难,且易误期。经协商,委托近河的54个县代为办理,事后,远河州县每年按代办数量给近河州县补贴,这样做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后来,几经战乱,文卷遗失,近运河的54县的漕运数替哪个县办理?哪一年办理?代办多少?都已经无可稽查。以至造成不管收成如何,仍按原来定额交纳,后来,竟发展到远河州县也不给补贴的严重程度。清朝以后,漕数折成银子,多次增加,每年百姓完粮时,一担(100市斤)漕银竟达七两左右。后来银子折成银圆,一两银折银圆贰元贰角。这样,54县百姓负担奇重。

 这种不合理的负担,也曾有人向上头提出过申请纠正,或者一言辄止,或者欲办中辍,还有触怒了皇上,被蒙冤屈死的。1918年,他发起呼吁,提出要为54县农民减漕,这个倡议一发出,立即得到各县的响应。他们在北京、开封两地设立了“漕粮商榷(què)会”,进行减漕活动,近河54县都派了代表参加。

 魏联奎呼吁奔走于北京、开封两地,多次咨请省府、财政部核实。历时三年多,到1921年底,减漕一案,终于成功。这次共计为河南省有漕各县每年减漕银圆236 282?郾539元,当时的汜水一个县就减免银圆3 154.936元。

 事成后,在开封刷绒街“漕粮商榷会”内刻石立碑,记述了减漕始末。汜水县民众更是感激,欲在汜水县城给联奎建生祠,联奎坚决反对。

 联奎生前经常说:“吾一日不做有益于人之事则不乐。”他“居官数十年,未尝制新衣,营美馔(zhuàn)。”“而遇公益事往往不恤其私,亲友困乏者,必竭力施与。知岁有余粮,必分赉(lài)于族之贫者。”他虽为高官,但总是自奉甚俭。他的座右铭是:“作人须竖起脊梁,不可阘茸①(tàróng),不可依旁②(bàng),不可存胜人之见,不可存自恕之心。”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