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阎兴邦与开封鼓楼“声震天中”匾额
阎兴邦与开封鼓楼“声震天中”匾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27 9:49: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公元 1368年,即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开封定为陪都,称“北京”。同年,以陪都的规格重建开封城。公元1379年,即明洪武十二年,河南都指挥使司徐司马在开封老城中心始建鼓楼。之后,开封鼓楼历经公元1450年,即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61年,即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527年,即明代嘉靖六年三次重修。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黄河淹没开封,鼓楼被毁。公元1662年,即清代康熙元年,鼓楼复建;公元1689年,即清代康熙二十八年,河南巡抚阎兴邦组织重修;公元1881年,即清代光绪七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重修。重修后的鼓楼台基上建有两层楼,东、西出厦各3大间,上层四周布游廊栏杆。此后鼓楼曾多次进行维修,一直到1976年11月,鼓楼台基被完全拆除。其间,作为明代都城首建的开封鼓楼,历经两次新(重)建、四次重修、多次维修的过程,前后历时约597年。

    在这一历史时期,清代河南巡抚阎兴邦对开封鼓楼的重修、保护和开封文化的传承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下面就介绍一下他在开封时的一些情况。

    以勤奋和贤能

    赢得康熙帝的信任

    阎兴邦,字涛仲,号梅公,籍贯是清代张家口宣化(即直隶宣化)人,出生于1635年,去世于1698年,终年63岁。

    阎氏先祖为山西忻州人,先人阎海明很有武略,他跟随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与元军大战于河北宣化,因立有战功,被授予“宣府前卫指挥使”,世袭“指挥同知”。“同知”是中国明清时期文官职位的名称,约为正五品,职能通常为佐理知府之盐政、缉捕盗匪、海防等行政事宜。从此,阎家就成了以武功显赫于世的河北宣化人。

    阎兴邦少年时期就跟随舅父游走于江浙之间,结交了不少名士,一起吟诗作赋,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功底。公元1663年,即清代康熙二年,阎兴邦参加科举乡试,中举人。公元1670年,即清代康熙九年,被清朝补授直隶新城(今河北新城)知县。

    新城位于交通要道,来往的车辆很多,尤其是官方邮递的驿马都要从这里经过。每当驿马累病或者接济不上的时候,官员就要拉老百姓的牲口使用,百姓苦不堪言。阎兴邦上任后,拿出自己的钱买了几百匹马,养在民间。官员用的时候便用,不用的时候就由老百姓支配,或家用,或挣钱,深受百姓的欢迎。

    当时,新城有恶人冒充官员和皇族在集市上垄断生意,欺压百姓。阎兴邦知道后,便骑着自己的马去有集市的地方暗访,严加惩治。恶人闻风收敛,集市又恢复了公平和繁荣的景象。

    阎兴邦的德贤和才能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很快他就被擢升为通州(今北京通州区)知州。他在州任上修桥梁、平道路,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元1676年,即清代康熙十五年,阎兴邦升任工部员外郎。一次,阎兴邦随大学士视察治河工程后,向皇帝汇报时,其才能引起了皇帝康熙的注意。当时,阎兴邦指着治河地图,把河道的情况汇报得非常详细和清楚。康熙十分欣赏这位精明的臣子,把他叫到跟前,详细问了他的情况,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几天,阎兴邦就升任道监察御史,后再升鸿胪寺卿、光禄卿。

    公元1688年,即清代康熙二十七年,他当上了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京城的最高长官。

    重视开封和河南的

    文化、水利建设

    公元1689年,即清代康熙二十八年,湖广地区发生了叛乱,康熙帝考虑到中州(河南)与楚(湖北)相接壤,应该有重臣镇抚,于是又想到了阎兴邦。康熙在金銮殿上亲自接见了阎兴邦,赐予鞍马,授予他河南巡抚之职。

    阎兴邦蒙受天恩,不敢迟疑,便连夜赴河南巡抚就任。他到开封后,马上就开始询问百姓疾苦,详察官员得失等安抚事宜,及时把河南的情况向朝廷禀报,不仅争取了朝廷的支持,也赢得了百姓的信赖,获得了“两河左右千里戴公若慈母”的美誉。

    阎兴邦在河南重视文化、水利建设,至今仍有史料可查:

    一是积极组织重修开封鼓楼。公元1689年,即清代康熙二十八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到任开封不久,见鼓楼年久失修,便亲自组织募捐,费时6个月将鼓楼翻修一新。在重修后的鼓楼宽敞的高台上,建有三层宫殿式楼阁,飞檐斗拱、雕栏玉砌,一楼供文人聚会,谈古论今;二楼供游人远眺,怀古思幽;三楼悬架一面牛皮大鼓,击鼓报时。高台门洞,车马通行无阻,成为开封商业、文化、交通的中枢地带,繁华一时。

    鼓楼修好之后,阎兴邦在楼的东西两面,各悬挂“无远弗届”和“声震天中”匾额一块,每字约1米见方,皆为楷书,甚见书法功力。面向西部“声震天中”的匾额上,还落有题款,上款书“皇清康熙廿八年岁次己巳季春吉日”;下款书“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镇阎兴邦立”。

    二是大力开展编修地方志工作。清代皇帝康熙十分重视地方的文化建设和修志工作,于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下诏令各省、府、州、县修志。作为河南巡抚的阎兴邦,积极贯彻清帝的诏令,认真在河南开展了地方文化建设和史志编修活动。公元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郑州知州何锡爵上任之初,便接到了河南巡抚阎兴邦关于“续修志书,务期克日而竣”的先期完成命令,开始筹备编修《郑州志》。两年后的公元1693年 ,即康熙三十二年,就如期完成了《郑州志》编纂成书的任务。

    阎兴邦在豫期间,还对登封嵩阳书院重新进行了修复,扩大了规模,设施也日益完备,使嵩阳书院得到快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至今《登封县志·乾隆五十二年》还记载着阎兴邦所作的五言诗四首。其中一首为:“四顾多生感,谁为第一流?能超行迹外,便与圣贤侔。汉柏千年古,唐碑百代羞。莫因徐浩笔,偃月姓名留。”

    公元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河南巡抚阎兴邦还曾亲自捐献俸金,帮助南阳复建了诸葛书院,并在书院内建立了讲堂、斋舍, 还在书院后面建立了“三顾祠”。

    三是重视水利建设,造福于开封人民。明清时期,开封是黄河流域一个水灾多发地段。但是,阎兴邦治豫期间,天助人和,开封竟然连续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水患。阎兴邦并不因此而疏忽大意,他在积极治理黄河的同时,又于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对黄河最容易发生决口的开封安远门外东四里的铁牛村回龙庙一带进行了治理,将“回龙庙”重新改修为“铁犀镇河庙”。该庙共有三进,前院供奉河神金龙四大王,后院安放铁犀,面北向河。阎兴邦还亲自撰文,立“铁犀镇河庙”碑和“铁犀铭”碑。“铁犀铭”碑的全文是:“昔明中叶,河悍未戢;维于中丞,铸犀镇压;冯夷效顺,水怪潜蛰;越二百年,莫绳旧业;店背而倾,犀残而溺;我来豫土,黄流宄翕;天子圣神,百灵环集;尔宅尔田,不汜不啮;既厘庙貌, 作亭树碣;嶷嶷者犀,铮铮者铁;以卫金堤,以丰玉粒;爰勒兹铭,用绍前哲。”

    此后,一直到1841年,即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在开封张湾决口,铁犀庙在洪水中化为废墟,但铁犀与阎兴邦所立两碑均保存了下来。阎兴邦治理黄河使开封保持了150年的太平安澜。

    阎兴邦对河南,尤其是开封的文化和水利建设所作的贡献不胜枚举。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留下好名声

    经过4年的努力,河南的事情理顺了,阎兴邦又被调任贵州巡抚。贵州简称“黔”,地处偏僻,是一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民无三分银”的落后地区,民族关系较为复杂。有人劝他不要赴任这个偏僻之地,阎兴邦正言说:“同属朝廷疆土,何僻之有?”之后,便毅然到任。他把搞好民族关系放在首位,饬令属下不要侵扰诸地苗裔,并针对贵阳地狭民寡的实际,向朝廷建议合并州县,减少朝廷支付;针对驻军供给困难的实际,请求朝廷预拨粮饷,安抚民心。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请求朝廷增加贵州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试的名额,得到朝廷的允准,终使贵州增加了“士林德之”的额数。为表彰阎兴邦治黔的功绩,皇帝诰授他文职正一品散官“光禄大夫”。公元1698年,即清代康熙三十七年,阎兴邦卒于任上,次年葬入河北宣化祖茔。他的诗文端雅有体,有《冰玉堂集》传世。后人评价他是一位“鞠躬尽瘁的巡抚”。

    《重修鼓楼记》文和

    “声震天中”匾文化同源

    阎兴邦在开封重修鼓楼后,曾为开封撰写了《重修鼓楼记》碑文。据文中记载:“豫州曰天中,以当天之中。”这为我们探讨和追寻开封历史文化留下了难得的人文资料。正因为阎兴邦在《重修鼓楼记》碑文中有开封是“天中”所在地的认识,才会在开封鼓楼匾额上发出“声震天中”的振臂呐喊。

    这表明,阎兴邦碑文中关于“天中”的记载与鼓楼“声震天中”的匾额,具有文化认可上的一致性。由此让人怀疑“声震天中”匾额上的这4个字或许是由阎兴邦亲自书写的,至少应该是由阎兴邦亲自编撰的。

    根据河南巡抚阎兴邦《重修鼓楼记》碑文对开封历史文化的叙述,本人联系开封历史文化和天象星宿分野,为开封鼓楼新作楹联一副,上联是:踞东南西北豫冀兖州聚合地(隐字为“中”),下联是:盘木火金水角亢氐宿分野天(隐字为“土”)。意在表明开封就是“中土”,也就是“天中”之地。以此作为对“鞠躬尽瘁”的河南巡抚阎兴邦的纪念吧!
(作者: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