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舂臼
舂臼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0/27 10:09: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开封的老城区,街巷纵横的拐角,总会看到舂臼,仿佛一位离开战场的将军,不再面对硝烟不再厮杀,静静地守望或者怀想。曾经的烟尘味道渐渐被时光稀释。杵和臼原本是一对得力干将,丢失了杵的臼,显得形单影只,偶尔的雨水会浇灌其间,臼越发显得落寞和无奈。

    对于作物的去壳,先民最初仅仅通过手或脚的搓揉,使谷物脱粒、脱壳。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杵、臼等脱粒和脱壳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看,杵有木、石、陶等质地,臼则有地臼、石臼、木臼和陶臼几种。舂臼粗糙、笨重。它虽上大下小,但能够蹲坐如钟,不可动摇。其中间凹处如瓷碗口,向四周展开呈“V”状,加上底座全高70厘米左右,一般多为红石雕琢而成。

    许慎《说文解字》曰:“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我在《天工开物》中见过舂臼的图片,貌似木质的,与开封现存的舂臼还是有所不同。开封不靠山,但是却是石材打造的舂臼,笨拙的模样,好像石器时代的文物。舂臼,该是老百姓过去最常用的工具。开封紧临黄河,优质黄河大米就在家门前。每到收获季节,舂臼便在砰砰的劳作声中忙碌,只听得万户舂米声。舂臼包容稻米的放荡不羁,任凭其气焰嚣张,舂臼岿然不动,忍受杵的反复锤击和坚硬稻子的四处飞溅。收获的稻子是金黄色的,在舂臼里不断被碓舂打,逐渐脱去稻壳而成糙米,再逐渐脱糠而成白米。

    我们老家不种稻子,但是却有舂新麦的经历。我们把新打的小麦舂去皮儿叫“麦仁”,仁义的“仁”,可以替代大米熬汤喝。依稀记得那一年的月光格外洁白,收获的季节,在月光下舂麦仁的温馨一幕。因为舂臼不是家家都有,有时一个家族才一个,所以就需要轮流舂。这家工作,那家排队等着。孩子们跟在旁边凑热闹,不时搭把手干。有时单人舂,有时双人舂,也有时3人同时舂。往往是掌握不了技巧,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母亲说,一定要掌握其节奏韵律,可以用4个字来概述:提、举、落、舂。母亲一边指点我们不要下蛮力,一边用手掌快速地把小麦推向臼心脱皮。小时候,我由于用力不当,手握得太紧,掌心还鼓起一个血泡呢。

    邻居大娘喜欢烧香拜佛,她告诫我们小孩儿不要浪费粮食,说地狱分为十八层,第十二层就叫春臼地狱:在世时浪费粮食和污言秽语骂街者,死后将打入舂臼地狱。

    一想起来就叫人发憷。

    如今,这些遗存不多的沉甸甸的舂臼,无论是在我的家乡还是我寓居的这座古城,都已经不多见了。仅存的舂臼总会叫人想起岁月过往的片段和曾经经历的一些往事。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