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门第清芬”的开封郑氏家族
“门第清芬”的开封郑氏家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0/10 9:35: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门七举人、三进士、两翰林的

    开封郑氏家族

    晚清时期的开封辇子街,居住着以郑启抡为代表的开封郑氏家族。他们一家四代先后产生了七举人、三进士、两翰林。继昌在《行素斋杂记》中说,祥符郑氏“昆弟四人,思赞、思贤、思贽、思贺先后同举于乡,且思贺入翰苑,门第清芬,为时所健羡”。据此可知,开封郑氏受到众人追捧的主要原因是其“门第清芬”,且第三代的科举考试成绩特别突出。

    开封郑氏家族第三代的优异科举考试成绩,具体表现为郑启抡的孙辈有5人中举,这5人中举之后还能继续攀登,其中两人再中进士,在两个进士中,又有一人成为翰林。具体来说,在1864年的同治甲子科河南乡试中,郑启抡的长孙郑思赞不仅考中了第四名优贡,而且还考中了第六名举人。同时,郑启抡的次孙郑思贤,参加了此次乡试,并由副榜录取成为副贡。所以,郑思赞和郑思贤兄弟二人是同榜。9年后,在1873年同治癸酉科河南乡试中,郑启抡的三孙郑思宾和五孙郑思贺又是同榜。他俩不仅同时中举,且成绩极其优秀,一个是第一名举人,另一个是第二名举人。仅在9年之间,郑思赞兄弟四人就两次同榜,自然轰动了整个开封。次年,考中河南第二名举人的郑思贺参加会试时,再获佳绩,不仅联捷成进士,还成为钦点翰林,进入了翰林院。由于“思贺入翰苑”,使他成为继祖父郑启抡之后郑家的第二位翰林。郑思贺一辈的嫡堂兄弟郑思贽紧随其后,在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河南乡试中,也考中了举人。于是,在郑启抡的孙辈中,共有5人中举。再过一年,即光绪二年(1876年),郑思赞再上一层楼,在丙子科的会试中考中了二甲进士。郑思赞便成为祖父郑启抡和胞弟郑思贺之后郑家的第三位进士。细算下来,在郑思赞一代中,从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的12年间,郑家先后有5人中举,其中,有两人又考中了进士,两位进士中一人成为翰林。

    此外,据《祥符县志》的记载,郑启抡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另据郑思赞长子郑于琮的朱卷,他紧随父辈也考中了举人。所以,在郑启抡一家四代中,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频频告捷,郑家先后共有7人中举,其中3人再考中进士,并有两名进士再成为翰林,从而使他家成为一门七举人、三进士、两翰林之家。

    《祥符县志》关于郑启抡的

    传及其殿试卷

    据《祥符县志》中有关郑启抡的传就可了解开封郑氏家族的概况。《祥符县志》中关于郑启抡的传如下:“郑启抡,原名大诚,字通甫,世居江苏吴县,少孤。笔橐游豫,遂籍祥符。道光庚子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咸丰三年归里,主讲彝山书院。性和而介,与物无兢,远显贵,慎取与,好读书,手不释卷,为文清刻坚锐,成就后学极盛。年七十卒。著有《水流云在轩诗文集》。子孝元,太康训导;孝彪,早殁;孚先,永城训导。孙思赞,丙子进士;思贺,御史;思贤、思宾皆举人。”根据此传,再参考郑启抡本人的殿试卷及其后代的朱卷便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晚清 的开封,郑氏家族共四代,是一个文化厚重且受众人健羡的家族。

    郑氏家族的第一代指郑启抡本人。郑启抡原是江苏吴县人,“笔橐游豫,遂籍祥符”。橐,指装东西的袋子,“笔橐”指古代靠书写谋生的小吏。这就是说,好读书、善书写的江苏人郑启抡,为了寻找发展机会,来到了河南。开封浓厚的文化氛围、朴实的民风吸引了他,他还希望儿孙将来也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开封,于是放弃了江南原籍,加入了祥符籍,并在这里参加科举考试。善于吸引人才和海纳百川的开封,促使小吏郑启抡努力攻读诗书,使他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据《祥符县志》和《词林辑略》的记载,郑启抡并未在京师或地方当主管一方的官员,他的职位到任翰林院编修为止。而当他离开翰林院后,就回到他喜爱的开封教书了。

    在中国图书馆普通古籍部,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郑启抡(当时用名郑大诚)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殿试卷。在此卷正面,加盖的公章依然清晰可见,还有赫然醒目的6个红字“二甲第五十名”。卷内,除有郑启抡所写的策论之外,还有他写的个人和家庭简况:“殿试举人郑大诚,年三十三岁,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由附学生应道光拾贰年中式,由举人应道光贰拾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角色开具于后:曾祖葭滨,祖象文,父玉峰。”据此可知,郑启抡的曾祖父无功名和官位。另据他孙辈的朱卷,郑启抡的祖父郑象文,是乾隆朝举人,当过知县,他的父亲郑玉峰,仅是候补县佐,且早亡。所以,郑启抡并无显赫的家庭背景。他能成为翰林,主要是个人“好读书,手不释卷”,开封城的文化氛围又促使他不断攻读诗书。当他有成就之后更加热爱开封,愿为桑梓贡献个人的文化才智。“远显贵,慎取与”的郑启抡离开翰林院之后,便毅然归里教书育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选择,不仅使满腹经纶的郑启抡以个人的才学回报了开封,为开封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即“成就后学极盛”,而且对自己孙辈的教育成长也起了重要作用。

    郑氏家族的第二代指郑启抡的三个儿子:郑孝元、郑孝彪(早殁)和郑孚先。郑孝元和郑孚先仅是贡生,当了管理科举文教的小官,分别任太康县训导和永城县训导,故能继承父志,鼓励儿孙认真读书,走科举之路。

    郑氏家族的第三代指郑启抡的孙辈。因这一代在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使他家名声远扬,受到众人的赞扬与羡慕。他们步入仕途之后,有一定的政绩并特别重视文化教育。

    郑氏家族的第四代主要指郑启抡的曾孙、郑思赞的长子郑于琮。郑于琮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河南的第28名举人。

    郑思赞等四兄弟的

    两份同怀朱卷

    所谓同怀朱卷,是指兄弟同榜时,将兄弟二人的朱卷刻印在一块的朱卷。朱卷的原意是指用红笔抄写的答卷。在科举时代,应试者是用墨笔答题的,原卷是用毛笔书写的黑字。所以,原卷又称墨卷。为了防止阅卷官认识考生笔迹而作弊,送给阅卷官评判成绩的答卷,是用红笔抄写出的副本,即朱卷。后来,因人们将考中者的答卷及考官评语刻印出来作为文化礼品分送亲友,以便亲友了解考中人员的文采及名次,便使这种文化礼品在社会流传开来。这种刻印的考卷,虽是黑字印出,因它并非原卷,故也称为朱卷。这种分送亲友的朱卷多数是一人一份。但是,在科举时代会有兄弟同科应试,甚至父子两代同科应试的情况,所以,可能会出现兄弟或父子同榜。如果出现父子同榜,又将父子二人的朱卷印在一块,就形成父子朱卷;如兄弟同榜,又将兄弟二人的朱卷印在一块,就形成同怀朱卷。

    现在,我们从《清代朱卷集成》一书中查到开封郑氏家族的6份朱卷。其中,有4份是郑启抡(当时用名郑大诚)道光壬辰科河南乡试朱卷、郑思赞光绪丙子恩科会试朱卷、郑思贤同治庚午科河南乡试朱卷、郑于琮光绪甲午科河南乡试朱卷,另外还有两份同怀朱卷,即郑思赞和郑思贤的同怀朱卷以及郑思宾和郑思贺的同怀朱卷。

    在同治甲子科河南乡试中,因郑思赞和郑思贤同榜,他俩的朱卷又刻印在一起,形成了郑氏家族的第一份同怀朱卷。据此卷可知,郑思赞,字廷襄,又听湘,号菊农,又寅阶,行一;郑思贤,字汝齐,号荫棠,行二。1864年,16岁的郑思赞和14岁的二弟郑思贤同榜,郑思赞考中第六名举人,郑思贤为副榜第十名。当时,因郑家兄弟二人“同举于乡”,自然会受到亲友的热烈祝贺,并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后来,郑思贤再次参加乡试,在同治庚午科乡试中成为第40名举人。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郑思赞更进一步,在1876年的丙子恩科会试中,不仅考中二甲第137名进士,而且朝考入选,成为钦点户部即补郎中。此后,他便在京师供职,曾任会典馆绘画处协修。郑思贤则以举人身份在安徽的寿州、宁国、合肥等地任知县。

    郑思宾和郑思贺紧随兄长之后,在1873年的同治癸酉科河南乡试中也是同榜,他俩的朱卷又刻印在一起,形成郑氏家族的第二份同怀朱卷。据此卷,郑思宾“字用于,号熙门,行三”,出生于“咸丰癸丑”即1853年, 郑思贺“字季荣,号黼门,行五”,出生于“咸丰丙辰”即1856年。这就是说,20岁的郑思宾和17岁的郑思贺同榜中举,成绩特别优异,分别考中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因此,他俩受到了的亲友们更加热烈的祝贺,社会赞誉也更加广泛。当年开封共有8人中举,郑家就有两人,且成绩突出。这不仅是郑家的荣耀,更是开封的荣耀,说明开封是人才辈出之地。经查《祥符县志》的选举志,它在记载当年开封考中的8名举人时,在郑思宾、郑思贺名下特别注明“解元”和“亚元”。 解元,即第一名举人,表明郑思宾是全省第一名举人;亚元,即第二名举人,表明郑思贺是全省第二名举人。次年,18岁的郑思贺参加会试,联捷成进士,改庶吉士,入翰苑。他是开封郑氏第三代中唯一进入翰林院者。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郑思贺“入翰苑”之后,曾先任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充会试同考官,后任御史、工科给事中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转礼科掌印给事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陕西凤盐法道。所以,郑思贺是郑氏家族中官位最高之人。

    开封郑氏家族“门第清芬”,他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做官之后依然重视文化教育。郑启抡回乡主讲彝山书院,成就后学极盛。郑氏家族中官位最高的郑思贺于1903年创建开封知新中学,他们对开封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裴元秀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宋朝开封的房价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