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诗画河洛】唐代传来捣衣声
【诗画河洛】唐代传来捣衣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7 17:28:4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三川水上秋砧发,五凤楼前明月新。谁为秋砧明月夜,洛阳城里更愁人。    ——徐凝《洛城秋砧》   洛阳城的天气越来越冷,夜里偶然读到唐代诗人徐凝写的《洛城秋砧》,对寒夜有了新的认识。
                
    徐凝,唐宪宗元和年间人,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史料记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杭州开元寺赏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遂邀请徐凝一起喝酒,直到喝醉才兴尽而归。
                
    由于当时的唐朝流行“干谒”,即地位低者请求地位高者给予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前往首都长安求取功名的徐凝,最终因不善“干谒”碰壁而归。
                
    徐凝何时来到洛阳,已不可考,他留下的这首《洛城秋砧》展示了一幅唐代洛阳人的生活画卷:在寒秋之夜明月初升之时,洛阳的三条河(黄河、洛河、伊河)边传来捣衣声。
                
    捣衣是指古代妇女把衣服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打,使衣料柔软以便缝制,多于秋夜进行。因为捣衣多是为了缝制军人的战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捣衣往往表示军人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资料显示,晚唐时期的军人,需要自备战衣。徐凝生活的唐代中晚期,战争频繁,征戍不断,军人之家年年承受着赶制战衣的沉重负担。军人之妻,不仅要经受捣衣的折磨,还要经受丈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情感煎熬。这种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和对战争的厌恶情绪,往往伴着捣衣声流露出来。因此,唐代的许多知名诗人,写出大量以捣衣为内容的诗歌,成为唐代诗歌的一大特点。
                
    徐凝也不例外,这首《洛城秋砧》描写的正是洛阳妇女捣衣的场景。听到捣衣声,看到五凤楼(唐中晚期,应天门又称五凤楼)前的明月,徐凝愁得已无心欣赏洛阳城的夜景。
                
    徐凝的诗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唐代传来的捣衣声,也让我们庆幸能生活在和平年代。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