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前772),幽王失政,西周政权眼看着“大厦将倾”,危在旦夕。身为司徒的郑伯姬友,封地在京畿之内,深怕郑国也随着周王室一块儿灭亡。于是,他向太史伯询问:“怎样可以逃死?”太史伯建议他“寄孥”“河济之南,洛之东土”的“虢、邻之间”。“寄孥”的意思就是,把郑国的家属和大部分财产,转移到别国的地方休养生息。这个地方,许多史书记载都不十分明确,只是说了个大致范围:“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食溱洧”。“华山、华水”指的是华国,都城在郑州市南约20公里处;“芣●”指的是两座山,●:即大隗山,又叫具茨山,至于芣山不详,大概也在左近。在这个地域范围之内,唯一能让郑伯“寄孥”并能自我保护的城邑只有“京城”。“京城”离郐国都城约30公里,离虢国都城约25公里,正好居“河济之南、洛(水)之东土”,正好处于“虢、郐之间”。因而,我们说“京城”是郑伯姬友寄孥之地,也是他的儿子掘突东迁郑国之后的初都。犬戎之乱,姬友战死骊山,掘突继郑伯之位,打败犬戎,又佐周平王迁都洛阳。郑武公实在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君,他在公元前769年灭郐,公元前767年灭虢(东虢)及八个附庸国,建立了一个相当强大的郑国。到了公元前765年,才把都城迁到溱洧(见《竹书记年》)。
后来(前423),郑韩两国交兵,郑国都城(新郑)被韩武子攻破,郑幽公被杀。幽公的弟弟骀(dài)立为 (xū)公。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兴兵伐郑,郑公又把都城迁到京城,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城京”。郑 公迁都之后,连败韩军,不但收复许多失地,还兵围韩国的首邑阳翟(即禹州)。可叹的是,郑国内部闹不团结, 公杀了相子阳,子阳的党徒又杀了公。终于,断送了郑国的命运,公元前375年,郑为韩所灭。
也就是说,京城在郑国东迁时是郑国的初都,到了郑国末年又作了郑国的都城。京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 775米,东西宽1 425米,因数千年来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今地面存残垣有九段,最高处约12米,城基宽约25米,夯筑而成。木棍孔及夯层十分清晰,夯层厚8~12厘米不等。
京城的南面和东面为京水河道,今河水干涸,沟深壑绝。城北尚存濠沟约长500米,宽40米,深12米左右。3000年前的城池能保存到现在,实为难得。
公元前636年,东周发生“叔带之乱”,周襄王避难之时,曾到此居住了一段时间,故后人又称此地为“京襄城”。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