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厨祖·宋氏双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9 8:44:3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杞县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部,地当冲要,人口稠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商汤时期命名为杞国,后代历史上又有雍丘、圉、外黄的名称。杞县作为古城开封的一个县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境内有竹林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余年。杞县在历史上既是政治要地又是战略要地,史书上很多重大事例记载中都有杞县的痕迹。
翻开杞县历史,就像翻开一个尘封许久的宝盒,历史上那些有趣的人和事,就像一颗颗跳动的明珠。现在,就让我们打开宝盒,一览那些五光十色的明珠吧!
伊尹
从杞县县城西行,有一个叫空桑的村庄,在村口一排白杨树叶的掩映中,有一块褐色的标牌,上面写着4个大字——伊尹故里。仅看这块不起眼的标牌和通往村中那条细细的小路,估计很少有人能想到有一位在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大人物出生在这里。如果大家对伊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那就先介绍一下他的诸多头衔吧!
他被称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第一个贤能相国、元圣、帝王老师,除了这么多政治头衔外,他还有华夏“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和“中华厨祖”的荣誉头衔。他就是夏商的厨师宰相——伊尹。
伊尹的成长史充分证明了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从一名奴隶到一个辅佐四代帝王的宰相,他用他的传奇人生向世人说明了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夏朝时期还是奴隶社会。伊尹的母亲是一名善良的采桑女,每天在伊河旁边辛勤劳作。在伊尹出生前的夜里,这位采桑女做了一个梦,一位神仙告诉她说:“臼出水而东走,毋顾。”也就是说:“你家的舀将要不断出水,你往东走,不要回头。”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不忍独自逃生,她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待她和乡邻逃出10公里地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原先的村落已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身子在扭头的一瞬间化为空桑树。乡邻在空桑树中发现一个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并给他取了名字叫伊尹,也就是伊河旁边的意思。
伊尹跟着这位厨师不但学会了精湛的厨艺,而且他天资聪颖,又用功读书,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伊尹的名气越来越大,另外一个诸侯汤王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只是有莘王惜才,不愿意放他走。后来,汤王想了一个妙招,他取了莘王的女儿当妃子,伊尹被当做嫁妆一起“陪嫁”过来。
刚到汤国时,伊尹仍然是厨师的身份。随着汤王与他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才识也越来越得到汤王的肯定。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伊尹提出的治国理论,他说:“治国如同烹饪,关键在于火候和调味,火候要适中,佐料要放得适中,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后顺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够政通人和,国家才能治理好。”
与此同时,当时最大的国家君主夏桀并没意识到商汤的日渐强大,夏国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对民众及所属国部落进行残酷的欺压与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伊尹看到夏朝气数已尽,就用“割烹”作比喻向汤王建议“讨伐夏桀、拯救人民”。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此时商汤的力量已经足够壮大。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攻破当时的都城洛阳,活捉了夏桀,后来把他放逐到南方活活饿死,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致拥戴贤德的商汤做天子,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王朝——商朝建立了。
在商代的政坛上,伊尹先后协助商汤、外丙、仲壬、太甲四位商王,他常用“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的历史教育商王。第四位商王、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后,不修德政、胡作非为,伊尹把太甲流放到他爷爷汤王的葬地桐宫,令其重新学习汤的典刑,思过反省。而国家则由伊尹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3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经过这次变故,太甲励精图治,商朝统治重新稳固下来。太甲以知错能改,致商太平,被商族后人尊为“太宗”,这是历史上唯一的“以臣放君”的故事。在《孟子·尽心》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人问:“贤人作为人臣,君主不好,就应该将他放逐吗?”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胸怀和忠诚,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的胸怀和忠诚,那就是篡位了。”这也是“伊尹之志”的由来。
在伊尹的努力下,商代前期国家机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世称贤相,伊尹死于第五位商王沃丁时,时年130岁。
伊尹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在医药、厨技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五味调和”和“火候论”,开中华饮食烹饪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为“烹饪鼻祖”“厨圣”,并且他道德高尚,足以为后世所效法,被后人尊称为“元圣”。
宋庠与宋祁
有句古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文坛历史上,才华卓著的父子、兄弟有很多,比如曹操和曹丕、曹植,苏洵和苏轼、苏辙,还有汉朝末年的蔡邕和蔡文姬父女。除此之外,宋朝年间雍丘(今杞县)的宋庠、宋祁两兄弟也是其中一例。兄弟二人同样学富五车,但性格迥然不同,哥哥宋庠忠厚老实、节俭清贫,弟弟宋祁却风流倜傥、豪放不羁。两人强烈反差的性格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宋仁宗天圣初年,宋庠、宋祁两兄弟进京赶考,有一天赶考途中忽遇大雨,两人急忙躲到一家客栈。宋庠正在门口看雨的时候,看见一大团蚂蚁被困在一个水洼里,马上就要被雨水淹没了。宋庠就用一片竹片放在那团蚂蚁旁边,蚂蚁像过桥一样全都顺着这片竹片过了水洼,爬到了安全的地方。
第二天雨过天晴,两人赶到京城,恰巧遇见一位相识的僧人。那僧人曾给两人看过相,那时他说宋祁有状元之相,以后会飞黄腾达,宋庠则仕途一般。这次见了兄弟二人,他大吃一惊,对宋庠说:“你的面相比以前变了很多,好像救过千万性命一样,这次考试,有状元之相。”宋庠说:“我哪有救千万性命的本事?只是昨天救了一团蚂蚁而已。”僧人说:“蚂蚁也是性命,做了这件事你也会和你弟弟一样考中状元。”两兄弟以为他胡言乱语,一年只有一个状元,怎么会两个人同时考中状元呢?
考试结束,主考官发现宋庠、宋祁二人的文章同样精彩绝伦,一时无法判断高下。当时的章献太后听说了此事,便亲自审阅二人的文章。看了很久,她忽然发现宋庠的试卷上一个玉字少了一点,成了王字,她认为这是个瑕疵,提笔拟定宋祁为状元。刚在宋祁的卷子上面提笔写完第一名,她又发现玉字的那一点不少了,仔细一看,是个蚂蚁爬上考卷,刚好爬到那一点的位置。她随手将蚂蚁拂去,不一会儿,蚂蚁又爬上去了。一连三次,太后意识到宋庠一定对蚂蚁有恩,这是蚂蚁来报恩了。太后被这件事所感动,她又改变主意,决定宋庠为状元,她在宋祁第一名的“一”字上画了一竖变成“十”字,这样宋祁就成了第十名。这就是传说的“一榜两状元”的故事。
宋庠曾经兼任史馆修撰、知审刑院,当时密州有一个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名叫王,他私自酿酒,违反法律。他的邻居一家看不惯他的这种行为,一家四口去捉他见官。王命令家仆将四人全部打死。后来,这件事情被官府发现,但因为有宰相陈尧佐的庇护,州官只将王的奴仆判了刑,王仍然逍遥法外。刚正不阿的宋庠知道了,不顾宰相的情面,派人将王抓捕,并判了死刑,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宋祁不但才华横溢,相貌也很俊朗,颇受年轻女子的欢迎。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宫中的几辆华丽的车子经过,车内坐的都是皇上的嫔妃佳丽。其中一辆车中的女子看到宋祁,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小宋也”。宋祁听声回看,看到一个俊俏女子坐在车内飞奔而去。从此之后,他像得了相思病一样,一直思念那个唤他的女子,还写了《鹧鸪天》表达相思之意: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刘郎已恨蓬山远”指的是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后遇见两名仙女,并且被两名仙女邀请到家,住了半年才下山。后两人又入山寻找二仙女,已经找不到了。蓬山即蓬莱仙境,这里借指所爱之人的居住之所。
宋仁宗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后宫所有佳丽细问那天是谁喊了宋祁,一个俊俏女子战战兢兢地站出来说:“那天服侍过御宴,在路上见到宣翰林学士,便喊了一声。”宋仁宗当即把宋祁喊了过去,宋祁心想,自己一向风流不羁,这次调戏宫中嫔妃,一定是闯下大祸了。没想到,宋仁宗却笑着对他说:“蓬山不远,现在就站在你的眼前。”自此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谈。
宋庠和宋祁两人都是因为文章、才学而显名于世,宋庠著有《别集》40卷、《国语补音》3卷、《纪年通谱》12卷、《尊号录》1卷等。宋庠死后,县人将其祭祀于乡贤祠,后又祭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二。宋祁著有《宋景文集》百卷、《唐书》150卷、《大乐图》1卷等。所著《木兰花》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人称他为“红杏尚书”。宋祁死后,县人将其祭祀于乡贤祠,后又祭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三。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所以,杞县辉煌的历史不仅仅是因为走出了一些名垂史册的人,更是因为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历代百姓。也许他们的一生在历史上毫无痕迹,但没有他们,又何来那些历史留名的人呢?
(作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