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虎牢一出 占尽风流——虎牢得名及所经战事
虎牢一出 占尽风流——虎牢得名及所经战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9 17:54:52 来源:荥阳外宣网 点击次数:

 荥阳市汜水镇西有虎牢关,被称为天下雄关。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的渲染,使虎牢关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关。那么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又经历了哪些战事呢?

 西周中期的周穆王得到了八匹名马,世称“八骏”,又遇到了善于养马、善于驾车的一个叫非子的人,于是,他就经常让非子驾驭八骏到全国巡游。

 据《穆天子传》的记载,有一次,周穆王到圃田(郑州东)打猎,在树林草丛之中发现了一只猛虎。负责保卫周穆王安全的“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擒了这只老虎。周穆王很高兴,就命人把这只老虎圈养在东虞山中(虞,是管理山林的官职,东虞的驻地就在现在虎牢关一带)。因养虎于此,故名虎牢。

 虎牢自名称出现开始,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虎牢原是东虢国的地盘,郑武公灭虢,虎牢为郑国所有。这里地势险要,是郑国的西部屏障。周平王东迁洛邑,虎牢这块地方成了周王室的东方门户,周平王硬是利用王权从郑国手中夺走了虎牢。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称霸诸侯,自作主张,把虎牢“赐”给了郑国的大夫申侯。申侯本是楚国人,善于趋炎附势,陷害他人,楚人欲杀之而后快。但他是楚王的宠臣,在楚王临死时,他逃到了郑国。他在郑国仍然不改小人作派,虽爬到了大夫的位置,但郑国人也是对他恨之入骨。申侯心里当然很清楚,便暗中勾结外敌,以求生路。齐桓公将虎牢给了申侯,申侯便在虎牢修建城池馆舍,这是虎牢筑城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571年,晋国称霸,又率诸侯联军在虎牢大规模修城以威胁郑国,并向郑国腹地延伸阵地,维修制城(今上街村)、新筑梧城(今五龙寨、杨垌附近)以进攻郑国。

 公元前564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自虎牢出发攻郑,一度围住郑国国都三座城门,给郑国造成很大损失。

 战国时之韩国,为防御西方秦国的东侵和东方魏国的西侵并保证国都新郑与老根据地“上地”(今山西上党)之间“河上走廊”的畅通,在“河上走廊”的东西两侧各筑一城以资防守,东边的城叫荥阳(今古荥),西边的城叫成皋。成皋城与虎牢城一样,同在大伾山上(成皋和虎牢有时实为一体,难以分清)。

 楚汉战争时,楚汉双方反复在虎牢、成皋一带争夺,《史记》记载双方在此“大战七十,小战四十”。

 公元422年,南朝刘宋的毛德祖为司州刺史镇守虎牢,北魏的奚斤率军攻虎牢,双方攻守二百余日,曾互挖地道攻击对方。尤其是奚斤,一边挖地道破坏城中的水井,一边派兵阻止毛德祖的士兵到河中取水,想困死刘宋军队。毛德祖身不卸甲,夜不得眠,粮草匮乏,水源断绝,史书记载他熬得眼中生蛆,可见战斗之惨烈。最后,虎牢被攻破,毛德祖全军覆没。

 北魏泰常年间(416—423),虎牢曾为东晋的北豫州治所(办公地点)。由于奚斤和毛德祖曾挖地道攻击对方,黄河大水时直接冲灌地道,长时间浸泡,山体大面积滑坡,山上的虎牢城大部坍塌。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豫州刺史崔白放弃虎牢,移治于大栅坞(今荥阳老城)。

 虎牢城虽然沦于黄河了,但虎牢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下来,这里是西进东出的大道所经和关口,关口被命名为虎牢关。

 虎牢关下,汜水岸边,就像一个历史舞台,演绎了无数的战争故事:李世民与窦建德曾在此决战;抗金英雄岳飞也曾在虎牢关东战败金兀术;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部队曾佯攻虎牢而渡河北上;中国抗战军队曾在此阻击日寇七昼夜使其不得西进。

 虎牢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动物园。

 虎牢关是西进东出的咽喉,“出必由户”,“入皆同轨”,有一夫当之,万夫莫开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随着道路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变位置,现在的虎牢关就是明清以来虎牢关的关口。历史上,当黄河北滚,从黄河滩上可以直趋洛阳,不再从虎牢关翻山西进。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在黄河滩上设立关卡,盘查行人,设关处被命名为“滩小关”。当黄河南滚,靠山东流,虎牢关道路又不畅通,则可逆汜河而上绕道虎牢关南而西至洛阳。此时在山中设立的关卡被称作“山小关”。所谓“小关”,乃是相对虎牢关这个大关而言。明初徐达北征,走的就是崇山峻岭中的山小关。

 自古迄今,虎牢关见证了太多的血雨腥风。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