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大美开封风雅汴梁之宋文化篇:宋代戏剧璀璨夺目
大美开封风雅汴梁之宋文化篇:宋代戏剧璀璨夺目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25 10:49: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我国戏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戏剧构成的各种艺术因素,即歌、舞、杂技和表演故事。随着时代的推移,历经汉魏、南北朝、隋唐,这些艺术因素分别得到长足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到宋代形成了以杂剧色为核心的综合性戏剧演出方式。

    河南大学教授元鹏飞指出:宋代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封具有文化寻根意义上“中华戏曲之都”的历史地位。他说,《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的杂剧演出都可以得到现存戏曲文物的印证;宋代宫廷的杂剧色是戏曲脚色生旦净末丑的直接来源,而戏曲脚色制是构成戏曲演出体制的核心;宋代宫廷杂剧演出是中国戏曲“原生形成”的雏形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是此后宋元南戏与金元杂剧以及所有后世戏曲剧种产生发展的路径依赖机制。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市民阶层。生活的富足促进了人们消费,刺激从权贵到民众纷纷追求奢侈的生活,在讲究生活享受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市民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通俗文艺的兴盛与文化生活的普及,也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促进了戏剧的形成与成熟。

    我国都市在宋代以前由于城市格局按照坊制管理,普遍实行宵禁,但受商业经济以及市民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到北宋中期时严密封闭的城坊制已被彻底打破。城市里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开设店铺,买卖日夜不绝于市,而且夜市不禁。就连汴京最庄严肃穆的御街,也变得熙熙攘攘,喧闹嘈杂。伴随着北宋城市形制变迁和商业的空前繁荣,通俗文艺在城市里大为盛行,固定的民间大型剧场涌现。人们将这种通俗文艺的固定演出场所,称为“瓦舍勾栏”。

    作为最早在宋都开封诞生的综合娱乐场所,瓦舍也叫瓦肆、瓦子,是城市中市民娱乐和商贩买卖的地方。瓦舍中又有勾栏设施,可供艺人演出伎艺。大约在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宋都汴京东西南北四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的瓦舍遍布城内外,有“保康门瓦子”“梁门外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等。其中“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从中可见当时开封勾栏瓦舍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规模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多棚,观众上千人。瓦舍里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有杂剧、傀儡戏、影戏、说史书等,这其中,杂剧艺术最受人们喜爱。

    1958年4月,河南偃师在建造水库时,发掘了酒流沟地方的一座宋墓,发现了一批宋代文物。其中一块砖雕,长28.4厘米,宽9.3厘米,厚3厘米。显示为一女性头戴小帽,脑侧簪有花叶,身著长衫,腰部系有一条巾帻,足下蹬平底靴,腰后插有圆扇一把,双手抱拳于胸前,作打揖状站立。人物头部外上方,浮雕阴文书写“丁都赛”三字。谁是“丁都赛”,为什么把她的形象雕为墓主人的陪葬品?经过与《东京梦华录》比对得知,她正是活跃在宋都开封的著名杂剧演员。在《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有如下记载:阳春三月,皇帝出游,先于汴京城顺天门外金明池临水殿观看水军“争标”表演,然后到池南宝津楼观看诸军在楼下演出百戏。先演出扑旗子、蛮牌、抱锣、硬鬼、舞剑、七圣刀、歇帐、抹跄、扳落等节目,然后是杂剧演出:“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

    这段记载,除著录了丁都赛之外,还有萧住儿等5位杂剧艺人,除此以外,用“后来者不足数”一笔概括。说明这6位杂剧艺人是当时活跃于国都的著名演员,而且是宫廷中的御用班子,地位比其他艺人要高,几乎可以和梅兰芳先生在近代戏曲界内的地位和影响相媲美。因声名远播于各地,其受人欢迎的程度达到了使人觉得在阳世享用不够,还要刻画图像随葬伴享才满足的地步,比如河南禹州白沙宋墓就出土了宋杂剧乐舞演出图,陕西韩城也发现了北宋杂剧演出的壁画等。而丁都赛砖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艺人演出剧照,代表和显示了宋都汴京杂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成就。

    据元鹏飞教授介绍,由于宋杂剧巨大的艺术魅力,借助于京都汴京的辐射优势,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接触之后就无比喜爱,从而不断散播开来,除了《武林旧事》所载南宋继承这一艺术形式外,四川、山西、陕西、江浙、福建等地都有宋杂剧演出或演员的文物图像资料出土。这其中,有些图像展示的场景也可以和《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相印证。比如偃师酒流沟宋墓出土的反映宋杂剧三段式演出的砖雕。

    据《梦梁录》载,宋杂剧演出方式为:“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曰装孤。……又有杂扮,或曰杂班……乃杂剧之后散段也。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谈。”偃师酒流沟宋墓杂剧砖雕表现的正是五个杂剧色演出的场景,分别雕刻在三块砖上。

    第一块雕一人,戴簪花幞头,穿圆领长袍束带,侧身面向左方,双手展示一幅画卷,从其脑后露发髻,小脚女莲钩可以推断为女子所扮;所展示的正是“艳段”演出,“艳段”是开场前的帽戏,多是歌舞小段,是祝福祈瑞一类所谓“先做寻常熟事一段”。这里展示画卷的表演,很像后世戏曲正剧开场前的“跳加官”一类独舞小戏。在整个演出中有静场的作用,且可为正式演出作铺垫,宋代话本表演中也有类似情形。

    第二块砖雕二人,右方一人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宽袖长袍,左手持笏,右手置笏上;左方一人戴东坡巾,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右手持一印匣,左手指对方,似在对话;从他们手中的笏、印道具看,表演的是官场戏——正杂剧。宋代的正杂剧者,主要是表演官场生活,即所谓“官本杂剧”。后世各种戏曲样式其实主要就是在正杂剧演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块亦雕二人,右方一人,戴软巾诨裹,身着短衫,敞胸露腹,左手置于腹部,右手二指入口,似打口哨;左方一人,头戴展角软巾,身着短衫,坦胸露腹,乳脐毕现,左手托一鸟笼,内有小鸟,他伸手逗鸟,面向对方,两人皆做丁字舞步,神态动作都似在对话。此砖描绘的就是“散段”,又称“散耍”,多是表现市井生活,并有喜剧调笑色彩。

    宋杂剧直承唐代参军戏、踏摇娘的传统,加上宋代都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产生,在语言和形态上表演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情,以资观玩,表演中可能有些口技、歌舞小段的表演。从他们身姿步态看,显然是舞蹈化的生活动作。宋杂剧除了这种每段带有滑稽逗弄的表演,还有一些吸收武技和舞蹈的连贯故事的表演。《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宋代杂剧虽然夹杂了大量调笑内容,但它还是能起到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它的讽刺性更强。从内容方面杂剧大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对话为主,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对白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第二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杂剧在歌舞戏方面又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歌唱故事的,这类演出用歌唱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有具体人物的描写;第二类以描述生活中的实物来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三类是叙事性的节目,以描写某种行业为题材;第四类以曲调来唱四季变化的自然景物;第五类则是由一些滑稽、调笑的唱段组成的剧目。

    将文献记载与出土戏曲文物结合来看,宋代杂剧的演出一般为4人,或为5人,角色相对固定。除了偃师宋墓砖雕外,从出土于河南温县的杂剧砖雕可以看出,不同杂剧演员的表演风格:戴簪花幞头执扇者是引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区别在于宋代引戏有时也要参与到节目或演出中,一般表演舞蹈形式的“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或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分别为末尼和副末,他们合作表演有故事有人物的正杂剧,有时候皇家仪仗或庆典仪式需要时,末尼和副末还需要唱喏唱舞等。南宋张炎有《山中白云词》曾赞叹他们“戛玉敲金裁锦绣”“明珠一颗盘中走”的美妙音色。末尼,引戏之外,副末有时又与诨裹簪花吹口哨,或托鸟笼,或叉手者表演的副末搭配演出“散段”即“杂扮”,类似于今天的小品之类,目的就是逗乐,所以演出极为滑稽。此外,戴展脚幞头执笏者除了作为末尼出现,有时候在节目需要时还可以作为装孤出现,装就是扮演,孤就是官员,可见是在演出正杂剧时人手不够时的备用演员。

    在宋代杂剧演出的基础上,5名杂剧色演员从“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曰装孤”的歌唱、舞蹈、小品、杂技和滑稽戏的泛戏剧形态演出中,不断地演故事、扮人物,为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做好了艺术上的准备。元鹏飞教授指出:戏曲在宋代的演出实践中其实就是“戏”加“曲”,在杂剧艺人演出的有故事有人物的“戏”的基础上,文人加入进来规范曲词,将故事内容以“曲”的形式定型化就产生了戏曲。中国戏曲在全世界戏剧种类中,最为典型的民族特征是采用脚色制,而作为戏曲脚色的生旦净末丑就分别来源于宋宫廷杂剧中的杂剧色末尼、引戏、副末、副净和装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戏曲的形成之路正是从宋都开封开始的:宋代开封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市民化的生活土壤,酝酿出了空前绝后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泛戏剧形态,杂剧演出在其中一枝独秀,结果以其为内核不断吸纳其他叙事和表演艺术,就使得表演各种“杂”剧杂伎的“杂剧色”因为不断地扮人物演故事发展出脚色制,进而导致戏曲走向成熟。

    在此戏曲“原生形成”的基础上,才有后世昆曲的“次生形成”,京剧、豫剧的“衍生形成”。

    无论昆曲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也无论元明清三代奠定的京剧的“国剧”地位如何,倘若没有宋代杂剧基础上的“戏”加“曲”的“戏曲”原生形成的路径,所有戏曲剧种的产生与发展,都将是不可能的。

    元鹏飞教授断言:既然璀璨辉煌的宋代杂剧有着创生惟一性的原发形成特性,显然,除了开封,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摘取“中华戏曲之都”的桂冠。
(作者: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祸兮福之所倚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